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密布的石磨

书本上的历史,不一定就是历史本身。

书本上的历史,或砍去了枝蔓,使人不知道历史本来是一棵参天大树;或隐藏了的细节,使人不知道历史本来是一部连续大剧;或修饰了文辞,使人不知道历史本来是一种成王败寇。

历史在哪里?

历史在老人的皱纹里,在老墙的印记里。在城市的某个小巷,在乡村的某个角落。在名山大川的石刻之上,或在田野阡陌的故纸堆中。

甚至,你看到的,只不过是历史的影子。你听到的,只不过是历史的回声。

那么,不如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看看历史究竟藏在哪里?

历史印记录①||青苔密布的石磨

田野乡村之间,最能隐藏历史的印记。

这里有足够广阔的空间,任何一种历史的瓶瓶罐罐,都可以为它所容纳。

于是,乡村就自然成为历史的收纳箱。只要你愿意去发现,你一定能发现你想要发现的东西。

在四川省蓬安县平头乡袁家包村,就留下了诸多历史的印记。

当然,这些历史并非远古,而是近在咫尺。

比如,那些散落在地面,身上布满青苔的石磨。

这些石磨,磨盘与磨芯皆身首异处,残缺不堪:

有的半截身子插进泥土,有的形单影只横陈路边。经长期日晒雨淋,风侵霜染,鸡啄犬探,蚁走虫爬,它们早已不成个样子。对它们来讲,那密布身上的青苔,还算得是一种保护。

历史印记录①||青苔密布的石磨

不必说把历史再往前推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这种石磨在农村的不可或缺性;单说在中国农村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以前,这种石磨也几乎是每家每户必备的打米磨面的工具。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那个时候,电力是十分短缺、甚至根本就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农民要打米磨面,只能全靠一双手。

当然,并非说一双手可以把米和面搓出来。千百年,老祖宗们发明了一种工具,它可以依靠人力的驱动去打米磨面。这就是石磨。

然而石磨毕竟需要人力驱动。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天天推石磨磨米磨面是不现实的。一来因为物质短缺,天天磨也没得啥磨的;二来,吃不饱饭的人们,也没有天天去磨米磨面的精力。

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非得过年过节,或者重大的特殊的日子,这些石磨才转动得起来。

历史印记录①||青苔密布的石磨

一般来讲,石磨的用途是:将豌豆、黄豆、小麦等粗粮碾烂磨细,再用它们的粉末,做成老百姓喜欢的凉粉、豆腐等食品。

不用说,经采自于自然界的石头打磨成的石磨精细加工后,那些被加工出来的食品浑身上下都透着自然的纯纯的乡村味道。这种味道,现在我们已经品尝不到了。

尽管经过石磨加工的纯天然食品,品尝起来如此之美妙,但天长日久地单纯依靠人力驱动,那也是让人非常厌烦的。老百姓们随时都盼望一种新的能源革命,改变这种长期依靠人力的局面。

所幸,袁家包村所属的南充市蓬安县,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依托地处嘉陵江的优势,通过水电开发,逐步改变了这个县的能源供给方式。袁家包村也成为当然的受益者。

在上世纪70年代,蓬安人靠肩挑背磨,在嘉陵江上建起了马回水电站,时为5×800千瓦的径流式电站(简称小站),后改造为5×2000千瓦,单机引用流量22.78立方米的中型电站。但是,虽有这样一个电站提供电力,但老实讲,电力仍然非常不够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因为必须优先供给工业用电,农村电力仍然短缺,经常停电,电力供应往往是跟不上的。那时,每个乡镇的自然村都建起了依靠电力驱动机器打米磨面的集中加工点,这些加工点在白天进行米面加工的机会都很少。人们为了打米磨面,往往要等到晚上甚至下半夜排着队去等。运气不好的人,眼看正要排上自家的时候,马上停电了,又只能等待下一次来电。

也就是说,虽有了一个水电站,电力仍然不够用。农村的石磨偶尔还是可以发挥一些作用的。

历史印记录①||青苔密布的石磨

上世纪90年代初,蓬安引进了奥地利依林公司灯泡贯流式发电机组,建成2×2.305万千万的大电站,单机引用流量225立方米。这个时候,蓬安的电力供应已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农村的米面加工点停电的时间也少了,老百姓们基本上可以根据需要到加工点去加工米面。

这个时候,农村的石磨就逐渐边缘化。

2000年,蓬安利用已有的大坝、船闸等水工建筑物,在大电站的基础上扩建了2×1.5万千万的轴流转浆式机组,单机引用流量151.71立方米,成为蓬安县地方电网的骨干电源,实行自发自供,并通过110千伏线路与国家电网并网,余电上网。此时,蓬安已经彻底告别电力短缺的时代。

而此时,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大城市流动,原来的集中加工点也逐渐消失。为了方便加工,很多家庭自己购买小型的加工机器,坐在家里,把需要加工的东西往机器里面放进去,电闸一抽上去,顷刻就加工完成。

在这个时候,石磨就不得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命”稍好一点的,它还能在主人家屋子外边某个角落里孓然孤立。“命”不好的,基本上就被丢弃进垃圾堆,在天长日久后成为又变成泥土的一部分。

就这样,如同我们现在在袁家包村看到的那些散落在地上、青苔密布的石磨一样,中国农村很多地方的石磨,都是如此存在状态。

历史印记录①||青苔密布的石磨

也许,它们在见证了一部农村能源发展史之后,最终可能会随着历史的尘埃湮灭消亡吧?或者,它们就这样默默地躺在地上,静悄悄地见证中国农村今后还将出现的发展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