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变法从后来看是有利于宋朝和百姓的,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落日余晖22309840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问题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从后世来看,“王安石变法”确实是有利于宋王朝和宋代百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王安石变法”在当时来看,真的是有利而无害,是适合北宋国情的变法吗?



答案是否定的。历史上的每一次变法,都是对当时政治体系、利益分配制度的一次革新。每一位变法者都是站在当时利益集团的对立面之上,成则生,败则亡。


所以王安石在当时的变法,同样侵犯了大地主阶级和商人的严重利益,成为了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并没有选择变通或者是步步为营,而是想要一鼓作气的完成变法,改变北宋现状。

可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没有看到北宋积贫积弱的真正源头,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化解矛盾、调和关系,没有层层递进,这就注定了变法失败的结局。

最后一点,“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的北宋老百姓而言并不是只有好处而无坏处,应该是有利有弊。“青苗法”强制性的让贫困农民向官府借贷、加重负担,“募义法”表面上是减轻徭役,实质上对那些没钱交费的人来说,无疑是更沉重的负担,而这些人又不在少数。



总而言之,“王安石变法”由于王安石本人的激进手段以及大时代的局限性,从一开始就无法避免失败的结局,这是历史的必然。


与狼共舞说历史


王安石变法从后来看是有利于宋王朝,王安石变法十多年后,确实让宋朝国库变的充实,并达到国富军强的目的。

但是,王安石变法无形中伤害了老百姓,商人,士大夫和地主阶层利益,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加上改革内部相互争斗,变法推进乏力;最后,变法支持者宋神宗一死,王安石变法就以失败告终。

一.王安石变法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

1.事实上许多老百姓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为变法本身也存在弊病,直接强力推广,给百姓带来更大麻烦。

  • 青苗法原本是国家放低息给百姓,但是许多宫府为了创收而强行摊派,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借钱付息,不管需不需要,这样的要求只会让百姓增加负担,苦不堪言,并且上告无门。
  • 据说很多百姓自断其手以逃避保甲法,甚至有许多地方都上报此种现象,可见该保甲法反面影响比战争更可怕!
  • 保马法也被人诟病,本来养马需要许多专业的方法和技能,让普通老百姓参与养马,往往马没养成,反而还要赔钱,搞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

2.朝庭经商,市场被操纵,商人利益被国家取走,商人反对王安石变法

国家操纵市场参与经商,赚取原属于商人的利润,扰乱市场秩序,商人极其反对新法。市易法让宋朝朝廷直接参与经商,又利用国家层面内部信息及权力资源等,让朝庭经商赚的爽,可不知此举害了多少商人,当时许多商人血本无归,破产商人比比皆是。

3.利益受损,士大夫和地主阶层反对王安石变法

变法损害士大夫和地主阶层利益,他们也积极反对王安石。

  • 青苗法国家取代了地主放贷,限制了高利贷对穷苦百姓的盘剥,但是,地主利益被损害。
  • 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士大夫和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 免役法让士大夫等特权阶层也需要缴纳免役钱,原先可是不用的,士大夫开始不乐意,不会主动支持王安石。

二.变法内部争斗,变法推进乏力

变法势力内部矛盾恶化分裂,王安石亲自提拔器重的吕惠卿首先发难,矛指王安石,吕惠卿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构陷王安石,又利用李士宁案件来打击王安石。变法内部人员分裂严重,变法势力内部开始瓦解,王安石变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三.宋神宗去世,无人支持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去世,这是压倒王安石变法的最后一根求命稻草,从此再无人支持变法。随后,宋哲宗赵煦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全盘否定变法,变法失败。

总而言之,王安石变法初步实现了宋朝的国富军强的目的,但是,变法从上而下,并没有大量支持者,反而有许多人反对,变法者内部又争斗不休,注定王安石变法必定失败。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凝沙学史


我是雪忆柔,您的问题我来回答。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历史学科里总是有各种分析:改革败因,起义败因等等。王安石变法作为古代变革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失败也是与时代脱轨的必然。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之前,大宋政权已近百年,当朝局势可以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便是当朝亟待解决的三大矛盾:

  • 【01 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神宗时期出现了土地大量兼并的情况,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速,农民的土地却越来越少。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不断的征战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让老百姓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自然就会揭竿而起。战未必会赢,不战却一定会死。因此宋神宗时期的农民战争接连不断,这期间尤以提出“均贫富”口号的王小波和李顺的起义最为著名。

日益突出的阶级矛盾昭示着改革的必然。

  • 【02 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当时议论终无坚决,上下极为灭裂,如此何能胜敌?”

这是王安石对朝堂之上不战而败的消极态度的无情抨击,这也恰恰反映了当朝突出的民族矛盾。神宗时期,大宋与契丹贵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辽和党项贵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改革势在必行。

  • 【03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凸显】

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矛盾突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内部关于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等意见也不和谐,这一切的的实质就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这也是促使神宗变法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一系列的外因使得变法迫在眉睫。

二、重要人物

提到王安石变法,自然要了解王安石其人,以及他的支持者宋神宗。

【宋神宗】

宋神宗,人如其名,是个神奇的君主。他一生大搞军事改革,然而对外战争却屡战屡败。他潜心社会改革,老百姓生活又无甚改善。他的心是好的,态度是积极的,只是结果与意愿总是事与愿违。

神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空有一腔热血,有识才惜才之心,但是同时也缺少坚定的意志。改革之初,兴致勃勃。改革受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又打了退堂鼓。

他是改革的发起者,也是改革的终结者。

【王安石】

王安石才华横溢,文采卓然。神宗继位后立刻召王安石入京任命他为宰相,可以说,王安石这批千里马是幸运的,深得神宗这个伯乐的信任。

王安石并非徒有其表,他是个实干者,大刀阔斧的改革,兴致盎然。不得不说,王安石是有真知灼见的,且拥有超前思想,这些优点也都是一个改革者所必备的素质。

三、改革的内容

犹记我的历史导师说过,评价王安石其人,一定要与王安石变法分开,一分为二地看待。现在我们来看看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什么。

王安石的改革重心就是把理财与发展生产联系在一起,以发展生产而增加财政收入,因此设立了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和保甲法。

这几项法律究其本质,都是单纯地敛财。以政府兼并代替豪强富商的兼并,其结果无疑是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而已。

四、改革的败因

写到这个败因,我真是感慨万千,不禁又想到当时课上抄了满满一篇笔记的时光。那么说起改革的败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理想丰满,现实骨干】

这次变法好似空中楼阁,想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设想太过缥缈,使得实施缺少土壤,无法落地生根

归根结底,变法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为了应对政治的需要。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脱离了政治环境的前提,必然无法成功。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虽然王安石本人没有私心,然后变法并非写文章,不是指出针砭时弊就能壮士断腕,任何一项改革从策划到实施都需要一个逐步接纳的过程,急于求成乃是大忌。

【用人不当,执行不力】

变法派中除王安石本人操守无异,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个人私利。宋神宗和王安石主张启用新人,企图通过任用贤才强大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队伍。但是由于宋朝长期“重文轻武”的思想扎根,新人的任用势必要承担风险。

政策颁布以后,难免有曲解、对付、违背等情况发生。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初心是为了改善民生,结果却给百姓增加了更沉重的负担。

选人用人不当,政策执行不力,改革走向失败也是必然。

【乱动奶酪,影响利益】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受到重重阻碍,最大诱因还是因为王安石动了他人的奶酪,尤其是给封建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了上层阶级的切身利益

,以至于后期宋神宗发生动摇后,王安石的反对者便迅速地废除了新法,以至于这次变革最终前功尽弃。

五、笔者小结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大,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变法过程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朝局面,扩充了国库,巩固了边防,然而变法并

没有触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注定了失败的结局,甚为可惜。

关注@雪忆柔,共同了解文史故事,书评影评和美文诗词[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