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是距離現代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歷史發展到清朝之後,各項制度都比較完善,官吏制度也是如此。

在清朝,全國官員有三萬多,其中武官只有八千多人。但清朝本身就是個以武立國的朝代,並不是說就放棄了對軍事方面的管理

比起其他朝代來說,清代武將的地位要高一些。對武將的選拔,也有一套自己的制度。清代武官入職的主要方式有世職、武科、廕生以及捐納等。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第一種:世職

世職,意為世代承襲的職位。根據清制,清代除宗室、外藩兩套爵位制度外,還有另外一套涉及範圍更大更廣,滿族、漢族、蒙古族都包括在內的爵位制度,統稱為異姓封爵或世職。

世職的制度在我國帝制時期歷代都有,大多數是因為有較大的軍功而得,代表著某些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並可以傳給子孫後代。

世職範圍廣,公以下,恩騎尉以上都可授職。所以滿、漢皆可以封作世爵。在清代初期,洪承疇的三等輕車都尉這個職位就是屬於世職的一種。

在《霞外攟屑》中有那麼一段記載:"至於郎中員外佐領世職。"裡面也有關於世職的記錄。像八旗佐領、散秩大臣這些管制,都有實行世代沿襲,這種也叫做世職的一種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武職主要還是以異姓功臣爵位為主,或稱功臣世爵、民世爵。主要是在吏部驗封司任職,職位也是有指定人群的,滿蒙不授予,而給漢員和西南民族等其他的民族。

八旗世職:例如公、侯、伯爵承襲後要覲見皇帝,授予官職——散秩大臣或侍衛這類內官一類的職位。如果遇到外官或缺的情況,公、侯、伯、子、男給以副都統的職位,男爵以下職位的,授予官職——步軍協尉。在雲騎尉地位的,授予監守信炮官等。

騎都尉又比較特殊,可加封一雲騎尉,職位名稱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如果加封雲騎尉,這人就可以晉爵三等輕車都尉。

各區各地都設了不少駐防,將輕車都尉定為協領,騎車都尉定為佐領,雲騎尉定為防禦,恩騎尉定為曉騎校。只要有能力被挑選進入軍營的,子、男爵給以副將職位,輕車都尉給以參將等職位,騎都尉給以都司職位。

漢人的公、侯、伯、子、男爵的爵位,在侍衛這一職位上實習夠之後,確實有缺口,才會授予副將。剩下的就發往各軍區進行學習。學習年滿之後,輕車都尉授參將,雲騎尉授遊擊、守備,恩騎尉授千總。

第二種:武科

武舉興盛在明清兩代之間,尤其在清朝盛行。中國歷史上的武舉,並不是在明清時期開始,而是開始於唐朝。至清代武舉改名為武科。

唐代時武舉考居中、騎射等,但到了清代,武舉考試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等。合格者才可以參加筆試考試。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武舉跟文榜考試流程差不多,考試大致分四個等級進行: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在先付舉行,鄉試在地方省城舉行,會試在京城舉辦,會試通過,即已經獲得武進士資格,再通過殿試分出三六九等。殿試就比較困難了,一般由皇帝主持,考試成績定下後,會有專人在太和殿宣佈。

名次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為前三名,而“二甲”有十多名,其餘的只要進入殿試的就是“三甲”。

在順治年間,武進士授官,通過會試獲得狀元者,授參將,榜眼授遊擊,探花授都司;獲得二甲進士的十幾人,授守備;其餘的三甲進士者,授署守備。

後來制度有所改變,又改為狀元授副將,榜眼授參將,探花授遊擊,當然這個是需要有條件的,那就是要以原職位學習騎射一年之後,兵部才會認可授職。

直到雍正元年,制度又再次變更。以侍衛授予武進士一甲、二甲前三名。一甲中狀元為一等侍衛,二、三名為二等侍衛;二甲授三等侍衛。

雖說清朝時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但是順治時期,滿人、蒙古人是禁止參加武科考試的。後來到了從雍正元年開始,滿人可參與武科,其中鄉試錄取人數二十,會試錄取人數四。到雍正十二年又停止滿人參加武舉的舉措,嘉慶十二年又再次實行,規定鄉試滿、蒙錄取十三名,會試沒有錄取人數限制。

清朝武舉三年舉辦一次,錄取人數也有著嚴格的限制。考察武士們“內場”、“外場”能力,但內場常涉及到“文”。武者多是些糙漢子,很少有會文鄒鄒的“之乎者也”,所考策、論多不合格。為了讓更多的武將為朝廷效命,清朝皇帝只能一次次降低“內場”考核標準。這也導致當時的風氣逐漸轉向歧視武人。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後來康熙注意到這個問題所在,號召打破傳統,武人可轉文、文人也可轉武。"如此則各得展其所學,文武兩途,皆得真才矣。"事實卻是,文武交叉考試者甚少,社會風氣不降反增。

清朝武舉制度的興盛與衰落就跟它本身國家的興衰是一體的。在鴉片戰爭之後,陸陸續續又有很多戰爭爆發,這個時候體現出武舉所選出來的武人是並不能適應這些長矛大刀的戰役的,主要還是軍事思想跟戰略思想不達標。

第三種:行伍

雖說參加武舉的武人經常會受到朝中文人的歧視,就好像他們是走捷徑才能入朝為官一般。但其實武官也有以正當途徑當上的,那就是以“行伍”的形式,“行伍”出身在清朝就是獲取武職最正當的途徑。所謂“行伍”出身,指的是從軍隊的士兵裡面挑選人才,從而提拔為官者。

這種制度有好的方面,就是能使朝中人信服,但也會產生很多弊端。例如很多將官徇私舞弊,黨同伐異,專門提拔對自己有利的士兵當武官,而對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視而不見。雖然後期雍正也有做出應對這種現象的對策,但成果甚微,直到清代末年,也沒有多少改善。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第四種:廕生

廕生有兩種意思:一是封建時代由於上代有功勳被特許為具有任官資格的人。二是因先世蔭庇而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為廕生。這裡指的是第一種。

廕生分類較多,如皇帝專門欽定的叫做恩生,先代殉職而給予官職的叫難廕等。這些人都可以以以上名義進入國子監讀書,但其實捷徑多,且後門大,只需要經過一次考試便可以獲得官職。

第五種:捐納

捐納是指捐資納粟以得官爵,這項措施武職跟文職沒什麼區別。本質上就是“買官”行為。朝廷因為財政需要往往會出售“官缺”來增加收入。雍正初年,武職捐納的限制,定在千總、把總之間。後來到了乾隆期間,朝廷對武官的需求倍增,捐納變成一件到處可見的常事,限度拉大,大都可捐至守備。

以這個方式進來的武官,才能方面就十分欠缺了,也不是“正途”進來的,反而可以說是靠“錢財”。軍事儲備不足、缺乏實戰經驗、戰鬥能力弱等等,這些原因在後續都影響到了清朝軍隊的實力。

後來同治時期,因為左宗棠上書,捐納現象得以控制,後光緒年,發現捐納所得財政不多,於是停止捐納的繼續實行。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結語

雖說清朝武官地位比之前的朝代有所上升,但還是比不過一些高級別的文官。總的來說,在清代,不論是通過以上那種方式入的官場,武官入仕是比文官要簡單的,甚至有些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