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税!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税!

明前茶

伴随清明节到来,一年一度的明前茶马上落下帷幕。不知道你有没有喝到今年的明前茶?即使没喝也没关系,因为雨前茶马上会来补位。

01

先说说茶叶产业链,上游茶农,中间茶商,下游微商门店。

茶农是真辛苦,据说一斤绿茶需要56000颗芽头,一个芽头代表一次采摘,一个弯腰。一泡3克的绿茶,需要茶农的双手在茶树枝头采摘336次。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税!

采茶老农

采茶的主力军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你想吧,如果挣钱,年轻人会宁可到外地打工也不愿去采茶?这样的活计,跟流水线上的操作毫无差别,甚至还不如流水工人,因为一年只有清明前后才有活干。

上游收购价,被茶商们拿捏的死死的,但老百姓茶桌上的口粮茶却都贵的要死。一个论斤收,一个按克卖。一进一出,鼓的是茶商们的腰包。

而茶叶品种又过于丰富:按色泽可分为绿茶、白茶、红茶,按加工方式可分为毛茶和成品茶,按产地可分为川茶、浙茶,甚至按生长环境,还可以分为平地茶、高山茶……

品种过于丰富,导致标准化难度极高。而高额的利润,也让“躺赚”成为刻在茶商骨子里的基因。所以谁都无心打造品牌,毕竟品牌积累的过程,难于上青天,出力不讨好的事,精明的商人自然不会干。

于是茶叶行业最终形成了有品类无品牌的尴尬局面。以前文章提过,有品类无品牌大多见于水果蔬菜等这类消费者能自我判断好坏的产品上。

蔬菜优劣容易区分,但鉴别茶叶好坏对消费者来说,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消费者其实是需要行业提供品牌的,之所以没有,本质上还是茶商在“偷懒”。

但没有品牌,也不耽误茶商们绞尽脑汁“讲故事”。什么“陈为香、老为贵”的老树茶,什么“无味至味”的金瓜贡茶,什么“不看遗憾终身,一看终身遗憾”的大红袍……

这两年又有“神奇”小罐茶,号称全手工、大师作。只不过按照销量倒推,大师们要么“全都得累死”,要么他们“压根儿不是人”,因为工作量大的感人。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税!

把大师累死的小罐茶

而一切的故事,只为三个字“稀缺性”。

经济学告诉我们,价值只能影响价格,但稀缺性才能决定价格。好比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但完全免费,而钻石一堆碳,却能卖出天价。

02

钻石——一种底子里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经过商人们的精心包装,竟成了爱情的代名词。

钻石的成名史同样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稀缺打造史。

首先商人们通过结盟,形成稳定的垄断集团。并且约定,谁也不能乱价。

从这点看,钻石商人们还是很克制的。至少比冲动的俄罗斯、豪横的美国、谨慎的沙特共同组成的石油托拉斯要和谐的多。毕竟,合作的本质还是信任,互相猜忌,注定走不远,而翻脸的结局,最后一定是便宜了消费者,前段时间的石油降价,就是铁证。

第二,钻石商人还特别擅长讲故事,或者说是不折不扣的文案高手,“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诗一样的文字,直击内心。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税!

钻石的世纪广告

有了垄断的地位,外加故事的强化,整个钻石的营销逻辑完美自洽。

03

为了稀缺性,一边造概念,一边讲故事。而营销的底层逻辑一旦建立,剩下的只需交给时间——通过步步为营的传播,逐渐让每个人认可这种稀缺性。

茶叶和钻石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送礼的效用远远大于自用。而一旦有了礼品的属性,那商家的目标更加清晰,就是帮助送礼的人和收礼的人形成同一种共识。

这个有点像我们小学课本学过的皇帝的新衣。产品好比是皇帝,而商家好比是裁缝,消费者则是底下的臣民。

裁缝帮助臣民达成某种共识——事实不重要,哪怕是一丝不挂,只要所有人都认为皇帝身上的衣服价值连城,这就够了。

想喝明前茶?先交智商税!

皇帝的新衣

好比你要给一个姑娘送一个包包,只要有lv的logo,哪怕它比20块的地摊货质量还差,那也没关系,你只要把证书拿出来,那lv这个裁缝自然会证明这个包值两万。这样你对女孩的“爱”自然也价值连城。只不过,这个法子对反拜金的纯洁女孩无效。

所以茶叶是好还是坏,钻石是优是劣不重要,只要这个故事成立,送礼的和收礼的都开心才最重要。

在这个梦境里,即使你是研究碳原子的物理学家,即使你是培育茶树的顶级专家。只要你想讨好女孩,只要你想取悦领导,那你就一定得装醉,而众人皆醉我独醒则是万万使不得的。

从这个角度讲,商家收取的巨额“智商税”被叫做“公证费”似乎更合适一些。毕竟为了造好这个梦,商家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沉没成本。

04

这样的营销,我们姑且称之为,“皇帝的新衣”式营销吧。知道真相的你,是愿意当臣民,还是那个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小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