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他人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讓我歡喜讓我憂愁的角色,如何處理好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是決定我們是否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克里斯託弗·彼得森用兩個字來描述積極心理學是講什麼的,他回答說“他人。”

他人很重要,怎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幫助他,成就他,以一顆無所得之心去幫助他人,會在社會上傳遞一種善意,而善意是流動的,幫助別人,當下就能讓自己獲得心靈的快樂。

有人會想,對於我喜歡的人,當然願意提供幫助了,而且也會很開心。還有很多討厭的人,那怎麼辦?我為什麼要去幫一個討厭的人?也不可能獲得快樂的。

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為什麼有的人一見如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異性之間甚至會一見鍾情。為什麼有的人看見就讓人覺得很不舒服,不想與之有聯繫和交往。

這是因為潛意識的投射造成的好惡之分。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徵如個性、好惡、慾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徵。我們討厭某些人,其實是我們內心價值觀的折射。所以和他人的關係,最終都是和自己的關係。這樣是不是就能夠接納不喜歡的人。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愛的迴流,感恩讓人際關係更緊密

有句老話“滴水之恩 當湧泉相報”。感恩是由衷的感謝,與道德約束無關。

前些年火爆的給父母洗腳的感恩訓練,激起了多少眼淚。我想說感恩是一種主動自發的行為,並不是通過外部激發內疚的方式,來觸動表達感恩的那個人。如果用道德約束來激發他的內疚感,是一種外在的觸動,這樣是無法體會到傳遞真摯的情感和喜悅。

我們內斂的性格對錶達感恩是羞於啟齒的,有沒有多年前對你提供過幫助,而你當時沒有明確表達過感恩的人?嘗試和他聯繫一下,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恩,如果能見面表達效果更好。

你可以很自然的在親人之間表達感恩嗎?是不是有人會覺得,都是親人,有必要嗎?這些都是在想的層面給自己設置了不去做的障礙,然後想當然的否定真實去做的效果。不妨試試,會讓你們的親情更緊密,更溫暖,更有愛。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愛出者愛返 福往者福來

建立了緊密的人際關係,我們還能做哪些利他的事?付出,傳遞愛的付出,以無所得之心去付出。前面我們講了,沒有好惡之分,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

一個笑臉,一個微笑對於一個孤獨寂寞的人來說都是一絲陽光照進心裡。付出不一定就是要你捐獻多少錢,花費多少心思,它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疫情期間社區的工作者是特別辛苦的群體,他們在每個小區堅守,測體溫。有人說他們發出靈魂的拷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試問有多少人體諒他們工作的艱難,不被理解,有的甚至說他們太事兒了。如果我們願意配合,跟他們道一聲感恩,說一句您辛苦了。既溫暖了他,也愉悅了我們自己。

每年夏天,在公司樓下有一個老大爺推車賣葡萄。我經常買來吃,有同事問我多少錢。我告訴他之後。他說:這麼貴啊,我看著葡萄也不是很新鮮了。我知道他說的對,即使這樣我沒有因此心生煩惱。因為我去買葡萄是看著他年齡很大,還這樣辛苦,生活一定很不容易。我買的是葡萄,付出的是一份體諒他的心。如果我們去買他的葡萄,他就能早點賣完回家。同事聽我這樣說,也去光顧老人的生意。愛心的傳遞獲得的是一份喜悅。

五年前我幫一位沒有見過面的媽媽群好友介紹工作,因為種種原因,她最後沒去那個崗位。從此我們相識,偶爾相約聊聊天,成為很貼心的朋友。後來很多次我的工作需要幫助的時候,都是她伸出了援手。當年我沒有權衡是否應該去幫助她,也沒有想過幫助她會有什麼利益。如今倒是她幫助我更多。感恩認識她這樣的朋友,也感恩自己有一個無所得的,利他的發心。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所以,親愛的朋友,勿以善小而不為。你的善良,你的利他的付出,你傳遞出的愛,當下就能讓自己獲得內心的喜悅,這份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而且你為自己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這都是幸福的來源。

#幸福公益心理援助#

#心理諮詢師說#

#心理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