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汉王朝初期的思想流派的演化和融合

秦朝霸权主义横行,虽然横扫六国,但暴政激发矛盾。致使农民武装起义的发生,秦王朝的溃败。汉王朝建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社会长治久安,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而这时秦朝法家的思想并没消失,儒家文化逐渐抬头,而道家老子的无为之治或许可以帮助皇帝实现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这三种思想流派如何演化,如何融合,就考验着汉朝刘家皇帝怎样运用权力了。

论西汉王朝初期的思想流派的演化和融合

儒家文化在政治格局中苏醒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儒家文化并非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兴起,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儒生便开始走出困局,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当时法家文化当家的秦朝,儒生在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一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得不到施展。所以他们是特别渴望起义,频频加入到各地义军的阵营。

在史记中有记载,刘邦开始是很不得意儒生的,原因是刘邦根本没读过几本书,没受过高深文化的熏陶,自然不愿意听儒生的文化理论。

论西汉王朝初期的思想流派的演化和融合

但是很多儒生不断加入到与权力阶层互动中,影响不容小觑。其中,陆贾就以“以顺守之”劝说刘邦,但刘邦并不愿意搭理他。他就问:“如果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效法先圣,施行仁义,那么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刘邦听后不言而面露惭愧。

虽然如此,儒家文化并没有立刻成为主流思想文化先锋,但是儒家文化慢慢复苏,逐渐对汉朝未来发展奠定了基调。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信,这是保证朝堂外社会稳定的必要利器,让百姓知道守礼仪,懂规矩,明白尊卑分明,以实现皇家权利的充分集中。

汉朝的皇帝比秦朝的要聪明,他们在秦朝的失败中学经验,知道哪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治国关键在控人,教会百姓仁义道德,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是对国家稳定的重要贡献。

这里要说一个儒家关键人物-叔孙通,重新塑造了皇权规矩,帮助刘邦规范朝廷秩序,制订起朝仪等一系列宗庙仪法。

论西汉王朝初期的思想流派的演化和融合

依靠制礼,用礼,尊礼逐渐建立起皇权的威仪和培养起被统治者的效忠心理。赋予了汉朝统治秩序的合理性,使汉朝统治更加稳固。

而在这温柔的外表下可以看到起价值内核就是法家精神,正如弗兰克-帕金(Frank Parkin)所说:“在那些和谐与秩序明显占上风的地方,权力的威慑性运用从未彻底消失过。天鹅绒的手套里面,总是有一只铁拳”。

道家的无为而治算是最积极的有所作为

道家老子思想学说,内核价值便是无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不作为,消极避世,而是要顺应时势,顺应规律地有作为。

相传,儒生辕固于在朝堂上言语有诋毁黄老思想,便被窦太后将他扔到野猪圈与野猪搏斗,可见当时举国内外道家文化成为主流治国思想是当仁不让的,其信仰之人也是非常之多。

汉朝初期采用老子的“无为之治”是非常具备历史条件,也非常符合当时国情民情。

论西汉王朝初期的思想流派的演化和融合

首先,从政治层面看。

如果问当时夺取天下的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答案必须是有福同享,攻城拔寨,你能攻下的城池便是你的了。所有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和刘邦同打天下。

而这便就是郡国并行制为什么会存在了的背景。郡国并行制,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共存的状态,刘邦的本意根本就是先沿用秦朝的郡县制,自行称王,独掌天下。

但是无奈自身条件和形势压力。刘邦起义组建的是贫民军团,让别人为自己卖命,不能仅仅靠贩卖情怀和激情,必须要有利益分享,那就只能是封王封地。

据《汉书 高帝纪》记载,汉三年十月,在韩信、张耳大败赵军,同年刘邦派韩信攻打齐国,韩信请求将张耳立为赵王,刘邦许之。

在这种论功行赏的刺激下,将士们奋勇杀敌,敢为人先,确实对刘邦建立帝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从现实情况看,秦国统一六国后,横征暴敛,民声沸腾,怨声载道,各地群雄并起,战乱爆发,民生凋敝,汉王朝的建立可以说是对一片混乱和废墟的统治。

《汉书食货志》上这样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首要的目的就是休养生息,保证生产力的恢复和再生产,所以老子无为而治,洽洽是最合适的思想纲领。

司马迁对此说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法家文化,藏在儒家文化温柔下的铁拳

如果说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百姓修养声息,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所遵循的思想流派却开始走复古路线,和秦始皇一样了,那就是法家,法家之治,当然这是披着儒家文化的外衣的。

汉武帝表面肯定独尊儒术的政治正确性,而实际却大规模重用酷吏,他们只忠于皇权指令和国家法律,是无个人情感的冷漠机器。

论西汉王朝初期的思想流派的演化和融合

史记中《酷吏列传》记载了11人的传记,而其中10人来自汉武帝时期。可想而知,酷吏在汉武帝时期的起到额作用不可小觑。

张汤是武帝时期酷吏的代表人物,他作为当时的司法部长时,汉武帝利用他的纪律严明和狠辣手段,实现了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不断收回封地,改国为郡。

但是沿用酷吏法治的汉武帝究竟是对的吗?在当时的西汉,由于连年征战匈奴,国库匮乏,财政紧缩,经济问题凸显。

当时作为酷吏首脑的张汤提拔重用桑弘羊,就是他提出了盐铁国营政策,还建议严惩铸造假币,在这种紧张且触犯到商贾富豪利益的环境下,张汤很快被陷害而丧命。

他死后,盐铁国营制也在继续执行,均输法、平准法等新政策又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本来是为了稳定市场经济,但却事与愿违,官商勾结,低买高卖,借机敛财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就使得各种阶级官员百姓都陷入困境,所以他们更愿意铤而走险,获取高额利益,这就更催生了酷吏的需求,长此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

直到晚年,汉武帝才意识到了过分重用法家酷吏的缺陷型,所以在他的《轮台诏》中,他也深刻对自己的国家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困难做出了反省和忏悔。

论西汉王朝初期的思想流派的演化和融合

法家,儒家,道家的文化思想,深刻地从汉王朝初期贯穿到最后,无论这几种学派思想怎么更替,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国家繁荣,社会稳定,它们之间不断融合,各自边界在模糊,也就非常容易在一种学说思想中,看到其他的影子。所以说,世上没有可以让帝国发展所施行的一以贯之,一成不变的制度,不是在变化,就是在改变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