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在讀書的,特別是研究生和博士生會時不時的羨慕已步入社會並已成家的同學?

非典型糊說


人總是羨慕期盼自己沒有的東西。你羨慕我還在讀書,學歷高;我羨慕你成家立業,生活幸福。

我現在還在讀研究生,身邊的同學朋友有不少已經結婚,在老家有個穩定的工作,不用擔心房貸車貸的壓力,朋友圈中經常曬著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

對於他們的生活,曾經有過羨慕。

還在讀書,總感覺像是“漂”著,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早早工作生活的話,會有一種穩定下來開始積累、開始成長的感覺。

但也會想,那樣的生活遲早都要過,為何不多享受幾年讀書的生活呢?而且學歷高點對未來的發展總會好一些吧!

其實,不管哪種選擇,都是人生的經歷。無論在哪一條軌道上,都是成長!

就如今的情況來說,學歷貶值越來越嚴重,提升學歷已經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每個人的就業、結婚年齡都在相應地推遲,安家立業的生活已經變得越來越晚!

現在有一種感覺,我們都是普通人,最終都要過普普通通的生活。

“柴米油鹽醬醋茶,酸甜苦辣鹹香澀”,生活的歡樂悲傷、艱難無奈才剛剛開始。

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穆旦

我是 ,感謝您閱讀,歡迎您關注我,一起讀書,共同成長!



蘇子淵


在我看來,讀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人大致可以分成三類:天資聰穎且善於研究的人; 資質平平但潛心鑽研的人; 不合適做研究但偏奔著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其中第三類讀研過程最辛苦,他們經常會羨慕不讀研的同學已經立足社會或結婚生子。我覺得他們的心態來自於下面三個理由。

首先,讀書從來都是一件累人的事,碩、博研究生除了聽課,完成學分,更重要的是要做研究,寫論文,都是勞心的事,而且碩博連讀則要累7、8年。對於前兩種人而言,他們或者有研究能力或者有研究意願,做研究於他們是一件有樂趣的事,他們不見得羨慕同齡人。對於第三種的讀研的人來說,客觀上做研究的能力和意望都不強,只是迫於就業的壓力或者上升空間的渴望選擇追求碩、博學位,難免會讀得糾結,羨慕同學早已脫離讀書的苦海了。

其次,讀研的時間成本回報低。我知道幾個博士的黑色幽默:為了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他們選擇中斷原來的工作去讀博,結果連原來的單位都進不去了,到處都人滿為患。讀博四年,只有維持自己生活的生活費,讀完後除了一張文憑,物質方面兩手空空,談何買房置業?博士生也是凡人,當然要考慮物質回報,難怪要一邊讀書一邊羨慕別人有車有房有娃了。

最後,歲月不繞人,讀研出來一般25或26歲,讀博出來一般30出頭,這樣的年齡對男生來說,還可以接受,但女生就要稱自己為“老阿姨”了。無論男女,讀到這個年紀還未婚未嫁的,家人親戚要著急上火了,催相親催結婚各種催,被催的人倍感壓力,難免感慨早結婚的同學真好。


讀研讀博的人不能魚和熊掌兼得,但內心仍然渴望二者兼得,無怪呼會羨慕同學結婚的結婚,生娃的生娃。


沒傘的拼命跑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到了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於1915年創作的那首有名的詩作《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以下是譯文: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的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汙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因此走出了這迥異的旅途。”

是啊,當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時,人們往往猶豫、彷徨,而做出了抉擇之後,又常常會產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遺憾。

選擇進一步攻讀的人,無疑就是選擇了那條荊棘密佈、人跡稀少的小路。

這條道路比起另外的一條,路上的風景截然不同。路途更平坦,足跡更多的路,預示著一切景緻十分平淡,少有欣喜;足跡更少的小路,說明先驅者稀少,跋涉起來更為艱辛,但收穫的果實也或許更為甜美。

人總是會對自己未能選擇的路,有一種悵然之感,尤其是當自己的道路上碰到坎坷和險阻的時候。

比起讀書、搞科研,步入社會、結婚生子更容易獲得世俗的幸福,也就難怪會令“選擇了更少人走的路”的人時而豔羨不已了。

不過讀碩讀博是對自己進行長線投資,投資的週期較長,但是收穫往往會更大。在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你只是推遲了享受果實的時間,耐心點,你的果實會更大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