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淺談書法墨法

文/一者


中國書法的發展,是離不開理論研究,理論與實踐是互為表裡、互為促進。在理論研究書法點畫的審美標準方面,有筋、骨、肉一說,蘇軾《論書》曾提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這裡血就是水墨,書法家開始重視用墨是在宋以後,書法創作發揮各種墨色的表現能力,不斷地有所創造,有所發明。

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淺談書法墨法

米芾書法墨色變化


沈曾植《海日樓書論》說:

“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元人墨薄於宋,在濃淡間,香光始開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幹墨者。”

自南末以後,書法論著在用筆、點畫和結體之外,另闢墨法專論,姜夔《續書譜》專門有“用墨”一節,陳櫃《負暄野錄》有“論筆墨硯”和“俗論筆墨”,相關理論越來越多。

關於墨的濃淡

關於濃墨,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仲將之墨,一點如漆。”“東坡論墨,如小兒眼睛。”又說:“所以能致此者,萬毫齊力,而用墨漿濃色深,故能黝然作深碧也。”關於淡墨,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穠肥,肥則厭惡道矣。”王澍《竹雲題跋》說:“董文敏以家用墨之法作書於是始尚淡墨。”兩種墨色的視覺效果不同,濃墨強烈,淡墨素雅。碑學強調氣勢,用筆逆鋒澀進,因此推崇濃墨。帖學講究韻味,用筆流暢輕遒,因此推崇淡墨。濃墨淡墨各有千秋,關鍵要用得好,要與風格追求相一致。

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淺談書法墨法

董其昌書法墨色


清以前,習書強調看前人真跡,具體原因和墨有關,首先是帖學在於點畫兩端的提按頓挫、起承轉折和牽絲映帶,它們變化很多,表現很微妙,刻本再精,也無法如實反映。陳櫃《負暄野錄》引石湖雲:“學書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筆法神氣,終難精進。”再就是帖學注重墨法,刻本無法表現原作的枯溼濃淡,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古人作書,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墨跡,不足與語此竅也。”

清季已絳,碑學興起,碑學誰無法考量墨法的,那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那呢?

清包世臣是碑學主將,主張取法碑版,因此特別指出學習墨法“不必真跡,即玩石本,亦可辨其墨法之得否耳”,他認為墨色“必黝然以黑,色平紙面,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彷彿有毛,畫內之墨,中邊相等,而幽光若水紋徐漾于波發之間,乃為得之”,強調用筆要沉,墨色要有注入感和立體感。

墨法的前提是筆法,要想得到這種墨,關鍵在於用筆, “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所謂的“筆實”,也就是他反覆強調的“萬毫齊力”,具體來說就是用筆時將筆桿往筆面運動的相反方向傾斜,靠筆毫的反彈力,使筆鋒咬住紙面,墨水通過筆鋒注入紙面,向兩邊滲開,就有“中邊相等”,即中間濃兩邊淡的立體效果。用筆與用墨相通,用筆輕則墨浮而淡,重則墨凝而濃,徐則墨滲而潤,疾則墨燥而枯,不同的運筆節奏決定不同的墨色變化。因此說用筆是前提,用墨是結果。同樣的觀點,黃賓虹也說:“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

關於墨與水

水墨、水墨,用墨最重要的一點是用水,歷代書法家對此有共識。笪重光《書筏》說:“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怎麼破水?當代書畫家黃賓虹有精闢的論述,黃賓虹的《畫語錄》說:“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亦自有術。其法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縱有水墨旁沁,終見行筆之跡,與世稱肥鈍墨豬有別。用濃墨點蘸清水,用淡墨點蘸濃墨,在墨法中稱為破。”書法家用墨之高手當屬林散之,濃、淡、焦、渴、積等深淺幹潤,達到極高水準,,運用之妙,變化無窮。

關於墨的枯和溼

枯和溼,濃和淡分別是一對矛盾,在書法創作時應當兼顧雙方。但是,兼顧的時候必然有主次之分,一般是:“貴潤不貴燥。”墨韻滋潤,筆調柔和,字才會顯得氣韻生動。用墨太燥太枯,用筆純剛無柔,甚至拋筋露骨,就容易產生僵硬浮薄之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比喻說:“凡人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也說:“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碑學和帖學的代表書家都強調“貴潤不貴燥”。

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淺談書法墨法

黃賓虹書法


書法創作是連續書寫,寫一件作品,不可能只蘸一次墨,幾次蘸墨,每次蘸墨或多或少,每個墨繼或長或短,因此會產生豐富的視覺效果,墨色從溼到幹,從幹到枯,逐漸變化,形成一個梯度。

第一, 這種效果表現為時間節奏的變化,每一次從濃到淡,都是一個連續的書寫單元,時間上綿延不絕,而每一次重新蘸墨,都表示書寫運動的間斷,有意識地使每寫的字數不等,三字、五字、八字、十字,就會造成一種長短不同的節奏,產生音樂的感覺。

第二是深度表現,濃溼墨凸顯在前面,枯淡墨退隱到後面,從溼到幹,從幹到枯,漸幹漸枯造成漸深漸遠的深度空間,平面的紙上會產生縱深的立體感覺。

第三,是平面構成,每個墨繼都有枯溼濃淡,不同墨繼中所有的枯墨都在一個深度層次上,它們會互相呼應,組成某種圖式,造成一定的視覺效果;所有的濃墨也都在一個深度層次上,互相呼應,組成某種圖式,造成一定的視覺效果。圖式與圖式的交錯組合,又會極大地豐富作品的對比關係和視覺效果。

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淺談書法墨法

林散之書法


墨色的梯度變化能夠表現平面的二維空間(平面構成)、立體的三維空間(深度表現)和連續運動的時間節奏,能夠全面地表現自然界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因此,宋以後的書法家比較重視墨色問題,當今的書法創作,墨色變化成為評判作品高下的標準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