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河南省縣級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是紅旗渠精神發祥地,“四有書記”谷文昌的故鄉。全市面積2046平方公里,人口116萬,轄16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542個行政村、34個居委會,1747個自然村,1994年設市。

林州是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八百里太行把風光最秀美的一段留給了林州,林慮山被譽為“北雄風光最勝處”,太行大峽谷更是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長江三峽等共同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峽谷。境內擁有世界一流、亞洲第一的滑翔傘運動基地,有千古之謎豬叫石、三九嚴寒桃花開的桃花谷。同時,林州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境內目前仍存有趙南長城、東周貴族墓群、隆慮古城址等文化歷史遺蹟,是中原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三重文化交匯處。林州又是太行革命老區,八路軍一二九師指揮部曾設在任村鎮西坡村。經過20餘年的精心打造,林州已成為了“有山有水有精神”獨具魅力的文化旅遊勝地,形成了以源遠流長的儒、釋、道歷史文化為內涵,集野營觀光、休閒養生、滑翔攀巖、繪畫寫生、科考探險、愛國主義教育等多種旅遊功能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國字號”旅遊品牌達25個。集雄、奇、峻、美於一體的自然山水風光,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被韓國觀光協會評為“韓國遊客最喜歡的中國名山”。現在,以紅旗渠為代表的紅色教育遊、以太行大峽谷為龍頭的綠色生態遊和以國際滑翔基地為主導的藍天翱翔遊,“紅、綠、藍”三色旅遊交相輝映,令國內外遊客近悅遠來,流連忘返。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的發展歷程,以上世紀60年代修建紅旗渠、80年代外出發展建築業、90年代大辦鄉鎮企業和市屬工業。經歷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個階段,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林州人的“創業四部曲”。

  •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十年餘。它以濁漳河為源,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在極其艱難的施工條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 紅旗渠總乾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牆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加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

  •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紅旗渠工程不僅工程浩大,而且建築工藝高超,通水40年來,仍巍然屹立在太行山上,至今建築專家們還稱讚它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典範,成為林州市的標誌性建築。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談到紅旗渠:不得不提紅旗渠的總設計師、楊貴老同志

楊貴,1928年5月28日出生在河南汲縣獅豹鄉羅圈村,1954年5月任林縣縣委書記,在此任職期間,主持修建了舉世矚目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因此,楊貴也被譽為紅旗渠部設計師。周恩來總理曾自豪的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的長江大橋,一個就是林縣的紅旗渠。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以下為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 口述「素材來源於網絡」

1954年5月,我26歲。那一年,我被任命為林縣(今林州市)縣委第一書記,同樣是那一年,我和林縣結下了不解之緣。

去之前,我就知道林縣缺水,百姓生活極其苦難,但初到林縣,整個縣裡的狀況還是讓我很心酸。一次,我去一個老鄉家,當時他們正在吃午飯,你知道吃的是什麼嗎?就是現在餵豬用的糠,混著一些紅薯葉。吃完後,孩子還喊餓,可不能再給他吃了,就連糠也不能吃飽,否則可能這剩下的多少天內,全家都要捱餓了。

還有就是嚴重缺水,當時林縣全縣有9萬餘畝地,但能澆上水的只有1.3萬畝,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甚至連正常的吃水都成問題,更不用說生活用水了。那時候村民一般不洗衣服,也不經常洗臉,就連做飯洗鍋的水都要留著一用再用,到最後實在不能用了,才澆到地裡去。

我那時候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有個村裡一戶人家的公公一大早跑了幾十裡去擔水,結果到了晚上還沒有回家,兒媳婦很擔心,就到村口等公公,結果快天黑才等來了公公,她看公公那麼累,就想給公公搭把手,結果一不小心,把一擔水都給灑光了,這個兒媳婦是又羞又氣,當天晚上就上了吊。

糠菜半年,嚴重缺水,直接導致了縣裡的胃病、皮膚病、甲狀腺腫大、食道癌等地方病的流行。後來再經過多方面考察後,我們認為,缺水是造成林縣舉步維艱的根本原因。於是,在和縣委其他成員商量過後,我們決定要先解決缺水的問題。

說幹就幹,我們利用河裡水,挖掘地下水,蓄住天上水,修渠、打井、建水庫、水土保持等多管齊下。還組織了水利技術人員,對縣域內的漳河、洹河等四條河流進行勘測規劃。並根據當時的條件,確定了水利建設以小型為主、中型為輔,在必要和可能的條件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方針,決定修建淇河渠、天橋斷渠、露水河渠、淅河渠。

1958年,縣裡相繼建成了英雄渠、淇河渠、天橋斷渠、露水河渠等共300多華里的支、乾渠和黃華水庫、曲山、西溝、千人泉等六座水庫。

此外,治理了一千個庵子溝、修建了要子街、弓上、南谷洞、石門、焦家莊等中小型水庫,再加上幾條水渠和其他水利設施,基本形成了林縣南、北、中三個水利灌溉網系。

那時候,我認為,這下子林縣缺水的問題基本上可以解決了。可誰知道,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1959年麥收後,林縣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河道斷流,井池乾涸,已建成的渠道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不但大秋作物下不了種,而且人畜飲水也發生了困難,很多村莊的群眾又開始翻山越嶺地取水,有的時候一個人甚至一天只能挑一趟水,很多人找到縣委,求我們再想想辦法。

其實現在想想,那時候靠天的思想確實很嚴重,我完全沒有想過,如果要是天不下雨該怎麼辦。看著大家期盼的目光,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解決林縣缺水的問題。

於是,我帶著工作組去平順縣考察,到了那裡後我驚奇地發現,漳河的水源非常充足,即使在最乾旱的時候,也有十三四個流量(水流量的計算方式),於是我想我要把漳河水引入林縣。

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那個年代想“引漳入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那時候國家正處在最困難的時期,不可能給我們任何的補助,一切的費用和人工都必須自己解決。

在取得上級部門同意以及與縣委其他成員達成一致後,我拿出了當時全縣僅有的300萬元錢和2000萬斤儲備糧,決定自力更生修建一條渠,將漳河水引進來,並把這條渠命名為“紅旗渠”。

當準備修渠的消息通過有線廣播和《林縣報》傳遍全縣各個角落時,整個林縣都沸騰了。直到今天,我依然自豪我當時修建紅旗渠的決定。

1960年2月11日,紅旗渠工程正式開工,其中總乾渠71千米。

那一年,修建紅旗渠的人有10萬之多,大家各自分工明確,7.1萬人修渠,2.9萬人搞後勤和運輸。

其實那時候,修渠的條件真的非常艱苦,大冬天,修渠的村民大多睡在蓆棚裡,被子潮溼,溫度又低,風大的時候甚至連棚頂都吹跑了,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大夥兒全都憋著一股勁—那就是要把漳河水引進來。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同年5月1日,紅旗渠攔河大壩及渠首樞紐工程勝利竣工,漳河水正式流進了“紅旗渠”。

接著,在經歷了四年艱苦奮戰後,1964年10月,紅旗渠總乾渠完工。當時有人說要開慶功會,我說得等紅旗渠經受住考驗,我們才能放放心心地開個慶功會。就這樣,紅旗渠通水考驗了半年,全渠沒有發生過一次沖毀渠道、堵塞渠道等事故,1965年4月5日,慶功大會召開。

之後,我們又用了1年時間,修築了3條幹渠,正當我準備再建設與之相關的配套工程時,“文革”開始了。“文革”中,我遭到了很多的迫害,幸虧有老百姓和周總理保護我,才讓我能看到紅旗渠修建完成。

1969年7月6日,紅旗渠工程全面竣工。可以說,至此,林縣全縣擺脫缺水困境。當時老百姓那個高興啊,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很多人直接用手捧著渠水喝,更多的人卻是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不容易啊。

而今天,我們永遠失去了他,但他的精神,紅旗渠精神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世人會永遠銘記的!

紅旗渠總設計師原河南林縣縣季書記楊貴同志2018年4月10日0時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林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您走了,但它的精神一直都在

老書記,一路走好!今天,這是所有林縣(現林州市)人民最想說給你聽的一句話。

本文由 @鄉村小生活 整理發表;此文部份材料來源於網絡,作為林縣(現林州市)人民,本文謹以懷念,有感而發)

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 頭條號:@鄉村小生活 聯繫(作者承諾48小時內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