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家庭鬧掰了,因為孩子的童言無忌

《蠟筆小新》作者,臼井先生說過:“因為小新一旦成長,就再不是‘童言無忌’,而是真實的‘耍流氓’與‘負能量’。”


參加朋友的家庭聚會,大家都帶著配偶和孩子。飯桌上,我們聊天,一位朋友說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好,自己公司的生意不太好。這時,一位飯友的孩子,大概八九歲的樣子,突然插話道:“叔叔,你的公司是不是要倒閉了呀?”大家鬨堂大笑,朋友有些不自在但並沒有在意。那位孩子的家長還沒有意識到不妥,沒有及時制止。不曾想孩子又繼續說道:“叔叔,沒關係,我爸爸有錢。你沒工作了可以給他打工!”飯局的氣氛瞬間尷尬,朋友的臉色變得鐵青。

原本非常圓滿的一場社交飯局就這樣留下了遺憾。一直到活動結束,我看到兩個家庭之間再沒有什麼互動。從交往到排斥的芥蒂就這樣產生。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也對很多家庭童言無忌的煩惱陷入了思考。

兩個家庭鬧掰了,因為孩子的童言無忌

“阿姨,你長得好醜!”

“快看!那個人沒有胳膊。”

“你們家好小,是不是很窮啊?”

“我爸爸是老闆,我家很有錢!”

為人父母,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會當著大人們的面,突然從嘴巴里冒出一兩句“大實話!”多數時候,這些金句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即使冒犯到別人,很多家長也不會及時制止和教育,總會說孩子還小,以此作為孩子應當被原諒的理由。

其實,雖說是童言無忌,很多時候孩子們講的那些話還真是他們的內心想法,但寶爸寶媽們在笑過之後,卻應該保持警惕。

陪伴和教育孩子,是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充滿快樂和無數美好回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忘記了孩子的年齡,記憶總是習慣的停留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對於孩子那些看似是“無忌”的言語,我們也習慣性的選擇“你好聰明”,“他應該被原諒”這樣的思考。殊不知,隨著孩子一旦進入了接觸社會的年齡,如果不及時的引導和教育,他們很有可能會釀成大錯。

兩個家庭鬧掰了,因為孩子的童言無忌

“叔叔,你長得好醜!”
“好吃到屁屁都要開裂了呢?”
“姐姐,你的內內是紅色的。”

“... ...”

《蠟筆小新》這部經典動畫片,無論大人和孩子,都非常喜愛。小新“童言無忌”和“賣萌搞怪”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對於70-80後來說,開始接觸《蠟筆小新》應該是上學的時候,那時的小新年齡五歲,而當我們升至初中時新故事裡小新還是五歲,後來……我們工作了、結婚了,這個叫野原新之助的孩子依然是五歲。對此,曾經有記者採訪作者臼井先生,問他小新為什麼一直是五歲。臼井先生有一句令人深思的回答:

“從沒有設想過小新的“成長”問題,因為小新一旦成長,他就再不是“童言無忌”,而是真實的“耍流氓”與“負能量”,這與社會是背道而馳的!”

是的,有些話,5歲以下的孩子說是“童言無忌”,有些事,5歲以下的孩子做是“調皮可愛”,但是5歲以後,也就是孩子正式接觸社會,步入上學的年齡,如果還說5歲之前的“童言”,做5歲之前的“調皮可愛事”,在別人的眼睛裡,就很可能是“耍流氓、負能量”和“缺乏教養!”

兩個家庭鬧掰了,因為孩子的童言無忌

當孩子5歲以後,“童言無忌”千萬不能再被忽視。在“讚美教育”的氛圍下,這已然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殊不知,禍害無窮。

忽略了這個問題,長久以往,會帶給孩子,乃至家庭埋下隱患,更有可能帶來無端的“禍事”!作為家長,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如何引導和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和我交流。長久體會研究下來,我的總結如下。

兩個家庭鬧掰了,因為孩子的童言無忌

一、讓孩子瞭解“亂說話”的危害

無論是寶爸寶媽,都應該瞭解和及時的告訴孩子,所謂的“童言”,就是口無遮攔,亂說話。5歲以後還說這些話,這不僅是沒有教養和禮儀的行為,還會帶來很多害處。

1、讓人尷尬。你的口無遮攔很容易讓當事人陷入尷尬。遇到脾氣好的人會一笑置之,遇到性格暴躁的人就會發生矛盾,嚴重的會引發肢體衝突,帶來身心的傷害。

2、惹來報復。你的口無遮攔,就此發展下去,會招來別人的厭煩,甚至惹來報復,給他人帶來痛苦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潛在的危險,這個後果將會讓家庭和自身都難以承受。

3、傷害他人。你的口無遮攔,可能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如果是當事人的隱私暴露,或戳中痛點,他可能會走極端,甚至喪失生活勇氣、失去生命的可能,最終釀成悲劇。

4、認知錯誤。你的口無遮攔,完全是錯誤的行為。說真話是做人的原則,但會說話則是做人的高度。永遠牢記一點:語言的尺度是讓人感覺舒服,是與他人和睦相處,贏得朋友的基本原則。

兩個家庭鬧掰了,因為孩子的童言無忌

二、重要的兩個說話原則

1、同理之心。

當孩子的童言無忌傷害到別人時,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責批評孩子,往往並不能起到好的作用。作為家長,應當要讓孩子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引導孩子同理心的發展。比如:當孩子說某某阿姨很胖的時候,提醒孩子去感受,“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別人這樣說你的媽媽,如果別人這樣嘲笑你,你會感覺怎麼樣?”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體驗到別人的心情,善加以引導,他就能自己修正不當言論。

2、說話藝術。對孩子的童言無忌加以引導,是個藝術活兒,既不能簡單粗暴地制止,傷害孩子的童心,讓孩子說假話,也不能一味地遷就,使孩子失去人際交往的分寸。老人們常講:“說話前要過過腦子”。對於如何說話,就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從說話用詞和生活禁忌,從什麼話什麼場景可以說什麼場景不能說,什麼話可以對什麼人說不能對什麼人說,如何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又讓他人愉快接受,家長都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不斷與其探討互動。

兩個家庭鬧掰了,因為孩子的童言無忌

三、五個小規矩

有時候,和孩子談大道理,他們難以理解。不妨先從制定一些小規矩開始。這裡有五個小規矩供參考。

1、不談論他人缺陷,不談論會引起他人傷心、難以接受的事情。

2、把你說的“不對”統統改成“對”,嘗試著說:“你說的對,我還有一些補充的看法。”

3、保護隱私,不隨意告訴別人自己的隱私,不隨意打探別人的隱私。“你一個月掙多少錢?“,”我家住在xxxx“這都是隱私。

4、無論關係親疏,對別人保持尊重和禮貌。不喊別人的“綽號“,多用”麻煩一下“、”您“、”請“、”謝謝“、”對不起“,養成禮貌用語的好習慣。

5、當不知道能不能說的時候,詢問家長或老師。

對於孩子“童言無忌”的引導過程,就是孩子修養培養的過程。一些基本的為人之道,比如:善良,正直、愛心、擔當、責任、感恩等,都與此息息相關。比如正直,是自己做好自己,做個好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斷,當你看到一個面相兇的人就說他是壞人,已背離了正直。比如禮物,接受了禮物,就要表示感謝,無論這禮物是不是合你心意,這既是禮貌,也是感恩。

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童言童語,其實也照出了一些我們那些被疏忽的言行失當。文章開頭的那位口無遮攔的孩子,其父母也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迴避孩子談論一些他們還不能理解的話題。作為家長,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歸根結底,童言也好,教養也罷,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自身,都應明白一個道理:你說話讓人舒服的程度,將決定你人生舞臺的寬度,將決定你人生所能到達的高度。

不能一味的無視,重視孩子的童言無忌,為時不晚!

原創:ISSA爸爸 童話《母雞不下蛋》作者、創業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