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同是一座山,有人觉得气势磅礴,有人觉得奇石嶙峋,有人觉得仙气缭绕,有人觉得就是一堆石头疙瘩。

同是一条河,有人感其川流不息,有人感其水天一色,有人觉得内里藏龙,有人觉得就是一条水流。

同是一个人,有人认为他是自信有人认为他是骄傲,有人认为他是谦虚有人认为他是自卑。

同样一件事,有人觉得是善的有人觉得是恶的,有人觉得是大事有人觉得是小事。

不同的画家,画出的山水各有神韵;不同的诗人,吟出的山水各有意境;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不尽相同。

而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人还是那个人,事还是那件事。

每个人的心(阿赖耶识)都不同,所以各有其眼界、感受和“境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佛法里,把一切境界分为三种: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1性境

性境是阿赖耶识(第一因)里的种子变现出来的“相对真实”的境界。这种境界不受第六意识影响,其包括一切“实际存在”的东西,比如眼就是眼、耳就是耳;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冷、热、干、湿就是冷、暖、湿、热,当种子起现行把这一切呈现出来的时候,一个人并不能通过意识把山变成水、把冷变成热。

性境在三境中是“相对真实”的存在,比如现代物理已经有了夸克、普朗克长度、弦等概念,但更细微处里面究竟还有什么真相我们无法看到,更不用说通过眼睛去看到。

“八识”都能缘(“缘”就是攀缘、接触、和合的意思)“性境”;由此产生的“识”和“感受”称为“现量”;不过,前五根(眼耳鼻舌身)能缘且只能缘“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前五识是“缘”不到的。性境没有各种名相,比如没有红色和red这种称谓,红色就是红色,当下感知。

2独影境

独影境是意识(第六意识)幻化出来的境界。比如“回想过去”和“幻想未来”在心里产生的意象就属于独影镜(这个时候的意识叫独头意识)。为什么叫独影镜呢?因为这个时候意识所缘的对象不存在(佛陀比喻为空华兔角,就好像凭空出现的色彩和兔子头上长角)。对于过去,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已经起过现行了,种子已结果人已感果受报,所以已经没有了“过去相”的那个种子存在,但意识还是去回想去抓取以至于产生这种虚幻的心相;对于未来,并无法真正预测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会起怎样的现行,却去幻想将会发生的事情以至于产生这种虚幻的心相;所以这种“没有真正所缘对象”的境界就被称为独影境。回想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称为“有质独影”,幻想未来并没发生的事情称为“无质独影”;通过过去推测未来产生的心识叫做“比量”。

除了回忆和幻想未来造成的心相称为独影境,其他各种“不存在”的想象都可以成为独影境,比如空华兔角、带翅的老虎、把某人想象并描绘成长角的魔鬼或带翅的天使……,这些都属于独影境——而且都为“无质独影”。幻想从未有过的事物产生的心识叫做“非量”

沉溺于独影镜的人群会诞生艺术家或精神病患者。抽象画(比如梵高的作品)、想象画、纯虚构的小说都来源于独影境;在精神分析里有两个重要概念“移情”和“投射性认同”也源于独影境,“移情”的精神病患者会把过去对其造成过心灵伤痛的人投射到当前类似的人身上,比如某移情患者(甲)在前段恋爱中受了伤,一直没有忘记那个给她伤痕的恋人(乙),那么她在下一段恋情会寻找和乙相似的人相恋(这叫甲的“内心投射”),在恋情中要求新恋人(丙)变成她心中乙,要求丙无论外在和内在都要和乙尽量相符,在这种关系中丙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和痛苦。如果丙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特别爱甲)而接受了这种“投射”而“改变”,就形成了“投射性认同”的关系,那么这关系将越来越病态,如果丙的心理成分恰好有不少和乙相通的地方,那么丙的分裂和痛苦还不会太多,如果丙和乙完全是两种人那丙将变得人格分裂而痛苦不堪;而对于甲来说,她和丙的“相爱”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投射、幻想和疗伤”,甲从来没有真正地看见过“丙的真实”,甲没有因“丙的真实”而爱上他,甲只是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做出了这一切,这对丙是非常不公平的。还有原生家庭受过伤的小孩长大后喜欢在社会上“找爹找妈”或“当别人的爸妈”,形成畏惧权威欺压下属、或依赖或控制他人的习惯,这都是患者把内在过去的父母和小孩的意象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比如领导、下属、恋人。

还有那些被关在精神病院里幻想自己是蘑菇,是上帝的患者都是因为把独影镜当真所造成的。所以人,真的不要回忆太多,想太多,牵挂太多,不要老活在伤痛中走不出来。

梦境,也属于独影境,但不是所有的梦境都是独影境(后面会说)。

3带质境

带质境是一种好比带上有色眼镜看世界的境界,分为两种:真带质和似带质。

说带质境前,先了解两个概念:见分和相分。以眼睛做比喻,见分是能看见的主体(眼睛),相分是能见的客体(比如桌子椅子),不过佛法里的“见“不仅指“眼睛的见”,相也不仅指眼睛所能见的相,八识都有相分和见分,还要记住一点:见分和相分是人为分出来的,其实他们同为一体互为所缘一个没了另一个也就没了,同出于一心。

什么是真带质呢?就是末那识(第七识)缘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境——比如阿赖耶识里的各种种子,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山川河流;末那识只要“缘“上这些对象,所产生的境界为真带质——因为这些对西昂都是阿赖耶识这个本质生出来的——没有被意识再次上色。“梦境成真”这种现象就是“末那识”缘“阿赖耶识”里的“未来可能要起现行的种子”而造成的,注意“可能”二字,因为种子会随一个人之后的作为在起现行的时候有所不同,所以梦境成真这种现象有“类似”、“完全相符”和“不会成真”三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梦境就不是“独影境”而是“真带质境”了;如果末那识缘外境(就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当下起现行,说到根本其实此时“末那识”还是在缘“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一个人就能通过所谓的第六感感知某种“真相”——某地是祥和还是危险的、这个人是好意还是恶意、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那些巫师和先知,比如诺查丹玛斯、埃德加凯西、出马仙……他们在预测的时候总要陷入一种无意识(熄灭意识‘尽量和末那识、阿赖耶识连接),他有时候说得准有时候不准很多时候是模糊的,但如果严谨地去分析,又不能说他们所说的是模棱两可的瞎蒙——有时候确实挺神奇的,原因就在于此了。至于准确程度如何?得看这些人和阿赖耶识连接的紧密程度——如佛陀完全和阿赖耶识连接了能看人无量劫的因果。这些说起来有些玄和复杂,不展开说了。

什么是似带质呢?就是意识(第六识)通过“分别、喜好、推度、总结”去缘“前五根、五尘、五识”而产生的一种心境。比如一个人在晚上看见一条绳子以为是蛇,还有本文一开始的那些看山、看水、看人、看事的不同感受和见解,这些都属于似带质,似带质有时是比量有时是非量。严格上说,世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都是似带质的——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副有色眼镜。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这三种境界都属幻境,因为他们反映的并不是世界的终极真相——就算是性境。执着这三种境界都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但也不能排斥这些境界,因为他们都是阿赖耶识所生,所以本质上和真相为一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修行,其实是一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回归自性的过程。

比如一个小婴儿,阿赖耶识里的种子还没遇缘起现行和被熏陶的时候,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很懵懂;当他开始成长,种子起现行经历他的命运并因他的选择而熏习或清空种子时,他就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当他通过正确的选择经历该他所经历的一切洗尽铅华后,他就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只不过这个时候就已经有智慧了。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人人都是活在幻觉中的心理患者程度不同罢了。完全沉溺于幻境中的人被称为精神病;还能控制情绪和欲望,不偏激不被幻境所迷,不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之事的人就称为正常人,能了知这个世界的规则并有能力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美好就称为聪明有能力的人。而大多人心灵深处无论是谁,都多多少少有些伤痕、迷茫和疯狂的。但不要紧,佛说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无论世人被妄心牵扯得如何迷茫痛苦,那颗本有的真心却永远都在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等待着所有人最终寻找到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