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麼終身職業,終身學習才是要緊事

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簽署了“美國人工智能倡議”(AmericanAIInitiative)的行政命令,指導人工智能在以下領域的發展和投資:研究與開發、道德標準、自動化和國際推廣。這一倡議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以及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如何學會駕馭人工智能的影響。具體而言,商界領袖面臨的責任是讓員工掌握未來必要的技能,為持久的職業發展鋪平道路,而員工必須知道,隨著技術繼續打破常規,什麼才是未來所需要的。

哪有什麼終身職業,終身學習才是要緊事

作為一名國際商業領袖,一位人工智能樂觀派,一位父親,我不禁要問:到2020年及以後,什麼才能使職業生涯可以持續下去?教育是否能滿足未來工作的需求?

要想讓勞動力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茁壯成長,有三件關鍵的事情需要去做:

  • 需要投資新的教育途徑,並靈活處理教育問題;
  • 在重新聘用現有員工時,高管們需要更好地“履行承諾”,因為現有員工目前的角色註定要發生變化;
  • 我們需要更好地投資我們的教育系統,同時擁抱一種持續終身學習的文化。
  • 同理心與自動化:不是相互排斥的
  • 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手工任務變得越來越自動化,人類轉而接受更具活力的角色,教育工作者和商業領袖都需要不斷地自問:在一個越來越虛擬化、越來越受技術驅動的工作場所,什麼樣的技能——“硬”和“軟”——能夠定義成功?
  • 一些大學已經開始將人工智能納入他們的課程,從數字助理到以人工智能為中心的研究領域,甚至是自動化教學助理。然而,僅僅做到技術熟練還不夠,未來工作需要的技能要更多。
  • 商業專家內森(Nathan)和羅貝塔•薩瓦斯基(RobertaSawatzky)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就業市場中,情商領域將繼續受到重視,比如溝通、自我指導、可信賴性、紀律性、主動性、靈活性和自我效能。
  • 同理心顯然是人工智能欠缺的一個領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需要那些擁有強大“軟技能”的職場人士,將人類的情感與意識帶到工作場所。如何衡量這些才能呢?我們又該如何調整課堂實踐,以便更好地將這些傳遞給下一代人?我們在尋求協同解決之道以推進傳統教育改革的時候,就這些問題捫心自問顯得尤為重要。
  • 我們不能再用一刀切的模式來處理教育問題
  • 作為首席執行官的我們,同樣也需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對待教育,包括在我們自己的公司內部提供職業培訓的機會。今年3月,美國勞動力政策諮詢委員會在白宮召開會議,決定如何“制定並實施一項戰略,以改造美國的勞動力隊伍,更好地應對21世紀的挑戰。
  • ”我特別高興地看到,提出的解決方案之一包括增加對職業學校的投入和學徒項目的資金。鑑於近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眾多,在機械、電子、計算機控制系統、機械加工和氣動等領域,對職業培訓也有著同等的需求。
  • 雖然傳統的學術教育是一種特權和資產,但學徒制可以為那些可能對大學生涯不感興趣的人提供實踐經驗。事實上,學習的程度是多種多樣的,傳統的四年制大學學位可能不適合每個人,這並非壞事。技術培訓也可能不僅適合某些個人,隨著工作和技能的不斷變化,從宏觀的勞動力角度來說,它不失為一項明智的替代選擇。
  • 未來的勞動力將依賴於互補的技能組合,因此絕對需要大學教育和職業培訓教育。然而,儘管職業和技術教育正在東山再起,但職業學校和藍領工作往往帶有不必要的汙名。
  • 對於那些伴隨著“從學校到學校”的口號長大的人來說尤其如此,他們認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公式化的,從高中學歷開始,然後是大學學歷,有時再輔以研究生學歷和專業學歷,以獲得更具競爭力的優勢。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結合課堂課程和實踐經驗的“雙重培訓”教育模式,也會帶來和學院教育的畢業生同樣的滿足感與高收入。
  • 2014年,只有不到5%的美國年輕人接受過學徒培訓,而德國的這一比例為60%。政府和高層的領導者必須更好地支持技術教育,我們不能讓企圖貶低這項極其寶貴工作的汙名長期存在下去。
  • 美國社會應該強調和支持不同職業道路的重要性,商業領袖應該考慮如何在他們的企業中為職業培訓創造機會。用職場技能與創新研究所(IWSIAmerica)首席執行官尼古拉斯•萊曼(NicholasLyman)的話來說,“學徒培訓與實際需求相匹配,可以確保能幹的人才流通,跟上技術的變化,並提供積極的投資回報。”
  • 高管們需要成為再教育者
  • 改變教育的面貌的確會賦能那些職場新人去適應未來靈活的職業角色,但是對那些在職多年的老員工,這種改造又意味著什麼呢?除了將技術培訓的機會擴大到那些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之外,今天的高管們還需要致力於為被解僱的員工提供機會,以此作為加強我們公司實力的首選。
  • 企業管理人員同樣需要分擔責任,協助員工採用新的技能,從長遠來看,這將使更多的員工留下來。許多高級管理人員對他們在提供再培訓計劃方面的進展表示了信心,但員工對再培訓的感受與僱主如何看待再培訓員工的感受之間仍然存在根本性的脫節。
  • 我們需要縮小這個差距。就是這麼簡單。僱主需要以這樣一種方式提供再培訓計劃,而且這種計劃的數量要足以讓員工們認為這些計劃是真實可行的。此外,員工必須感覺到並理解這些培訓項目為他們提供了職業發展的機會。
  • 雖然這聽起來讓人望而生畏,但是我們確實能推動對於技能更新的積極參與。作為高管,如果我們投資於真正的振興計劃ーー新的內部教育計劃,使員工能夠發現自己的技能,找出差距,並通過定製的知識路徑和計劃磨練自己的潛力ーー員工就能更有效和高效地為擔任新職位做好準備。
  • 在我看來,這些職位將集中把員工提升到更高附加值的崗位上。我相信高管們會發現,員工們已經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事實上,他們正在提出要求,一項又一項的研究表明,企業沒有跟上員工學習的願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域。
  • 呼喚好奇心:面向公司以及面向國家
  • 由於自動化不可避免地在手工和單調的業務流程中取代了人工,我相信員工的角色將由進化的技能和開放的心態來定義。許多人習慣於磨練技能,以保證在一個特定領域有一個長期的職業生涯,但是這種思想必須接受未來的考驗以確定是否依然適用。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引導勞動力放棄過去狹窄的職業路徑,走向更加進化的職業生涯。
  • 德國社會崇尚“終身學習”——我稱之為持續的好奇心。獲得學位並不意味著教育就結束了;那些長青的企業都培養了持續學習的企業文化。提出問題是人類的本能ーー什麼、如何、為什麼ーー儘管成年人的世界經常抑制這些好奇心,但好奇心是創新世界的關鍵。高管們最不希望的就是員工變成機器人,所以我們培養這種好奇的本能是至關重要的。我確信,成功的技能迭代更新一定是首先以人的好奇心為驅動力的。
  •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當前關於學習的最佳實踐。教育,從傳統的四年制大學,到技術培訓,再到再培訓,將會像我們正在準備迎接的角色一樣變化無常。高管們,我們需要繼續就教育員工的各種方式進行這些重要的討論,包括為職業培訓創造機會和優先考慮建立在真正的好奇心文化基礎上的再培訓計劃。
  • 美國的工作者們,不要等待領導者們來幫助你瞭解未來會發生什麼ーー有很多方法可以教會你關於技術的知識,這些技術將繼續決定工作的未來。保持好奇心會幫助你走在學習曲線的前面,讓你在不斷變化的商業世界中獲得新的機會。優先考慮你自己的持續再教育,不僅會讓你在今天的世界擁有優勢,並且會確保你在明天世界裡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