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故事】《白蛇傳》源於焦作博愛青天河?

西湖斷橋,一直被人們認為是白娘子與許仙相遇的地方。然而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的旅遊策劃專家和考古專家在博愛縣青天河景區考察時發現一個唐朝時期的石碑揭開了一個驚天的秘密:久負盛名的《白蛇傳》故事竟然源於博愛縣風景秀美的青天河風景區。


據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原群介紹,他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一批專家教授在博愛縣採風調研時,從博愛縣清化鎮酒封村東北處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這個秘密,並與其他教授一起調閱了《博愛縣誌》,結合流傳在博愛縣諸多的民間傳說,提出——“白娘子”故事最早源於博愛青天河。


證據1:法海的父親在博愛

據史料記載,在晚唐時期有一個宰相,叫裴休,《白蛇傳》中法海就是他的兒子。裴休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名傳千古的佛學大家。他對佛教禪宗文化發展有著承前啟後的歷史性貢獻。以前很多人認為裴休是山西人或者是濟源人,但在博愛縣清化鎮酒奉村發掘出了唐代裴家的墓穴,出土的裴休三弟裴俅兒子裴滴的碑文明確無誤地記載了裴休一脈家居唐朝武德縣(今博愛縣)酒封村的歷史事實。裴滴墓及碑文的發掘,糾正了新舊唐書對裴休籍貫錯誤的記載,這對研究裴休及唐史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證據2:法海曾是佛門高僧

裴休籍貫的認定,也使佛教著名禪師——裴休的兒子法海的籍貫有了一個明確的認定。長期以來,由於《白蛇傳》故事的流傳,把法海釘在罪惡的恥辱柱上長達1000多年。其實法海禪師是一位德才兼備、有修為的佛門高僧。

據佛教很多著名史料記述,法海是裴休的兒子,原名裴頭陀,法名法海,弱冠之年就進士及第,少年得志,才華橫溢。但裴休因自己貶官寧鄉,深感仕途艱險,不願兒子步自己的後塵,力勸法海出家為僧。法海遵父教誨,毅然到博愛的月山寺削髮為僧,立志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證據3:月山寺被淹與法海無關

至於《白蛇傳》的故事源於青天河的諸多民間傳說,其中包括:三姑泉似白莽吐水、青天河老石人的傳說、唐天成年間的一次特大洪水幾乎將月山寺淹沒的史實。這些故事本與法海禪師無關,但因北魏時期,在青天河發現了天然大佛,並在其腹部摩崖石刻《蓮花經》後名震朝野,後唐諸多的王公貴族和騷客文人以到青天河賦詩作畫、縱情山水為時尚。而裴頭陀(法名法海)對這些輕浮文人嗤之以鼻。這些文人就把裴頭陀以反面人物的形象編入了《白蛇傳》,以示報復。

證據4:《白蛇傳》場景描寫在北方

為什麼眾人皆以為《白蛇傳》的故事發生在宋代的浙江西湖,其原因是南宋年間中原大批的文人與能工巧匠隨朝廷南下,同時也將諸多的中原文化、工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帶到了江南。《白蛇傳》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被北方的文人編成戲曲,並在江浙一帶開始傳唱的。

其實,北方劇種中《白蛇傳》的版本要比江南版的《白蛇傳》早300多年。如果我們將《白蛇傳》南北方不同的版本進行比較甄別的話,會發現故事中的情節和生活習俗多源於北方,而且越早的版本含有的北方方言越多。

如清明節的雨天和唐朝杜牧描寫的北方“清明時節雨紛紛”如出一轍。而在江浙一帶沒有清明節必然下雨的說法。又如博愛人至今仍有五月端午門前插艾、小孩子手腕戴花花線、飲雄黃酒、到太行山上採靈芝草的習慣,而江浙一帶古代只有米酒根本沒有雄黃酒也沒有靈芝草可採。更何況西湖附近也沒有可淹“金山寺”的特大泉水,能淹“金山寺”的泉非“天下第一泉”三姑泉莫屬。

原群告訴記者,唐人裴滴墓碑的出土,修正了裴休是濟源人或是山西人的歷史錯誤,而現在連續出土的有關證據能充分為《白蛇傳》裡的“法海”正名:他不是一個無情無意的和尚,而是一位佛門高僧,同時也發掘出了《白蛇傳》的故事淵源。這不僅是文化領域的一個新發現,也將更加豐富博愛縣的旅遊資源與內涵,促進其旅遊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