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與妙有:空色不二與鏡像原理

真空妙有是佛學中的一對術語。

內涵

真空是一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概念,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真,一個是空。空並不是沒有,也不是不存在,更不是零。它指的是宇宙產生之前,那個包羅萬象、圓融無礙、混沌無極的先天狀態。道家稱之為“真元”、“無極”。

妙有指的是從真空而來,神奇美妙的造化之物,是佛學所稱的“色界”。它是從先天化生而來的自然萬物,表現為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紛繁複雜、神奇美妙的物質。從真空到妙有的過程,被道家描述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真空與妙有:空色不二與鏡像原理


關係

真空與妙有並不是兩種對立的狀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依存,相續轉化的關係。真空包含萬有,萬有從真空而來,他們是一體所包含的兩面。之所以用一個“妙”字來形容萬有,是因為確如《法華經》所述,大乘佛法以方便譬喻為權宜之計,以真空引出妙有。

真空本不空,妙有亦非有。這裡的空與有,類似於心經中所表述的“空不異色,色不異空”。這就叫做“空色不二”。說到空,道家有一句話叫做“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裡有一個三重對比的狀態:

  • 我們在夢中所體會到的,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觸到的進行對比;
  • 夢中以意識所反映的,與醒後用身體所體驗的進行對比;
  • 對外在世界的認識,與內心世界的感受進行對比。


真空與妙有:空色不二與鏡像原理


本質

醒來的狀態類似於妙有,而夢中的狀態類似於真空。不管是真空還是妙有,它的本性——空性永遠不變。妙有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既不是也實體的形式,也不是我們的意識反映出來的東西。意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感知世界、體驗世界的總結,是個體的主觀對客觀的反應,而妙有是後天反映所賴以產生的先天本源。

真空其實就是意識本體,是一種主觀對客觀的觀察反映,佛學稱作“觀照”。我們用“心”對外在世界進行即時的觀照,這種時刻保持觀照的靈明狀態,如明鏡一片澄澈冰清,幫助我們清醒認識世界。只有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接收的狀態,反映的視角,才能儘可能接近生命的真實狀態——真如。


真空與妙有:空色不二與鏡像原理


佛理

我們的心就好比一面明鏡,其作用是通過這個身體的感覺聽覺觸覺器官,反映萬事萬物的本來體性。我們的意識,就是明鏡反映出來的事物鏡像,是我們對宇宙自然的認識體驗。所以,這裡的明鏡是我們的心,心的本性就是空性。如果用專業佛語來概括,就是“般若不二”、“緣起性空”。

妙有與真空呈現一對鏡像關係,鏡外的物質就是萬有,鏡中的成像就是真空。真空無為,本體性空,妙有與真空始終以契合圓融的方式存在。鏡子裡的東西,當然是假的。鏡子反映出來的是物質的成像,是一種虛幻不實的東西,但是它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世界萬物通過鏡像原理,藉由個體的觀察和認識,在腦中形成的意象。它並不是物質實體本身,而是客觀物質實體的主觀反應。

零零總總,旁徵博引,其實都應了“

以一真法界,為玄妙體”這一句關鍵。一微一塵盡足為一真法界。真實故曰真,融攝一切萬法,故曰法界,此乃華嚴經之主旨。三藏法數四曰:“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是名一真法界。”

#423知識節# #我要上頭條# #華夏佛教# #佛學基礎淺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