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精靈降格,阿里AIoT戰略失速?


天貓精靈降格,阿里AIoT戰略失速?


從上一輪架構調整時的“拔高”,到新一輪架構調整重新劃為“創新業務”,對天貓精靈而言似乎不是個好消息。


作者:王憐花

來源:創業派(ID:icypai)


在京東忙著秀618戰績的時候,阿里公佈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

張勇的這封“全員信”中,排在最前面的是阿里創新業務群的重組,原阿里大文娛新媒體業務總裁朱順炎出任總裁,所負責的產品包括UC及旗下移動創新業務、天貓精靈、阿里文學和阿里音樂。

其中天貓精靈的出現尤為惹眼,在去年11月份的架構調整中,天貓精靈被歸於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直接向張勇彙報。如今彙報關係上的直接降級,引發了對天貓精靈的一系列猜測,諸如戰略地位削弱、相關投入下降,甚至是阿里或將放棄智能音箱業務。

從上一輪架構調整時的“拔高”,到新一輪架構調整重新劃為“創新業務”,對天貓精靈而言似乎不是個好消息。

阿里新業務的“三年之癢”


今年年初,第一財經曾對阿里CEO張勇進行了一場深度採訪,核心內容在於兩個月前那場組織架構調整背後的思考邏輯。

在談及天貓精靈所代表的智能硬件團隊為何向自己彙報時,張勇的回答中不乏肯定的語氣:“一是為了讓這些業務能夠加速發展,另一方面是讓新一代領軍人物更好地冒出來,即把第三排的人往第二排提拔,把師級單位變成軍級單位。”

與此同時張勇也闡述了自己對創新業務的想法:“每年找一些這樣新的同事,通過三年、五年,能夠成為阿里未來業務的核心,這一定是我持續的工作。最終你會發覺,有些創新業務成功了,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真正的業務,甚至有些業務想法,三年以後還只是想法,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人不一樣。”

對於張勇的這一想法,坊間將其形容為阿里新業務的“三年之癢”,即一個新業務是否會繼續受寵,前三年的表現尤為重要。就時間上而言,誕生於2017年的天貓精靈即將邁入第三個年頭,微妙的時間點大概也是各種猜測的源頭之一。

今年4月份的天貓精靈新品發佈會上,時任A.I.Labs總經理淺雪公佈了天貓精靈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臺的成績。而在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發佈的 2019 年 Q1 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報告中,天貓精靈在國內市場的銷量也僅次於小度智能音箱。

不過也有人指出,天貓精靈的銷量成績與阿里強大的渠道優勢不無關係,且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天貓精靈的燒錢模式。阿里不久前公佈的第一季度財報中,創新業務的虧損規模高達19億元,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天貓精靈。

另一個被外界爭議的地方在於,和天貓精靈同時劃分成創新業務的還有阿里文學和阿里音樂,前者一直被阿里邊緣化,後者被高曉松和宋柯折騰一番後,早已脫離在線音樂的第一梯隊,不久前還傳出了與網易雲音樂合併的消息。即便是同屬於創新業務的UC,也有過從核心業務淪落為邊緣業務的辛酸史。

當然,從師級單位到軍級單位,再降格成師級單位,要讀懂天貓精靈在“三年之癢”到來之際被下放還是另一種形式的扶持,還要回歸到天貓精靈本身。

使命未達可能是直接原因


今年618期間,為了刺激天貓精靈的銷量,阿里推出了名為“糖粉計劃”的品牌聯名,允許品牌、明星和IP 深度定製天貓精靈的外觀,也可以對產品的語音內容、個性內容、產品權益以及特殊技能進行定製。

從“智能”轉向“潮酷”,可能就是天貓精靈新的品牌運營策略。

回想起2017年7月5日天貓精靈X1發佈時的情景,天貓精靈被定義為AI智能產品品牌,隨後出現的解讀也集中在兩個維度,一是阿里IoT時代的超級入口,二是作為阿里電商的未來場景,這也是天貓精靈最早被賦予的使命。

與谷歌、亞馬遜的思路類似,阿里也曾將智能音箱作為IoT時代的超級入口。原因在於,語音作為主流的人機交互方式幾乎成為巨頭們的共識,想要在新一輪的入口之爭中分一杯羹,用智能音箱培養用戶習慣可以說是最穩妥的選擇,也是百度、小米、蘋果、亞馬遜等同行者的普遍選擇。

天貓精靈降格,阿里AIoT戰略失速?


但在新的架構調整後,阿里可能開始對智能音箱進行戰略收縮,嘗試將UC、阿里音樂、阿里文學等內容體系作為天貓精靈的“彈藥”。可以印證的是,阿里在今年4月份首次對天貓精靈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可以對話和聊天的夥伴。”聯想到創新業務體系的組成,天貓精靈作為IoT超級入口的使命已被暫時擱置。

將天貓精靈打造成阿里電商未來場景的路線同樣不順利,儘管亞馬遜很早就講出了用智能音箱語音購物的故事。

比如天貓精靈在2018年曾推廣語音購物功能,並給出了聲紋支付的解決方案,只是聲紋支付的功能遠沒有成熟,不管是在安全性、便利性還是效率上,都還不足以成為大規模推廣的解決方案。有理由相信,阿里不會放棄聲紋技術的升級和場景挖掘,但在未來和現實之間的選擇項中,迴歸現實才阿里想要的答案。

正如張勇所強調的,有些想法在三年後成了業務,有些想法在三年後還是想法,倘若用IoT入口和語音購物的場景去衡量天貓精靈,著實有不幸中槍的嫌疑。畢竟對於人工智能時代的入口級產品而言,三年的時間確實有些苛刻。

為何走不出“阿里魔咒”?


阿里是一家生態性巨頭,意味著阿里頑強的試錯能力,就好像陸兆禧的“來往”沒能撼動微信,張勇的手機淘寶還是為阿里掙得了移動互聯網的門票。但生態也有其負面效應,比如所有的產品都要遵循生態需要。

以至於坊間流傳出了這樣一種說法:阿里的投資收購簡直有毒,多少獨角獸被阿里收購後逐漸走向平庸,優酷、高德、UC、口碑等無不是如此。

並不是阿里做錯了什麼,所有的獨角獸只有與阿里的生態融合,彌補阿里這支木桶存在的短板,收購才有價值。可互聯網的世界裡遠不止阿里一家,在獨角獸進入阿里換血的空檔期,難免會有競爭對手迎頭趕上,愛奇藝、騰訊視頻與優酷土豆的較量,無疑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那麼,在阿里內部土生土長的天貓精靈,也會陷入所謂的“阿里魔咒”嗎?這裡不好妄加論斷,卻可以梳理出新架構下的兩點不足:

1、創新業務體系裡的天貓精靈,硬件服務內容還是內容服務硬件?

對於外界而言,朱順炎這個名字還有些陌生,以至於張勇在“全員信”中沒有用小括號的形式備註其花名,卻不等於朱順炎面對眼前的創新業務沒有自己的想法。

早在五月底的時候,朱順炎就在接受深網採訪時闡述了他對創新業務的思考:“首先業務必須從小到大、從零開始,不能提到創新就是買,這對(創新)團隊的成長也有好處。”這對天貓精靈恐怕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一旦在硬件上的補貼被限制,百度、小米又來勢洶洶,不可避免會影響天貓精靈下一階段的銷量表現。

銷量還是其次,阿里文學、阿里音樂等看似是天貓精靈在內容端的“彈藥”,同時也可能是牢籠。舉個例子來說,在線音樂市場的獨家版權多半在騰訊音樂手中,一旦天貓精靈在內容投入上縮減預算,用戶體驗勢必會大打折扣,比如說你會為一款不能聽周杰倫歌曲的智能音箱買單嗎?

彙報關係的降級才是剛剛開始,硬件服務內容的邏輯不改變,才是天貓精靈徹底走向下坡路的信號。

2、脫離出阿里硬件體系的天貓精靈,如何彌補生態開放性上的不足?

內容顯然不是智能音箱的全部,生活場景的無縫連接才是最大的撒手鐧。

最早涉足AI+IoT時,阿里的定位就是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搭建者,實現人、機、環境三者間的自然人機交互。上一輪架構調整中,阿里就犯了一個方向性錯誤,將天貓精靈歸入創新業務事業群,進而錯失了與阿里其他硬件業務的聯動。

即便是在生態鏈上自成體系的小米,也開始與宜家等展開合作,為封閉的生態開出一個口子。百度的小度智能音箱自始就提出了開放生態的概念,向家居、穿戴、車載、移動等場景的合作伙伴拋出了橄欖枝。反觀天貓精靈的開放仍有著自我設限的跡象,與外部合作的設備必須貼上自己的名字,導致與很多外部廠商合作被迫流產。

天貓精靈降格,阿里AIoT戰略失速?


可以印證的是,今年4月份的新品發佈會上,阿里一口氣推出了天貓精靈CC、智能語音美妝鏡天貓精靈QUEEN、車載語音智能助手天貓精靈高德版智能車盒。在阿里的強權邏輯下,或許有利於天貓精靈的品牌構建,可還是那句話:市場上不止天貓精靈一家,那些被阿里拒絕的外部合作伙伴,多半會投入友商們的懷抱。

至少對於天貓精靈而言,不管是歷任阿里媽媽事業部總裁、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阿里大UC事業群總裁、阿里大文娛新媒體業務總裁的朱順炎,還是阿里文學、阿里音樂等同群組業務的“包抄”,等待天貓精靈的,很大程度上會是迎合阿里生態,調整自身定位。

當一款硬件產品失去了獨立性,內部體系中的權重被下調,所承載的使命被一刀切,或許才是最可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