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滿洲婦女穿高底鞋不是為了美,而是因為這個!一般都不敢穿

清朝實行滿漢雙軌制,朝廷任官也都是以滿人為尊。清朝中前期統治者堅持“首崇滿洲”的政策,說明滿人地位要高於漢人。

清代滿洲婦女穿高底鞋不是為了美,而是因為這個!一般都不敢穿

因此清代滿洲婦女和漢族婦女是有很大不同的,尤其在穿著上表現的很明顯。

我國漢族婦女從唐代開始崇尚小腳,到五代出現纏足陋習;在宋代,纏足風氣盛行。

明代宮女不纏足,只要一選入宮,就要解去裹腳布,以便於在宮中行走服役。

清代漢族婦女仍從舊習纏足,清代滿洲婦女最喜愛穿高底鞋。

清代滿洲婦女穿高底鞋不是為了美,而是因為這個!一般都不敢穿

清代滿洲婦女為什麼愛穿高底鞋?

關於滿洲婦女的高底鞋的來歷,歸納一下有幾種說法:

一是工作需要。

滿洲女子和男子一樣,經常上山勞作,像採蘑菇,撿松子等等。

而長白山氣候溼潤,會有露水打溼女子的褲腳。

為此,女子們便穿上了高高的木底鞋。

二是防止蚊叮蟲咬。

女孩子細皮嫩肉,擔心被樹叢和草叢中的蚊蟲叮咬,她們便有意識弄高鞋底。

這樣,高底女鞋便應運而生了。

清代滿洲婦女穿高底鞋不是為了美,而是因為這個!一般都不敢穿

《滿族舞》詮釋了清盛世時,滿族女性的嫻淑端莊

三是為了渡過水塘。

這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多羅甘珠的父王被人害死,他們的城池阿克敦城也被敵人奪走。

多羅甘珠為了替父王報仇,便帶領眾人前往阿克敦城。

可是,阿克敦城周圍已經開鑿了護城河,裡面有很深的水塘。

多羅甘珠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個人在兩條腿上各綁上一根木棍,像高蹺一樣,便順利渡過了護城河,殺死了敵人,奪回了阿克敦城。

受到這個木腿的啟示,滿洲女子便發明了高底女鞋。

清代滿洲婦女穿高底鞋不是為了美,而是因為這個!一般都不敢穿

四是為了遮醜。

滿洲女子從來不裹腳,都是大腳。

可是,入主中原以後,滿洲女子看到漢人女子都裹腳,講究三寸金蓮,認為腳大是很醜的事情。

到清代中晚期,有些滿洲女子甚至學漢女裹小腳,朝廷多次警告,都無濟於事。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滿洲女子為了遮住腳大的缺點,便穿上了高底鞋,大腳便被遮住了。

不過,倘若我們仔細斟酌上面四種說法,就會明顯感到有些失之偏頗。

比如為了工作需要,即滿洲女子在入關前,受長白山潮溼氣候的影響,怕露水打溼了褲腳,便穿上了高底鞋。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穿這種高底鞋的婦女,一般為滿洲貴族女眷,或是一般婦女在閒時才穿用,因為下地勞作的婦女是無法穿用這種高底鞋的。

另外,滿洲婦女的旗袍一般都很長,蓋過鞋面甚至是鞋底,遮住大腳一說自然也不成立。

清代滿洲婦女穿高底鞋不是為了美,而是因為這個!一般都不敢穿

清代滿洲貴族婦女

滿洲女子穿的這種高底鞋又稱為“旗鞋”“馬蹄底鞋”。

旗鞋又分為“花盆底鞋”“元寶鞋”兩種。花盆底鞋的鞋跟較高,一般為3寸以上,就其形狀而言,是兩頭寬大,中間窄小,極具曲線美。

鞋底的胎為木質,這是滿洲原來“削木為履”習俗的反映。

木胎外面,一般用細白布包裹起來,並在不著地的四面用刺繡或是穿珠加以修飾。

這種鞋由於跟較高,又是中間細,一般為青年女子所喜愛。

但是,在清宮之中,那些養尊處優而又上了年紀的后妃們也常穿用。

慈禧晚年就穿用花盆底鞋,鞋上滿綴瑩潤的珍珠。

另一種是元寶鞋,是就鞋底的形狀而言。

這種鞋底也是木質,外罩白細布。

這種鞋一般不作太多修飾,但也不可一點不裝飾,因為鞋面或鞋底四周如果全是素而無花,則被視為兇鞋,不能穿出去。

清代滿洲婦女穿高底鞋不是為了美,而是因為這個!一般都不敢穿

同時,裝飾多少,質料好壞,也是貧富、地位高低的象徵。

所以,元寶鞋也要適當粉飾,這種鞋以其沉穩而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實際上,清宮中的女子們,平時不會總穿高底鞋,不管是花盆鞋還是元寶鞋,穿上去都不如布底鞋舒服。

所以,她們更多的時候,尤其是非正式場合,還會穿普通的布底鞋,只有在公開場合需要穿用的時候,才會穿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