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说岳飞是秦桧害死的、如果要是没有秦桧、岳飞能被害死吗?

541154252


透过表面看本质!就想说一句宋朝的皇帝是真怕死!明朝的皇帝是真不怕死啊!看看历史你品,你细品!


舒逸安然


如果没有秦桧,还会出现张桧、王桧、李桧,因为想让岳飞死的是南宋的皇帝赵构。他怕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打到金国的都城黄龙府,把他的父亲和哥哥(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1140年十月,金国发动全国的精锐大军,以兀术为大元帅,分四路大军进攻南宋。

岳飞一面派大将王贵、牛皋、杨再兴、岳云各率一路大军迎战,一面派人到河北跟起义军首领梁兴联系,让他率领大军在河东、河东向金军后方包抄。岳飞在偃城做镇总指挥。

过了几天,几路大军纷纷告捷,先后收复了颖昌(河南许昌东)、陈州(今河南淮阳)和郑州。

岳家军是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东京城四十多里的朱仙镇。河北起义军得知岳家军打到朱仙镇的消息,都欢新鼓舞,纷纷渡过黄河和岳家军汇合。附近的老百姓们时杀猪宰羊犒赏岳家军。

岳飞看胜利在望,高兴的对部下的将领们说:*大家共同努力杀敌吧,等我们打到黄龙府的时候,再跟各位弟兄们痛饮庆功酒!*

秦桧听说岳飞把金军打得是溃不成军,秦桧对宋高宗赵构说:*如果天下无事,那就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吧。*意思是和金人保持现壮,不要再收复失地了。

宋高宗就怕岳飞把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马上就命令其它将领们撤回来。然后以岳飞孤军深入为由,连发十二道金牌逼他撤退。岳飞是含泪撤兵,收复的失地又全部被金兵占领。

岳飞到京城后,秦桧指使谏议大夫万俟卨上书弹劾岳飞。诬告岳飞和金国互相勾结,同时被抓的还有岳云、部将张宪。抗金名将韩世忠质问秦桧,凭什么抓岳飞!秦桧说:*岳飞写信让张宪谋反,这事虽然还不太确定,但*莫须有*。韩世忠大怒:*莫须有*3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

公元1142年一月一个夜里,年仅39岁的抗金名将岳飞被害。他的儿子岳飞、部将张宪也同意被害。





隐者康司马


如果没有秦桧,岳飞能被害死吗?我认为,就是没有秦桧,岳飞也同样会被害死。

岳飞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并不是愚忠。

自1126年母亲在他的后背刻上“精忠报国”开始,岳飞就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把抗金救国作为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渝。

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时,曾经意气风发的对部下们说:“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没有想到,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

岳飞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班师,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宋高宗赐死。

有人说,岳飞完全可以“将在外、令有所不授”为由,不听宋高宗的“金字牌”,继续北伐;还有人说,岳飞手握重兵,完全可以起兵谋反。

然而,作为忠臣的岳飞,并没有这样做,最后以死谢国,唤起朝廷和民众的抗金决心。所以,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岳飞的冤狱终于得以平反。1178年,岳飞被追赠谥号“武穆”,后又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的死,与朝廷党朋之争有直接联系,并不是秦桧就想害他。

将相和、朝廷兴,廉颇和蔺相如握手言和的故事,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在赵宋王朝,重文轻武已经根深蒂固,士大夫的力量成为朝堂上的主导力量。士大夫基于意气,凡事认死理,搞党朋之争。

岳飞与秦桧的忠臣、奸臣之分,都是后人评说的。在当时的朝廷,只有政见和利益之争。岳飞是主战派的代表,秦桧是主和派的代表,而且这种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主和就是投降,主战就是爱国吗?不是的,后世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这一点,晚清历史就是这样,翁同龢是主战派误国,而在外面对国家缝缝补补的恰恰是主和的李鸿章。

1141年,当时金国与宋朝的战争打了很多年,两国都很难打下去。刚好岳飞打了胜仗,而完颜兀术不想打了,那就谈判言和吧。金国开出的条件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于是,秦桧上奏宋高宗,还是和谈吧,国家经不起战争了。宋高宗基于形势考虑,只好选择和谈,这样主战派不干了。那么只好“杀一儆百”,杀一个主战派的领头人物。只有杀了岳飞,其他的主战派才会老实,主和的政策才能成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因此,岳飞就成了主和政策、党朋之争的牺牲品。

岳飞的死,与他的性格倔强,没有得到宋高宗的绝对信任有重要关系。

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对岳飞是比较信任的,军事上也一直倚重岳飞,甚至将朝廷四分之三的兵马都归其统领。

岳飞的性格有点倔强。1137年,岳飞打了胜仗后,宋高宗准备将淮西军将领刘光世归他统领。后来,听了张浚和秦桧的建议,就没有再给他。于是,岳飞不干了,呈上辞职的折子,不等准奏,就直接回庐山替母守孝了。

宋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岳飞就是不回来。又派大臣去庐山请岳飞返回军营。大臣劝了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受诏朝见。宋高宗为此很不高兴。

后来,有一次岳飞入觐时,向宋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宋孝宗)为皇储,又遭宋高宗呵斥。如果一个文臣关心到也罢了,你是武将,手握重兵,对皇位继承感兴趣,指手画脚,是想干什么呢?这件事,更导致了岳飞与宋高宗矛盾的加深。

所以,后来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宋高宗听了主和派的建议,加上岳飞有点不听话,最后只能牺牲岳飞了。

纵上所述,岳飞的死,既是当时朝廷主和政策的需要,也与朝廷党朋之争脱不开关系。当然,决定权肯定是在宋高宗手中,也正因为如此,岳飞的倔强性格,没有得到宋高宗的绝对信任,也是他致死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样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永远值得人们纪念他。而秦桧害死岳飞,必将遭人唾骂,遗臭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