只有弄清楚做事與掙錢的關係,你才能更靠譜的去做事

只有弄清楚做事與掙錢的關係,你才能更靠譜的去做事

年輕的時候,對於掙錢總是有點猴急的吃相,不雅。

心裡想的只有一個:“如何掙到錢?”而不問掙錢的手段、方式或者掙的什麼錢。

隨著年歲日漲,才逐漸地明白,掙錢雖然重要,但做事才更重要。只有做成事,才能讓自己變得有價值,也就是值錢,值錢的人才更容易掙到錢。

我們所有的學習、實踐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值錢,博士生之所以要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工作、薪水也更高,其實正是這個道理。那些高級的職業經理人年薪也很高,高得甚至讓我們普通人咂舌,其實也是因為人家值這個錢。

我們看到的是人家拿了多少的年薪,看不到的卻是人家能帶來多大的財富,拿高薪水自有其拿高薪水的道理。

做事,其實正是讓自己變得值錢的最好途徑,認真做事、好好做事、用心做事,做的多了就成了專家,就像神槍手都是子彈喂出來的一樣,有本事的人也都是因為將事情做好了才慢慢有了本事。

天賦這東西雖然很重要,但如果沒有汗水的澆灌,慢慢也會枯萎。

有些年輕人,眼裡只盯著錢,啥錢也敢拿,啥錢也想撈,這就像是小學課本里那個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一樣,你不給秧子施肥、澆水、捉蟲,卻一心一意想得到好的葫蘆,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蓋樓為什麼要先打基礎?因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只有弄清楚做事與掙錢的關係,你才能更靠譜的去做事

古人中富可敵國的人有之,現在那些財富都到了哪裡?陶朱公、呂不韋、胡雪巖,富不富?他們的那些錢呢?早已經煙消雲散,不知道散落在天涯何方。

我們能從歷史中尋找到的,還是他們做的那些事。

范蠡幫助勾踐實現了“三千越甲可吞吳”之後,搖身一變成了陶朱公,又三次散盡家財與黎民百姓。呂不韋以商人入政,改寫秦國的歷史,併為最終促進大一統的到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胡雪巖幫助左宗棠收復了新疆,所以我們今天的中國才會是這樣的版圖。

這些人,首先是在做事,而不是為掙錢,錢再多如果不做事也是一堆廢紙。做事不是為了掙錢,但做事卻可以讓錢源源不斷地流來,錢多了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還是用這些錢去做事,做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

如果一個人有了錢之後,拿錢去買豪車、買大房、換媳婦,那這樣的錢不掙也罷。人生而為人,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是因為人有不同於動物的信仰、理想與道德,在屬於人類共同的價值理念體系下去做事。

胡雪巖說:“有一縣的眼光做一縣的生意,有一省的眼光做一省的生意,有天下的眼光做天下的生意”。如果我們掙錢的眼光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富足和享樂,這樣的眼光如果能做成天下的生意,打死我也不信。

做事,其實就像是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只有將自己的牌子擦亮了才能做更多的事,有更多的事可做是說明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當然,你做的事越多、越大、越好也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個人財富。

做事做不好,卻期待錢財被大風颳來無疑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又怎麼可能?天上不會掉餡餅,被窩裡也不會出現印鈔機。

只有弄清楚做事與掙錢的關係,你才能更靠譜的去做事

所說古埃及的國王讓他的大臣們寫一本書,用來告訴人們一個生存的最基本哲理,他們寫了一百多萬字,國王說太長了,然後壓縮到十萬字,國王還是嫌長,又壓縮到一千個字,國王還是嫌長,最後濃縮為一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這一句話其實正是經濟社會的核心,想要掙到錢,必須要先做事,想要掙到更多的錢,必須要做更多的事,想要有更多的事可做,首先要把每一件手下的事做好。

小事如果都做不好,也就不會有大事安排你。

有個故事說有國外投資者來中國考察工廠,先去看的是餐廳,看到大家的伙食不好,很氣憤地說:“這伙食也太差勁了”。後來,又去車間看他們的工作,更加氣憤地說:“幹這樣的活,連那麼差的飯都不配吃!”

“配得上”是最基本的原則,你的付出要配得上你的收入,你的質量要配得上你的品牌,你的才能要配得上你的尊榮,你的德行要配得上你的名聲,否則一切都將會是海市蜃樓。

記得高中政治課本在講價值與價格的關係時曾說:“價值是一件物品的本質屬性,是它值多少錢。價格是它的市場交易值,價格可能高於價值,也可能低於價值,但絕對不可能永遠地偏離價值”。

翻譯過來就是:你現在的得到可能比你的付出多,也可能比你的付出少,但不會永遠地偏離……

人,可能投機一次,不可能投機一輩子,這是鐵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