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4万斤网红古稻“出山”记

“杨维昌家4000斤。”

“杨正军家1777斤。”

“杨正治家3368斤。”

……

黄平:4万斤网红古稻“出山”记

称重现场

在黄平县半山村,村民们马驮肩挑,将自己种植的古稻米一袋袋运到称重处,看着称上的数目,一个个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

“去年总算没白忙活,2.8元一斤,今年我卖了4000斤,收入1万多元。”用马驮稻米从半山下来的杨维昌高兴地说。

黄平:4万斤网红古稻“出山”记

杨正治扛着稻米准备去称重现场

杨维昌的土地位于半山腰上,他就在半山上搭了一个简易的生产棚,稻米收了之后就随地晾晒、储存,由于量多,只有让马驮过收购点来。他今年还很担心种植的稻米卖不出去了,没想到合作社一下子全部给收购了,这又增加了他继续种植稻米的信心。

黄平县半山村这些正在称重的稻米来头可不小,凭着古老的自然农耕法,不施一颗化肥、不打一滴农药,2019年成功申遗,不仅成了“网红”,更畅销省外。

黄平:4万斤网红古稻“出山”记

工人正在打包

但是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往年紧俏的“网红”米在销售遇到了不小的考验。以往这个时候每天忙着微信接单、发货的半山古稻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华,由于快递停运,找他“带货”的人越来越少。

“新米变陈米,难卖先不说,眼下村民没了收入,春种购苗、小孩上学都很难!”4万斤稻米销路难,让杨华眉头紧皱。

黄平:4万斤网红古稻“出山”记

包装好的黄平县半山村稻米

杨华所在的黄平县重安镇半山村,是座古色古香的苗寨,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马鞍山山腰。早些年,村里凭着独有的祭祀、春耕活动,引来不少游客。

瞄准商机的杨华成立农旅公司,不仅逢人就加好友,推销稻米做起“微商”,更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种植非遗古稻米脱贫致富,干的有声有色。

黄平:4万斤网红古稻“出山”记

物流准备装车

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了挡在杨华带领村民奔小康路上的“拦路虎”。眼看4万斤稻米无法销售,杨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想方设法,也要帮群众把种植的稻米卖出去。”杨华找到县领导,希望能协助解决半山村稻米销售问题。了解清楚情况后,农行挂职干部、黄平副县长李建平当机立断,拨通了浙江农行派驻黄平定点扶贫工作组组长张志永的电话。张志永迅速协调,农行很快拿出对策:把4万斤滞销稻米买下来!

几天后,浙江农行以消费扶贫方式,与半山古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48万元采购协议。但是,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杨华面前,他再次皱起眉头。原来,一次性收购苗民4万斤稻米需要几十万资金,一时拿不出。后续加工、包装一环扣一环,时间不等人,怎么办?

得知这一情况,浙江农行协调黄平当地,利用贵州农行创新推出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e贷”,为合作社迅速放贷20万元,解决了稻米收购的资金难题。

“‘非遗大米’要想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必须擦亮品牌,加工、包装都要改头换面。”当发现古稻米没有注册商标,包装普通、加工粗糙时,农行派驻黄平定点扶贫工作组现场提出建议。

说干就干,工作组协助从上海、贵阳等地联系定制了包装袋,并在镇上找了处闲置场地,方便合作社进一步深加工。同时,又帮忙联系部分已复工物流公司,再次打通了古稻“出山”运输通道。

“下一步打算申请办厂,把这些经验用起来,让‘古稻’品牌真正做大!带领群众一起走上脱贫致富路。”看着一袋袋稻米装车,杨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在他身后,临时搭建的流水线轰隆作响,工人们埋头筛选、包装、称斤、压缩,一条全新的致富路子正铺展开。

又是一年农忙季,黄平县半山村的村民们又开始种植古稻米,在占地900多亩的古石梯田上,他们头戴毡帽、卷着裤腿,躬着身子窝在田间,左手捧苗、右手插秧,盼望着来年的丰收。

“去年种稻米的卖完了,我今年还要继续种,希望明年也能卖个好价钱。”今年卖出1777斤稻米的杨正军满脸笑容的对记者说。

编审 | 赵军 吴胜军

核发 | 杨德

作者 | 杨锦焘

来源 | 天眼新闻

网络编辑 | 时宏英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黄平县新闻中心) [email protected](黄平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