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人慌張。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白居易在《賣炭翁》中,對賣炭老翁的描寫:"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而白髮老翁不辭辛勞,伐木燒炭,就是圖幾兩碎銀求個吃飽穿暖。"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賣炭老翁的生活實在讓人同情,但在可憐他的同時,仔細一想,現在的我們不都是所謂的"賣炭翁"嗎?

每天奔波勞累,努力工作,不也是為了"幾兩碎銀"嗎?不同的是,賣炭翁"慌張"的是吃飽穿暖,而如今世人的"慌張"則是車子、房子、面子。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古往今來,多少人都在追求金錢,這無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舉一個反例,就讓我想起了小學課本上的一篇課文,是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的選段,文章描述了嚴監生嚥氣前彌留之際的所作所為,嚴監生說不出話,只能伸出兩根手指頭,親人們不解其意。最後終於解開了兩根手指的含義:

"老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盞燈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不挑掉那一根燈草,嚴監生就算死也是死不瞑目。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在國外的經典作品中,我們也能見到這類人。像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在他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慾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玩、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裡,緊緊地箍好。”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還有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喜劇《慳吝人》裡的阿巴貢,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鍾情的對象,執意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裡的錢被人取走後,他呼天搶地,痛不欲生,繪畫出一個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這些作品都描繪了那些擁有極端金錢觀的形象,他們將貪婪、吝嗇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正確的金錢觀又是什麼樣的呢?早在古代,許多人就給了我們答案。

東晉詩人陶淵明淡泊名利,不願與官場中的小人同流合汙,於是乎"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便辭官歸隱田園。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詩仙李白豪放不羈,借酒興詩情,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樹立了一個正確的金錢觀,才能讓自己生活的更有意義,生活的更加快樂。不能為了金錢而出賣品德,不能為了金錢而腐敗墮落。不能做一個"腰有十文錢,必振衣作響"的庸俗之人,要努力成為一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雅志士。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

完成於2020.03.03

李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