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為什麼競爭越殘酷,我們越要“利他”?

正和島

過去,很多人認可“叢林法則”,用“以牙還牙”的方式換得了生存。而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及“利他思想”,強調互惠互利的原則。

如何看待這場觀念革命?“利他思想”的底層人性是自私,還是其他更深層的東西?企業和社會如何發揮出它的隱性好處?

7月2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接受島君專訪,並進行了分享。內容豐富,深入問題根源,相信大家讀後會有不少收穫。


清華教授:為什麼競爭越殘酷,我們越要“利他”?

很多人活像動物

沒有發揮出“人的特性”


企業管理需要一次觀念革命。為什麼這樣說?

從美蘇冷戰,到金融危機,再到這次新冠疫情,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逐漸顯現:“社會達爾文主義”帶來的問題日趨嚴重。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誕生,源自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它強調“利益競爭”“優勝劣汰”“叢林法則”,它的推崇者過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視人文關懷。

這種思想確實存在一些可取之處,比如讓人們充滿競爭和進取的意識,做事更加高效。但是,凡事都有兩面,它的負面作用也不容小覷。

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煽動之下,人類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無數次種族侵襲、政治運動和造反革命。很多無辜的生命,在這些歷史浩劫中被白白犧牲了。

直至眼下這場疫情,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弊端越發凸顯。


很多歐美等國家的民眾堅持認為,戴不戴口罩屬於個人的自由和權利。這種做法的後果顯而易見:加大了病毒傳播的幾率,更多人感染上肺炎病毒。

過去,為什麼很多人忽視了人類自身的特性,反而使用了戾氣、冷漠、殘忍等動物本能,表現出沒有良知、互相殘害的醜陋面孔?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術界始終在反思,到今天,這個問題更加直逼人心。

在動物本能方面,人類都不如野獸。我們的力氣不比它們大,跑得不比它們快,逃生能力不比它們強......但是,為什麼人類優勝於動物?

因為我們擁有“人的優勢”。具體來說,我們擁有團隊合作,利他思想,追求遠大理想和幸福等積極人性。


現代科學、心理學已經發現了人類身上擁有這些獨特的優勢。我們不妨把它叫做“積極人性的發現”。

所以,我們現在只講“知善知惡”“有道德之心”,顯然是不夠的。


政治、社會、管理等領域需要進行一次深刻的反思、革命性的觀念變化,看如何把人類自身存在的優秀人性充分發揮出來、做出來。


清華教授:為什麼競爭越殘酷,我們越要“利他”?

“利他”不意味著一味妥協

直至現在,很多商界人士仍然推崇並遵循一條“秘而不宣”的法則:如果別人對我以牙,那麼我也應該還他以牙。

如何理解這樣的觀念和做法?它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從兩個層面來給大家一些建議:

1. 別人的惡,要批判

在法律上,“有意傷人”和“無意傷人”有明顯區別,判決也完全不一樣。生活中一樣。我們是否採用“以牙還牙”的手段,直接取決於一個判斷標準:對方的意圖是什麼?

如果對方無意傷害了我們,那麼我們就寬恕。不然,人家的“無意”被我們解讀成了“有意”,我們就變成“行惡的人”了。

如果對方有意傷害了我們,那麼我們絕不容忍、妥協或寬恕。我們一定要採取行動,制止和批判對方的“惡”。否則,對方會傷害更多的人。

壞人很可能得逞一次,就會得逞無數次。我們需要有功德心和正義感。沒有正義感的寬容、和諧和善良,是軟弱,是愚蠢。

2. 黑暗人格,要警惕

有些企業家在公眾面前,不太注重個人形象,行為舉止怪異,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我們不應該向這樣的人學習。

此外,我們還要保持清醒的認識:這些人有比較明顯的“黑暗三人格”,他們具體表現為自戀,情緒極度不穩定,攻擊性突出,馬基雅維利主義(權謀主義)。

“黑暗人格”是走向毀滅的重要誘因。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即使由於各種原因成功了,也不會長久,多是“活得比別人慘,死得比別人早”。

基本上,他們都會挑戰道德底線,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也就是說,我們千萬要警惕這種人,他們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潛在的威脅和傷害!

清華教授:為什麼競爭越殘酷,我們越要“利他”?

“利他”恰恰是由於“自私的基因”

過去,很多西方企業經常談“社會責任感”的問題。最近幾年,國內出現了相同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管理者、企業家提及“利他思想”,且正在努力達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一境界。

這反映了人們有一種更高的心理需求和追求,也說明“利他思想”及其所代表的“社會責任感”,可以使企業和企業家更長遠地走下去。

凡是侷限在某些人、某些地方、某個時間的事情,都是一時環境使然。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古今中外的人們都崇尚,也願意遵循,那麼我們可以相信:它背後是一條符合人性的“大道”。

過去,很多人認為利他思想出自於“自私的基因”,本質上是為了利己。其實不然。人類的“利他思想”有三大根源:

1. 互惠互利的本能

真正能夠讓基因繁殖下來的,是人所擁有的無私的、利他的天性。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理查德·道金斯在早期,已經傳達了同樣的思想。他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寫道:基因是自私的,繁殖得越多越好;但是,人要讓自己的基因繁殖下來,就不能自私。


換句話說,正是基因的自私,人反而要利他。

怎麼理解呢?


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狩獵,需要相互配合。但是,大家都很有“默契”——不會搭救或幫助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於是,自私自利的人死得比別人早,他們的基因就沒了。

直至今天,這一機制仍然在起作用。


很多證據表明:只為自己活的人必然被他人瞧不起、孤立。他們很可能找不到老婆,更沒有孩子。相反,願意幫助他人的男人更容易找到老婆、有孩子。

進而,這產生了一個非常真實的“生存規律”,即自私自利的人更容易被滅掉,活下來的是互惠互利的人。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擁有了“互惠互利”的本能和天性。


在本質上,它是一個很好的生存策略。從這個角度來說,“利他”包含了“期待未來利己”這一部分,是沒問題的。

2. 惻隱之心的結果

通常,我們幫助別人能夠得到社會的讚許,從而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幫助別人是我們的惻隱之心造成的。

1995年,意大利帕爾馬大學的裡左拉蒂教授及其團隊等發現,人的大腦裡有一組鏡像神經元,它使得我們會“心心相印”別人的情緒、慾望和行動的意向。

正因為有這組神經元,我們能夠替他人擔心,為他人痛苦,甚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而這就是人的惻隱之心。

3. 心情愉快的激勵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在幫別人的時候,體內會分泌出多種神經化學物質,從而感到特別開心。


這是一種積極的獎勵,我們因此有了持續幫人的動力。“助人為樂”“樂於助人”這兩個成語有同樣的原理。

在《幫助別人的隱藏好處》這本書中,哈佛大學的斯蒂芬·彼斯頓教授總結了一個關於幫助別人的研究結果:那些總愛幫助別人的人,賺的錢比別人的多,心情比別人的愉快,死得比別人晚.....

“利他”是幸福的源泉,能夠帶來很多好處,我們應該更多地幫助他人。

清華教授:為什麼競爭越殘酷,我們越要“利他”?

企業家是否“利他”

受3個因素影響

前段時間,很多人都在傳遞這樣的信息:全球絕大多數企業領導者或CEO的性格都很暴躁,擁有好脾氣的人缺少成為領袖的潛力;不會玩點權謀之術的人,無法成為成功的企業家。

其實,這種發現缺乏科學邏輯、證據以及批判性反思,也經不起推敲。從商業案例分析中直接得出結論的這種做法,純粹是就事論事,認為“現實的就是正確的,正確的就是現實的”。

但是,人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尚的心理需求,“現實是這樣”不代表“希望這樣”或者“覺得應該這樣”。不然,人類永遠只能重複現在,進步不了。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積極的人性觀。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強烈的聲音在呼喚著:我們應該做“道法自然”,讓周圍的人都開心,並對社會未來發展有益的事情。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領導者或企業家的行為由三個要素共同決定。他們能不能表現出“利他”的一面,同樣受到這三個要素的影響:

1. 個人的性格

每個人在行為、思想和情感方面,都會表現出的獨特且相對穩定的風格。它是我們對現實、他人、社會和周圍世界的態度、價值觀和思維的方式。

有些人相信“利他”的價值觀,就比較認同“利他”的好處,在服務他人的時候,容易感覺興奮、投入、熱情甚至會有一種高尚的感覺。當然,這些人也會想法設法地找機會或條件去幫助他人。

2. 角色的扮演

當一個人在某個崗位上扮演著相應的角色,他的行動、判斷、言詞就一定要和這個角色相匹配。否則,他就違背了自己的職責,被認為“不再勝任該崗位”,並且可能被換掉。

所以,領導者或企業家有時候必須作出嚴肅的判斷,必須批評或激勵別人。這是由他所扮演的角色導致的。

3. 受眾的反應

很多人忽視了環境、文化和受眾的影響,沒發現自己是“罪魁禍首”—很多時候,造成領導者或企業家擁有什麼樣的思想、行為和領導風格的,是受眾自己。

人是社會感染動物,是“人來瘋”,也都在表演。


我們認為領導該兇狠,他就兇狠;我們喜歡聽人吹牛,他就愛吹牛;我們抬轎子,他就願意坐轎子。有什麼樣的環境,就容易造成什麼樣的領導。

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覺得領導者或企業家不應該兇狠、殘忍、冷漠,而應該善良仁慈、關愛別人、有利他思想,那麼領導者或企業家進而整個社會的風格就會改變。

有些國家就變了。比如,北歐國家的人不欣賞獨斷的,而欣賞溫和的領導人,所以這些地方出現了越來越多理性而溫和的政治領導人,包括它們的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總理等都是女性。

上述三個要素對領導風格的影響作用,分別約佔1/3。它們共同決定著一個領導者或企業家是狠毒、殘忍、冷漠的,還是善良仁慈、關愛他人、有利他思想的,也形成了我們對他們的印象。

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我們的社會確實處在不太健全的市場環境中,有些人甚至靠作惡成功了,也發財了。但是,這些人不會承認他們作惡了。

他們難以說出口,最終成為“兩面人”,不斷地掩飾、偽裝和欺騙。而這正好反映了人的一個天性:不喜歡惡的、不道德的、不自然的事情。

人只有弘揚良知、天性,做起事情來才會順手,得意洋洋,也堂堂正正。既然如此,為什麼領導者或企業家不能大大方方做自己認為正確的、快樂的、應該做的事情呢?

而當越來越多的人表達出希望他們是這樣的人,他們慢慢就會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整個社會的風氣也就慢慢變好了。


清華教授:為什麼競爭越殘酷,我們越要“利他”?

從對待員工的方式就能看出

一家公司是否真的“利他”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職場PUA”的現象。


比如,有些公司的管理者或老闆異常挑剔、刻薄,不斷向員工灌輸“你做得特別差勁”“你就不如別人”“你沒有存在的價值”的觀念,從而達到了“思想控制”的效果。

本質上,他們在把員工當作聽話幹活的工具、機器或奴隸。而人的天性是覺得自己能幹,做得不錯或者道德高尚。


所以,我們應該堅決反對這種扼殺員工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做法。

一時得逞的事情,長期肯定要崩潰。上述做法在短期內,能迅速調集力量,工作效率較高,也滿足了實施者的虛榮心。


但長期來看,必然產生一個“惡果”:受壓者將拼命抓住一切機會,反過來報復實施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社會心理學奠基人、心理學教授勒溫就做過一個實驗,發現強制性的權威管理方式在剛開始的時候,效果特別好,但是長期會出現非常嚴重甚至毀滅性的問題。

為什麼所有的獨裁國家在剛建國時,效率特別高,發展也特別快,但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許多不滿、背叛和暗算?


因為它們壓制了人性,民眾都長出了仇恨之心,施壓者卻沒有緩解、預防的意識。

對於公司而言,結果也一樣。管理者或老闆欺壓員工,這個員工會想報復,告訴他的同事,告訴公司的競爭對手。所以,從長期來看,管理者或老闆在職場上玩PUA,最後必然會害了他自己。

而更加嚴重的情況是,很多公司最後破產,往往是因為出現了一個“叛變”的員工。這個員工在公司積累了很多不滿和怨恨,離職之後,就想方設法摧毀曾經壓制他的管理者或老闆。

所以,管理者或公司老闆千萬不要低估別人的能力,特別是不要毀掉別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善心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們要善待別人。

清華教授:為什麼競爭越殘酷,我們越要“利他”?

在個體層面

如何更好地發揮利他精神?

這個社會太複雜,總有些人伺機佔別人的便宜,“利他”的人反而吃虧。


基於此,再無原則地提倡“利他精神”,只會是天真而幼稚的想法。我們必須強調:“這個社會有壞人。”

在某種程度上,社會應該講理性。每個人的“利他”水平不一樣。


紀律、制度和法律發揮關鍵作用,才能實現“不讓壞人得逞,不讓好人白吃虧”。否則,“利他”不能長久。

但在個人層面,“利他”天性表現得更為突出,也更具價值,可以得到大力弘揚。而只要人人“利他”,群體、組織進而社會的總趨勢就是“利他”的。

具體而言,我們怎麼塑造“人人利他”的風氣呢?分三步:


一是顯性的,通過規章制度、標語口號、建築設計等,將周圍的環境佈置出充滿愛意、溫馨的感覺,讓身處其中的人接收到“利他思想”。

我提出“暖實力”這一概念,就是想表達一個觀點:能夠打動、感染、召喚和激勵人心,令人相信並追求的東西,才是具有實力的東西。

發揮利他精神,關鍵在於他本人是否想做這件事。我們只需提供了一個場景、故事或引導,讓他意識到“利他是好的”,他就會自覺實踐。

二是隱性的,通過聘用什麼樣的員工,獎勵什麼樣的言行等,間接體現“利他思想”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為標準。

三是宏大的,通過遠大的願景、目標來激勵人。

人是唯一會被願景、目標召喚的生物。為社會做什麼,為國家做什麼,為人類做什麼,這聽起來很抽象,但確實有科學依據:

人人都有嚮往之心、高尚之心。這是進化選擇出來的真正的人性。


清華教授:為什麼競爭越殘酷,我們越要“利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