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非遺,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魚皮畫

查干湖魚皮製作技藝於2019年5月26日列入吉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查干湖魚皮製作成品包括魚皮畫、掛件、擺件、飾品、家居用品等,魚皮用料包括胖頭魚、鯉魚、黑魚、三文魚等魚皮。魚皮畫製作經過選魚、去皮、防腐、定型、晾乾、畫稿、裁剪、拼接、縫製、粘貼、裝框等多道工序,完全由手工製作。一幅幅魚皮畫栩栩如生,精美絕倫,製作者都是心靈手巧的女性,她們就像古代的女子,安靜地坐在那裡,手執刀剪,輕拈針線,優雅靜美,古老的“女紅”就這樣傳神再現。

吉林非遺,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魚皮畫

傳統魚皮鏤刻和剪貼畫曾被稱為“無紙剪紙”。傳統的圖案藝術種類繁多,早期漁獵部落的人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繡制各種雲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形象生動,美觀別緻。魚皮畫圖案在保持民族風格的基礎之上,吸收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的查干湖魚皮畫種類豐富多彩、造型各異。查干湖魚皮畫製作技藝就是利用查干湖的野生魚,對其魚皮進行加工處理後,進行裁剪縫繡做畫,從早期祭湖的薩滿圖騰到現在生活中的各種魚皮飾品掛件等,都具有較強的地域文化特點及獨特的製作工藝。

吉林非遺,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魚皮畫

早期的查干淖爾人就知道用魚皮來遮擋身體,也就是魚皮服飾的雛形,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這種簡單魚皮服飾變得越來越精美的同時,又開始用魚皮製作各種圖騰、掛件、飾物等生活用品。古老的魚皮剪貼技藝是現代魚皮鏤刻與剪貼藝術的根,如果沒有先人的魚皮紋飾剪貼技藝,就不會有現代人的魚皮鏤刻畫和剪貼畫。

查干湖魚皮畫的製作方法獨特,傳統原生態的工藝是:先扒下魚皮,用木刀反覆刮使魚皮柔軟,再用苞米麵糨糊給魚皮去腥,搭在地窖裡晾1至3個月,最後釘在木框上風乾,然後才能用於製作魚皮畫。作畫時,先在紙上設計畫稿,根據畫稿用硬紙板制模,然後按圖形分解剪裁下來,根據需要選擇不同顏色的魚皮,最後將剪好的魚皮用膠粘到畫板上,一幅魚皮畫才算完工。

吉林非遺,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魚皮畫

現代工藝製作魚皮畫,首先必須對魚皮進行加工處理。手工費時大約7天,要經過剝製,晾乾去鱗、晾曬魚皮、捶熟、漂色等許多細緻環節。先扒下魚皮、去鱗、去油脂。用藥水泡發魚皮,取出平鋪晾乾,然後用機器反覆揉搓,打磨,上光,最後定型 現代工藝熟製出來的魚皮比傳統方法在保存時間,顏色,紋理,質感更形象、清晰、耐用。

魚皮畫分為粘貼、鏤刻、縫繡三種。粘貼畫製作較為容易,先勾勒出初稿,然後選好底襯,再選適當的魚皮進行剪制。這一步驟特別重要,首先要確定粘貼的部位,來選擇魚皮的顏色,剪完之後,就可往底紙進行粘貼了,一幅魚皮畫也就完成了。適於粘生活方面的事物,還有動物、人物等等。

吉林非遺,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魚皮畫

魚皮鏤刻是先選好魚皮,一般都是選擇比較大的魚皮,有陰刻和陽刻兩種,在魚皮的反面進行勾畫(也可直接剪制) 經過剪刻完成。此種方法不適於剪刻過於複雜的圖形,因魚皮質地較硬而厚,所以每次也只能出一、二張畫而已。以上兩種方法都是傳統手工製作方法。

魚皮畫根據魚的大小、身體部位的顏色來進行創作。取材多是松原當地查干湖的野生胖頭魚魚皮,創作內容也是松原著名的漁獵文化——查干湖冬捕為素材,所以其作品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多年的藝術創作中,縫繡製作魚皮畫工藝也是最複雜、最精準,最生動、最逼真的一種展示魚皮畫的方法。由於製作工藝複雜、難度要求高也是魚皮畫製作中最難掌握很難製作的,因此手工縫繡魚皮畫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吉林非遺,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魚皮畫

查干湖魚皮製作技藝的文化價值:在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變化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發掘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魚皮畫是漁獵部落寶貴的文化遺存,有著重要的藝術和研究價值。

經濟價值:查干湖魚皮製作技藝包括魚皮畫及掛件、魚皮製品的錢包、揹包、服飾等。魚皮畫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工藝獨特精美,是收藏和紀念、饋贈佳品。經過藝術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藝術和文化含量不斷得到加強,並且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文化展會,廣受好評,不斷提高知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