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徹憑什麼躲過煮刑?

我一直敬畏那些有智慧,又能說會道的人。

古往今來,每天都有人因為妙語連珠而晉升職位,獲得名利;有人因口齒伶俐,出口成章而贏得他人好感,贏得社會地位;當然也有人因不善言辭、詞不達意而四處碰壁,錯失良機。

蒯徹憑什麼躲過煮刑?

01

我們的一生,有太多的悲歡離合,得失成敗,與是否心思靈巧,善於表達有關。

楚漢相爭期間,韓信的謀士蒯徹,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而在諸侯國遠近聞名。蒯徹的善辯,不但讓韓信認可,還幸運地死裡逃生,沒遭劉邦的水煮之刑,免成鍋中湯。

蒯徹在《史記》裡叫蒯通。司馬遷在寫此書時,為避漢武帝劉徹之諱而改為蒯通。他沒能在史書上單獨立傳,似乎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曾一說喪三俊,足見他那張利嘴的威力,絕非等閒之輩。

秦末年間,初次在歷史舞臺亮相的蒯徹,就有出色的表現。陳勝命手下武臣北上掃蕩趙地。蒯徹勸說武臣用豪華的車子迎接范陽縣令。讓他在燕、趙的邊界馳騁炫耀。邊地之城相互轉告:“范陽縣令已先投降,獲得富貴了。”

邊地之城像泥丸在山坡上滾動一樣,競相投降。武臣不費吹灰之力,收復三十多座城池。

從此,蒯徹名揚天下。

蒯徹憑什麼躲過煮刑?

02

讓人意外的是,此時的蒯徹卻不知去向了。像一條潛游在深水裡的魚,只出來冒個泡,又悄然地回到水底,眼睜睜地看著水面上的熱鬧。

為了等待時機,等待能入法眼的明主,他耐得住寂寞。

蒯徹有張良那樣的治國平天下的謀略。在他眼裡,除了項羽、劉邦和韓信,其他諸侯都不足以謀天下。項羽有了范增,劉邦有張良。兩位謀士性格各異,謀略相當。而韓信智謀過人,行軍隨機應變,實力雄厚。

當時,韓信的取捨是楚漢勝敗的關鍵。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五年後,看清時勢的蒯徹,出現在韓信帳前。他要在楚漢相爭的渾水裡,再攪上一腳。

漢四年間,韓信俘虜魏王豹,攻破了趙、代,使燕國降服,接連平定三國,率兵向東將要攻打齊國。軍隊還沒有過平原縣,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韓信想停止進軍,打道回府。

蒯徹建議韓信說, “將軍您受漢王的命令攻打齊國,而漢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單身前去勸降齊國,難道有詔書命令您停止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況且酈先生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降齊國七十餘城,將軍您率領幾萬兵眾,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您當了好幾年將軍,反而不如區區一個書呆子?說出去顏面何在?”

韓信聽了,舉手一揮,渡河向齊國進攻。

齊國邊境,田氏三兄弟本來帶領軍隊抗衡漢軍,聽到漢使者酈食其前來談和,便歸順了漢王,廢棄了守城的戰備,放任兵士飲酒作樂。 沒想到漢軍突然襲擊,齊兵潰不成軍,四處逃散。

齊王田廣、丞相田橫見漢軍突然出現,非常生氣,認為自己被酈食其出賣了,立刻下令把酈食其活活烹了。

蒯徹這一進言,不但讓酈食其被烹,也為日後田橫自殺,韓信被殺埋下了導火線。這就是“一說喪三俊”的由來。


蒯徹憑什麼躲過煮刑?

03

後來韓信攻破齊國,請命被封為齊王。蒯徹先給韓信相面,說他面相頂多王侯,背部卻有帝王之相,背叛劉邦的話便可當皇帝。

他勸說韓信脫離劉邦,鼎足天下。其說辭:一是楚漢相拒三年,誰也無力取勝,韓信的兵力就成了決定性因素。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難測,不能信任劉邦。再以原來刎頸之交的張耳、陳餘後成為死敵舉例說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以勾踐、文種、范蠡為例加以說明。

蒯徹的長篇大論,觀點明確,理論聯繫實際,邏輯性強,舉的例子恰當。韓信是聰明人,絕不會聽不明白。

但韓信只客氣地說:‘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也就是再容我再考慮一下。

韓信想了幾天,還是沒有表態。蒯徹再次來到韓信跟前,講了第四點:時機難得,稍縱即逝,智者當有決斷,猶豫是有害的。韓信最後拒絕了蒯徹的勸說,感念劉邦對自己的好,決定留在劉邦手下。

天下謀士,均以輔佐主子建立一番事業,來成就自己的夢想。蒯徹也不例外。

韓信一直惦記著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無心反漢。縱然蒯徹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也無法驚醒夢中人。懂得審時度勢的蒯徹當然知道,自己勸說無果之後,意味著什麼。為了保命,他只好裝瘋賣傻,一走了之,消失在人海。

蒯徹憑什麼躲過煮刑?

04

可蒯徹躲得過對手的明槍暗箭,卻躲不過韓信的無心之言。

後來,韓信被呂后殺死在長樂宮前,自覺地嘆息: "我真後悔不聽蒯徹的話,以至於死在女人的手中!”

這話險些人了蒯徹的命。

劉邦聽了,下詔書命令把蒯徹召來,將他處以烹刑前問道:“你為什麼教唆韓信反叛?蒯徹抓住對方心理,鎮定地說:”是的,主意是我出,可惜他沒有聽。士各為其主,就像狗總是對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一樣。那時候,我只知道有齊王韓信,並不知道有您。況且秦朝喪失帝位,天下人都去搶,有才能的人才可得到。天下紛亂,人們都爭先恐後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及您。您能把他們都殺盡嗎?”劉邦聽了,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便放他走了。

每次講到蒯徹,大家自然會想到同一時期的范增和張良。三人同為謀士,有智慧和謀略,命運卻迥然不同。范增情商低,過於自負,不懂如何與項羽相處。他最後被不聽勸的項羽氣死在回家路上。張良憑高情商,有政治遠見,獲得劉邦的厚愛。助劉邦一統天下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建國元勳,名留史冊。

同樣是有智慧的謀士,誰不想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蒯徹沒有范增的倒黴,也沒張良的好運。但他憑著善辯成功地逃離虎口,令人欽佩。

蒯徹憑什麼躲過煮刑?

05

假如韓信聽了蒯徹的勸說,真的鼎足天下,歷史將被改寫。司馬遷這樣評價他:蒯通的計謀太牛了。使齊國混亂,韓信驕縱,最後導致了二人的死亡。他擅長遊說辯論,為討論東周列國興衰寫了八十一篇文章,合為《雋永》一書。

據說《戰國策》是蒯徹所寫,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也是他的後代。這些都無法考證,但他能言善辯卻是世人公認和效仿。

我喜歡這些有智慧,能說會道的,喜歡在善言者面前傾聽,在傾聽時默默思考。像一條深水魚,抬頭仰望天空的飛鳥,投以羨慕的眼光。僅此而已。

蒯徹憑什麼躲過煮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