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網絡惡意營銷賬號:一次“記吃”,終身“記打”

1.惡意營銷賬號,很多是吃“人血饅頭”,惡化了網絡生態,侵害了網民利益。2.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民的獲得感和安全感必須呵護。3.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誰敢不守底線、毫無敬畏、肆意妄為,誰就得付出沉重代價,一次“記吃”,終身“記打”。

近日,國家網信辦開啟了為期兩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網絡惡意營銷賬號,引發大家關注。

網絡惡意營銷,“惡”在何處?

今年3月以來,多個網絡賬號炒作“疫情之下的某國:店鋪關門歇業,華商太難了”“多國渴望迴歸中國”“多國女子都想嫁到中國”等“標題黨”文章。

打擊網絡惡意營銷賬號:一次“記吃”,終身“記打”

其中,針對“華商太難了”系列不良信息,傳播君也曾在《借“疫情”漲粉?自媒體“批量造謠”,該整治了!》一文中揭露了這些網絡惡意營銷賬號批量炮製文章的惡劣手段。

據“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消息,這些網絡惡意營銷信息主要分為以下7大類型:

1. 無中生有造熱點,引發社會恐慌;

2. 冒用權威人士名義,發佈謠言誤導公眾;

3. 炮製聳人聽聞的標題,引發群體焦慮和不安;

4. 惡意篡改黨史國史,鼓吹歷史虛無主義;

5. 詆譭抹黑英雄烈士,消解主流價值;

6. 大打色情“擦邊球”,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

7. 大搞“黑公關”敲詐勒索,侵害企業或個人合法權益。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丹林以涉及他國的惡意營銷信息(如“多國渴望迴歸中國”“華商很難”等)為例,闡釋了網絡惡意營銷的特徵。

  • 首先,這些網絡惡意營銷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為了迎合社會上一些非理性的心態和對“正能量”的偏狹理解,以“愛國”之名,通過隨意杜撰的信息、似是而非的歷史知識,消費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
  • 其次,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網絡惡意營銷多采取技術手段,同時編造出多項虛假“愛國”信息。
  • 再次,正是由於依靠技術手段的多項“模板式”編造,造假的痕跡十分明顯,稍微有些常識的人便可以識破這些網絡惡意營銷賬號的伎倆。

李丹林表示,這類營銷號通過違反常識、捏造事實、用機器批量生產信息的行為博取受眾眼球,同時明知這樣的行為會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卻依然為之,這背後只能是利益燻心、利令智昏。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認為,網絡惡意營銷的背後,都是利益。首先這些賬號通過惡意營銷,獲得儘可能多的用戶關注和更強的用戶黏性,再把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注意力售賣給廣告主或藉機推銷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或個人,獲取商業利益。

“此外,惡意營銷的賬號在獲得了大量的關注之後,也不排除用於政治目的。比如破壞社會穩定、離間政府和群眾的關係,甚至可能會被國外反動勢力利用。”王四新說道。

專項整治行動反響如何?

針對網絡惡意營銷行為,國家網信辦近日組織各地網信部門開展為期兩個月的網絡惡意營銷賬號專項整治行動。

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網信部門積極作為,騰訊、新浪、今日頭條、網易、趣頭條等網站平臺主動開展自查自糾,全面排查平臺內網絡賬號惡意營銷問題,集中清理相關違法違規信息,嚴肅處理涉及惡意營銷的網絡賬號。據初步統計,已清理相關文章6126篇,關停賬號18576個。

此次專項整治行動獲得了網友們的關注和熱議。

打擊網絡惡意營銷賬號:一次“記吃”,終身“記打”

許多主流媒體也紛紛發聲,向網絡惡意營銷說“不”。

人民日報客戶端:《惡意營銷賬號,該關張了》

應該看到,一些惡意營銷賬號信奉“做號就是做生意,賬號做大就有滾滾財源”,對流量的追逐已陷入病態。它們的一些行為不只違規,還涉嫌違法犯罪,有的賬號大搞“黑公關”敲詐勒索,侵害企業、個人。對此類賬號,除了關閉還應依法嚴懲,通過提高違法成本,讓運營者不敢造假、造謠。

也要看到,不壓縮惡意營銷賬號的生存空間,不剷除其生存土壤,就會網無寧日。實現有效治理,還需要平臺盡責。如果平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惡意營銷賬號仍會捲土重來。只有壓實主體責任,加大懲治力度,平臺主動發力盡力,實現精準管理,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更需清醒認識的是,在畸形利益驅動下,惡意營銷賬號不可能自動消失。只有加大治理力度,全社會齊抓共管,惡意營銷賬號才會走向式微。我們期待著那一天。

新華每日電訊:《多國女子想嫁到中國?惡意營銷號是“毒”,要除!》

繼“華商很難”“多國渴望迴歸中國”之後,“多國女子都想嫁到中國”系列文章再次引發爭議。部分惡意營銷賬號毫無敬畏,以“比爛”“比醜”心態招搖於世,發佈毫無道德底線的炮製“爽文”,嚴重影響網絡空間的清朗環境,社會影響惡劣。剷除惡意營銷號的生存土壤,階段性的專項整治確實能起到雷霆之效,但長期來看,還需平臺方負起責任,經常性自查自糾,有關部門加強監管, 嚴厲打擊。

南方網:《嚴打惡意營銷賬號,共築清朗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治理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打贏殲滅戰,還要打好持久戰。專項整治行動是一把“利劍”,必將刺破惡意營銷賬號的“流量美夢”,也必將斬斷惡意營銷賬號發家致富的“黑色鏈條”,從而更好地守護網絡空間的“朗朗乾坤”。立足長遠,守護網絡空間,還要久久為功,時刻高懸“達摩克利斯之劍”,同時,每個網民都要起而行之,讓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受到及時制裁,共同打造更美好的網上家園。

專項整治行動有何意義

在此次專項整治行動中,國家網信辦將組織各地網信部門進一步聚焦突出問題,壓實主體責任,加大懲治力度,對問題嚴重、影響惡劣的網站平臺、網絡賬號及相關責任人依法依規嚴肅處置,並向社會公眾通報處置結果。

那麼,此次國家網信辦的專項整治行動有何必要性?意義是什麼?

王四新表示,此次國家網信辦的專項整治行動,是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實質性好轉的情況下開展的一次網絡內容整治工作。我們需要從廣大互聯網用戶對網絡空間的現實關切出發,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

此次專項整治行動也是網信部門落實《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精神,積極履行監管責任的具體表現。

王四新認為,這是對網絡內容生態治理提出的內在要求。互聯網應用已經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內容生態其實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反映,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都會通過互聯網反映出來,互聯網上的內容也會與現實生活形成互動,並對現實生活產生實質性影響。

疫情期間,舉國上下全力抗擊疫情,現在,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行業全力復工復產。王四新表示:“令人痛心、痛恨的是,在此期間,一些自媒體賬戶只考慮如何利用疫情期人們的認知盲區和恐懼心理,大肆編造、傳播謠言,不僅惡化了網絡空間的內容生態,也給抗擊疫情的相關工作和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帶來了破壞。”

“因此,整治這些網絡惡意營銷賬號對改善網絡空間內容生態,保障互聯網信息服務更好地著力於國家各項事業,保護廣大互聯網用戶的合法權益和訴求都有積極而重大的意義。”王四新說道。

李丹林認為,疫情的到來,使國際關係局面更為複雜。網信部門及時推出專項整治行動,可以遏制這些惡意營銷引發的不當言論,這既是我們現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現,也有助於不斷提升我們的國家形象。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