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轨率曝光,我们是如何失去婚姻的

中国出轨率曝光,我们是如何失去婚姻的



文 | 南佩

爱,也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技巧。

中国出轨率曝光,我们是如何失去婚姻的

腾讯问卷曾经做了68119人的有效调查,发现60.2%的男人和38.1%的女人曾经出过轨。

也就是说每3个丈夫、7.5个妻子就有一个曾出轨。

历史学家伊丽莎白.阿伯特在自己的作品里,记录了古往今来的婚外恋,光是名人故事,就写了足足50万字。

《爱、欲望、出轨的哲学》一书的两个作者,搜集了很多哲学大师的情欲主张。

最终他们得出一个道理: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阶层、何种教育程度,无论当时流行何种道德、宗教或法律规范,总会有人出轨,人类史就是一部出轨史。

有人选择肉体出轨,有人则会选择精神出轨。

在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之间,男人更喜欢肉体出轨,而女性更喜欢精神出轨。

原因很简单:对于男性来讲,性爱是分离的;对于女性来讲,更多的是因爱而性。

关于出轨,有一组来自美联社的数据:

假如可以永远不会被发现,有74%的男性表示一定会出轨,68%的女性表示一定会出轨。

当然也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数据:

在婚外情被戳破之后,有31%的婚姻持续了下来

这也说明了即使婚姻当中另一半会出轨,但最终还是会选择回归自己的家庭。

这也正是那句老话:男人出轨,正房与小三之战,胜利者永远是正房。

因为男人的归属感永远在他的第一个家庭里,他最终需要有归属,但也需要带有稳定性的归属,所以多半男人最终都会选择回家。

电影《廊桥遗梦》中的男女主角,婚后再次重逢,一个眼神变回到了当初那股子的爱恋当中,但最后男主问她是否愿意和他走的时候,女主迟疑了。

她说的那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理查德将永远无法接受这结果,这会很伤他的心,他一生没害人,不该有此遭遇。”

那么既然大家都明白出轨到最后也未必有好的结局,那为什么还要越雷池呢?

这就要从出轨的本质说起了,出轨的本质是什么?

是刺激、新奇、探索、满足?都不是,出轨的本质或许只是“人性”。

我给大家列举四个名人的故事:

第一个是“郭沫若”

这位文学大师一生有三位妻子、一位情人,然而却毫无责任感可言。为了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对这些女人始乱终弃。

最后这四个女人中,两个女人上吊自杀,对他怀恨终身。他有十几位子女,但大多拒绝认他做父亲。

郭沫若晚年孤独一人,凄凉至极。

第二个是“老舍”

老舍年轻时家境贫困,一位刘姓善人资助了这对孤儿寡母,甚至送老舍出国读书。

老舍爱上了刘善人的女儿,可等他学成归来后,这位大善人家道中落,他的女儿去做了最下等的暗娼。

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成为老舍心里舍不去的痛,直到34岁才通过朋友介绍成婚。

他的妻子也是新青年,也是从事文化工作,在困难时期也非常支持老舍。

按理说这种关系也算很理想了,但老舍对婚姻始终缺少热情,寥寥几篇写给妻子的文章,也只见出于情理的愧疚,不见一点内心深处的波澜。

在西南联大时,他曾遇到一位红颜知己,但被妻子捉住,最终他也没敢像郭沫若那般抛家弃子。

在旁人看来,这也许还算一对不错的夫妻,却不知等“文革”来临时,妻子竟然发表大字报揭发老舍。

老舍经不住折磨和打击,最后自沉太平湖而死。

中国出轨率曝光,我们是如何失去婚姻的


第三个是“沈从文”

来自乡下的沈从文,对大家闺秀张兆一见钟情。后来在胡适等大佬的撮合下结为连理。

但两人在婚后,因为背景太过悬殊,屡生分歧,一度分居。

后经历解放后的数次清算后,两人的感情终于还是占了上风。

张兆对沈从文可谓尽责,但对他的不理解,也一样持续到了人生尽头。

直到丈夫死后,她才赫然发现两人感情之深,在丈夫墓碑上引用镌刻了一句话: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十六个字浓缩了沈从文的一生。

中国出轨率曝光,我们是如何失去婚姻的


第四个是“钱钟书”

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

他们的故事与现在大家所流传的没什么太大差别,唯一印象深刻的是:

两人在五七干校受教育时,依然把彼此保护得非常周全。夫妻俩甚至在和别人起冲突时,为了保护对方,还干过揪人头发、扇人耳光之事。

这个细节,依然让我觉得他们爱的纯粹。

这份爱无关学识兴趣,甚至和名节面子无关,真正做到了惘论世人,只求本心。


中国出轨率曝光,我们是如何失去婚姻的


这四个人身上分别代表了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

郭沫若的婚姻没有道德,所以他的下场最凄凉;

老舍的婚姻有道德而无感情,在平日里也许还能支撑,但是遇到重大难关,夫妻就很容易分手,甚至会互相损害而寻求自保;

沈从文的婚姻有道德也有感情,但缺少理解,这样的婚姻稳定,但可能缺少乐趣或者充满不甘;

钱钟书的婚姻才真正包含了全部的道德,感情与乐趣,所以他们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代表了爱情最美好的部分。

一辈子很长,长的超乎你的想象。你要选择的人,仅有爱的成分是不够的、仅有责任的成分也是欠缺的,唯有相互包容、相互接纳、愿意在对方需要彼此的时候你愿意展开你的怀抱去鼓励他的人。

我不求所有人都达到钱钟书与杨绛的那种境界,但至少也要学习沈从文,把感情与道德牢牢抓住。

婚姻说到底就是原则问题,人一辈子七八十年,想没有点变故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当你心中量准了道德与感情的刻度后,你就不会偏离的太多。

因为你还有想见到的人,还有没尽完的责任。当一个人有这种信念与信仰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很巨大的。

根据调查显示:与第三者结婚后又离婚的是离婚族中最高的一类人群,且比例为其他离婚率的81倍。

当一些人幼稚地把婚外情的“浪漫”色彩恒定到新的婚姻生活后,原来回避的平凡而又具体的生活很快就磨去了双方的神秘浪漫色彩。

大家恍然发现,双方呕心建立的“新世界”,与原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砸碎的“旧世界”竟相差无几,此时已精疲力竭的人们再也无心维系这个“新世界”,导致离婚成为必然。

世界婚姻最久保持者、结婚78年的格温太太说过一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

婚姻不是换冰箱,不是这个人不合适,换下一个就不会出现问题。

而是当出现问题时,最应该做的是去找到问题的根源,如果只需要换个零件就可以恢复它的功能,那就不需要舍弃它。

因为当你选择换新时,你要考虑它是否会用的住。其次要考虑会不会出现上一次的问题。

性学专家从性学的角度解释过“婚外情”这个问题:

性本身除具备繁殖功能和极大的愉悦性外,也具有一定的喜新厌旧性,这是绝大多数的本能,人也不例外。

只是由于人类受到家庭伦理道德、社会文化习俗的制约,使得性爱赋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专一性。

但是这种行为其实回避了生活的全景,既没有柴米油盐、又不用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甚至也不是真实的性爱。

婚姻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经营的一项事业,互相交流、调适夫妻生活,才能保证婚姻美满和坚固。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忘记时常给彼此“打磨”,就像你心爱的物品那样,你要时常护理它,这样携手你才会觉得更舒适。

我也时常在想,到底两个人要恋爱到什么程度,婚姻才是稳定的呢?

后来在一次节目上看到孟非说的一段话我明白了:

他说要“习惯”,习惯是一个非常可贵的东西。我们太容易喜欢一个异性了,真的。

我看到一个女孩或者男孩我就会喜欢,我转脸第二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或者男孩我可能更喜欢。

这个是骨子里的东西,人性它是克服不了的。

可贵的是什么,当我和她相处,我们有了感情之后,她和我在一起成为了一种习惯,当我已经离不开这种习惯的时候,那个时候婚姻才是稳定的。

很多仅仅是因为爱情进入的婚姻,很快会在琐碎的、无聊的、家常的生活中把那个爱消失殆尽。

但是,当你们的爱情变成了一种习惯,双方都习惯了对方,而再也很难习惯别人的时候,那个时候婚姻最安全且能够相对长久。

就像沈从文那样紧紧抓住感情与道德两条线,就不会偏差太多。

昨天我看了一个作者在公号里的文章,大意是他过去的老板今年五十好几了,离过婚。后来与一位比她小十几岁的人再婚了。

每天下班回去市场买菜回家,即使有必要的应酬也只是小酌几杯,从不去参与下一场活动。

有一天作者好奇就问了这位老板,国内很少有人像您这样每天按时回家,即使参与应酬也懂得适可而止。

这位老板只说了一句“男人要懂得控制欲望。”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都在寻觅婚姻的意义是什么,或许是:

在漫漫人生中愿意与你一起无聊的人;在你寂寞时愿意陪在你身边的人;当你人生低谷时愿意鼓励你的人。

其实多数婚姻的破灭都是因为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你犹豫不决、你迷了眼,都是因为贪念。

当一个男人在人生低谷期时,又失去了家庭,那才是最悲凉的。

那些自断后路的人大有人在,但我想告诉你们一个家庭的意义远不止吃饭睡觉那样简单,它更是一种凝聚力、甚至永远是你绝处逢生的地方。

就像很多商业大佬,叱咤商场多年,可最终你问他们人生心得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家庭大于一切”。

人到中年,那些大场面酒局真的不重要,红灯酒绿喧闹繁华你也不过是一个看客,千万莫入局。

周恩来在情书里曾给妻子邓颖超写过这样一段情话:

周恩来:你的信,太过官方,都不说想我。

邓颖超:总理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来想我。

周恩来: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邓颖超: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

年轻时候的爱情鲜艳欲滴,年老时候的爱情朴素无华。我们坦然去接受不同时段的爱情的样子,但最重要的有一点不能变,爱情的本质就是不离不弃。

公号:南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