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父母也能培養,讓孩子從幼兒期啟航

探究性學習源於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生日聚會結束了,地板上散落了很多小氣球,剛滿4歲的偶得很高興地追逐著氣球玩耍,突然她發現有一枚氣球貼在牆上了,她很好奇的看著,靜靜的站在那裡歪著腦袋思索著。

這時候爸爸走過來說:“來,看爸爸表演魔術”同時拿起一枚氣球在頭上擦了幾下然在牆邊一放,氣球就很神奇地貼在牆上啦,偶得很驚奇,就效仿起來。(激發興趣)

然後爸爸又拿起偶得的塑料積木去吸碎紙屑,問偶得:“你能把紙屑吸起來嗎?”偶得試了試說:“吸不起來呀。”

爸爸又用塑料積木在自己的手上、頭髮、衣服上不斷地摩擦後再去吸碎紙屑,偶得驚奇地發現紙屑也被吸起來了,於是小偶得樂此不疲的開始摩擦起玩具,當她發現他也能做到的時候,開心的大笑起來。(觀察感受)

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父母也能培養,讓孩子從幼兒期啟航

“我們再找一找看看還有什麼東西能變這個魔術呢?”偶得非常開心的和爸爸一起屋子裡開始尋找,偶得把她感興趣的物品都拿來和爸爸實驗,毛絨玩具、穿著公主裙的愛莎公主、梳子、圓珠筆、水彩筆、積木等……

爸爸和偶得把找來的東西都放在地板上,倆人開始試驗起來,小偶得在經歷了成功和失敗之後,皺起了眉頭,看著爸爸開始尋求答案了。(分類研究)

於是爸爸把生活中摩擦生電的現象講給偶得聽,晚上脫下毛衣,有時會看到一閃一閃的亮光,聽到噼啪、噼啪的響聲,這是因為冬天人們多穿化纖材料的衣服,皮膚與衣服之間或者衣服與衣服之間互相摩擦,便會產生靜電(思考引導)

我們剛才實驗的梳子、圓珠筆、水彩筆、愛莎玩具的身體這些物品能夠吸引紙屑、頭髮、灰塵等又輕又小的物體,是因為這些塑料物品經過摩擦後產生了靜電,靜電會使這些小的物品吸在這些塑料製品上,這就是摩擦起電的現象。

但是鉛筆、積木摩擦後不會產生靜電,所以不能夠吸引小紙屑、頭髮、羽毛等輕小物體,所以偶得的實驗會失敗呢。(表達交流)

雖然四歲的小偶得還不是很明白,但是這個科學小實驗不僅讓她手腦並用的去體驗了實驗的樂趣,還鍛鍊了她的動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爸爸很好的把握一件小事,充分的尊重了孩子的好奇心,並幫助她去實驗和研究。這會激發孩子更多的求知慾,讓孩子時刻都保持一顆好奇心,也是科學啟蒙的最好的機會。

父母在生活中要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從孩子們的關注點和興趣出發,耐心地引導孩子一起去研究和發現,讓孩子保持一顆探究的好奇心。

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父母也能培養,讓孩子從幼兒期啟航

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與生俱來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喜歡探索未知的世界,好奇、好問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主動學習和發展的。我們要尊重孩子,讓孩子自主探索,發現屬於自己的"新大陸"。

三歲以前的孩子經常會有一些行為,比如伸手抓大人的臉、抓眼鏡、扯媽媽的項鍊、頭髮等,而且 很用勁。

這種行為是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探究行為,抓、拿、摳等過程都是探究行為。

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父母也能培養,讓孩子從幼兒期啟航

對於這樣的探究性行為,作為家長要鼓勵他做,比如當孩子拿到媽媽項鍊的時候,年齡在一歲左右這時候給他講這是項鍊,讓他通過項鍊來學習語言,來認識項鍊。稍大一點的孩子,就要給他講項鍊是用來裝飾的。

對一些打、摳等傷害性動作,家長可以用遊戲來轉移注意力,當他摳媽媽臉的時候,你可以給他一個其他的東西,讓他去摳。當他撕書的時候,可以給他一些紙巾,也可以拿著他的手讓他做一些小的動作。

不要去訓斥,因為這時候訓斥會使孩子產生焦慮,從而會剝奪他探索和發現的好奇心,也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安全感。

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讓孩子充分體驗探究和發現的過程,對孩子而言,是主動感受世界的過程,是從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家長提供的環境中主動地觀察、嘗試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通過類似於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念和科學精神。

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與學的重心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處理反饋信息等探究過程。


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父母也能培養,讓孩子從幼兒期啟航

孩子在遊戲或者活動中,帶著問題和經驗,主動地去觸摸實驗、親身體驗、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形成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幫助孩子形成直接經,孩子依靠直這些接經驗進行探索,獲得主動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他們會形成很強的內驅力去獲取知識、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

  • 在整個探究的活動中,孩子能夠調動自己的感官,運用不同的感官感受生活中的一切,獲得感性經驗,形成自己的觀察力。
  • 學會思考,能夠對身邊的世界,學會分類、分析、測量概括等,不斷的整合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方法,發展思維力。
  • 學會用不同的手段去表現事物,譬如語言、文字、圖形等手段,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角度,逐步生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經歷過探究性學習的孩子,具有探究的思維方式,較高的思維能力,在以後的學習中會更加得心應手,能夠創造性地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或情境,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父母也能培養,讓孩子從幼兒期啟航

家長要保護、尊重孩子的好奇心,鼓勵探究性學習。

兒童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他們經常主動的探究和認識身邊的事物,甚至做出很多違反常規的事情,對於這些,家長不能急於否定,而是要了解孩子背後的真正原因,看到他們的真實需求和動機,讓孩子在安全的信任區間內,保持心理的安全感,保護他們的探究環境。

  • 在生活中,要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和談論的事情,不要隨便打斷和否定,要像朋友一樣去和她聊天,瞭解孩子的真實意圖,引導他完成自己的思路。
  • 尊重孩子的任何一個看似無厘頭的想法、觀點,孩子的想法都是出於自己對事物的真實感受,不要隨意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對於她感興趣的事情,首先要相信他,然後引導他去發現。
  • 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無從解答的時候,嘗試和孩子一起做個平等的探究者,一起尋找答案,創設親子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共同完成探索。
  • 正視孩子探究活動的價值,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對於那些看似失敗的活動,更應該給予孩子心理的支持,幫助他們保持探究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態度。
  • 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環境,開闊他們的眼界,給他們更多探究的思路和感受更多的未知。

這不就要求家長要關注探究本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

讓孩子自己去檢驗實踐出真知,只有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才會獲取有意義的知識。

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父母也能培養,讓孩子從幼兒期啟航

探究性學習,讓孩子帶著有生機和能量的心靈起飛。

魯迅對孩子“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認為“是可以敬服的”。

這就是好奇與探究。

讓孩子飛的更高更遠,不是灌輸和要求,而是要努力促使他們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因此,在對孩子的培養中,要珍視充滿著幻想、好奇的“好奇心”,充分培育他們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創造力,不要窒息了這一最具生機、最有能量的心靈。

注:本文由UP兒童藝術能量原創,請關注我一起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