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生態旅遊助脫貧

淅川縣地處豫鄂陝三省交界處,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淹沒區、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既是山區縣,也是庫區,又是移民大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南省深度貧困縣。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的收官階段,淅川縣正全力衝刺,務求全面打贏這場戰役。

產業轉型升級 綠色發展新引擎

作為南水北調工程核心水源區,確保一庫清水北送,是淅川的政治責任。為保水質,國家在淅川縣設置了禁養區、限養區,水源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國家級重點溼地等特殊功能區,對生產發展均有限制,廣大群眾“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而這些特殊功能區的範圍,正是貧困人口最為聚集的地方。據瞭解,淅川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7237人,貧困人口之多、貧困程度之深,脫貧路徑之窄、任務之重,難度之大,為南陽市之最!

淅川脫貧攻堅該如何突破?“淅川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水質保護、綠色發展為主線,強力實施 ‘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 淅川辛澤濤縣長說道,通過大力推進生態農業、旅遊開發、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成效顯著,並先後榮獲全國造林綠化先進集體、省旅遊扶貧示範縣等榮譽。

淅川作為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級溼地保護區,和豫西伏牛山、鄂北武當山、陝東南商洛三大旅遊熱區共同形成了大丹江旅遊圈,可以說是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而如何深耕這片資源富集地豐富而獨特的旅遊寶藏,找準脫貧“金鑰匙”、找到致富“敲門磚”至關重要。

為打好這場硬仗,淅川縣因地制宜,在保障一庫清水永續北上的前提下,把生態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和綠色扶貧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軟籽石榴、黃金梨、杏李、大櫻桃、核桃等林果及生態林30餘萬畝,特色種植產業發展斬斷了“窮根”,為當地群眾找到脫貧攻堅的一把“金鑰匙”,讓一顆顆果實成為群眾脫貧路上的致富果。同時淅川縣以生態產業為媒介,通過持續開展的賞花節、石榴節、採摘節和攝影大賽活動的帶動效應,魅力淅川形象也越來越深入人心。

走進淅川,四季常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一派生機勃勃景象。淅川的森林覆蓋率達61.7%,在綠色的海洋和天然氧吧中,一路車行,滿眼皆綠,誰不為之沉醉?

淅川縣作為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在生態保護與建設上持續加大力度。全縣造林面積連續11年居河南省縣級前列;為保護水質,先後關停企業350多家,取締網箱5萬多個、畜禽養殖場600多家(戶),庫周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達2萬個左右,被譽為“綠色天然氧吧”。

立足本土,生態立縣,淅川打出了“水文化”牌。丹江水庫把湖北和河南連成一家,壩在丹江口,渠首在淅川。丹江湖總面積達1050平方公里,被稱為“內陸的太平洋,流動的黃金海”。依水而建的丹江大觀苑景區,因水而興,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是中原看海的絕佳之處。這裡除了保留水庫的自然風光、自然形態外,更多地融入了淅川的本土文化,如楚始都文化,范蠡閣等商文化等,可謂風光與文化,一個都不能少。

飲水思源,從北京抵達淅川丹江口水庫,當站在這片土地,一湖無垠碧水,連綿青山,鶴舞長空,魚翔淺底,面對如畫風景,空靈自然讓人慾語已忘言。

在丹江大觀苑,有一處懷舊林,展現了淅川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收集了移民常用的農具,如石磨、石滾,規模之大,絕無僅有。

以鄉村旅遊為抓手 村民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在打造水清民富縣強的新淅川過程中,旅遊業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淅川堅持全域興旅理念,通過統籌謀劃,科學推進,以鄉村旅遊為抓手,以品牌打造、精品培育為重點,取得了顯著成效。該縣縣長辛澤濤介紹說,目前,全縣已有景區(點)12家,其中,4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1家,2A級景區2家,全縣旅遊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接待遊客600餘萬人次,創綜合效益30億元,年均增幅在15%以上。

果園變採摘園,鄉村老屋變特色“民宿”,盤活鄉村美麗資源,特色盡不同。據介紹,全縣初步培育了大石橋鄉橫溝村、毛堂鄉龍泉村等36家鄉村旅遊村,雄升生態產業園、陶岔洞藏黃酒莊園等40家鄉村旅遊產業園,馬蹬鎮丹懷莊園、漁家樂等500多戶鄉村旅遊專業戶,輻射帶動全縣1600多戶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1.1萬多戶貧困戶依靠“綠水青山”端上了“金飯碗”。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淅川縣推出了務實且有力度的多項措施,讓百姓切實受惠受益。淅川縣旅遊發展中心主任趙成介紹說,淅川縣將鄉村旅遊示範村培育放在生態產業基地發展的重點區域,每年拿出600餘萬元對現有鄉村旅遊示範園、示範村、示範戶進行獎勵,這樣,群眾發展鄉村旅遊的積極性被有力的調動了起來,百姓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起來了。

橫溝村作為淅川縣首批鄉村旅遊扶貧發展試點村,可以說是充分嚐到了鄉村旅遊的甜頭。2018年5月縣工信局為橫溝村建設高標準連翹產業加工與竹編加工的1000餘平米扶貧車間一座,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鳳凰古寨中的貧困戶開起農家樂、農家森林賓館、鄉村超市,加上寨子裡的300餘畝四季花海和採摘林果業,吸引了不少周邊省市遊客,古寨裡還辦起了自己的風車節、爆米花節,遊客們有吃有玩有住有購,村民們的脫貧致富門徑越來越寬,古寨的名氣也是越叫越響。

返鄉創業不言難 點亮脫貧致富路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許多在外地打工的淅川人紛紛響應國家號召,返鄉創業,帶領家鄉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助力淅川脫貧攻堅。

“我是淅川縣第一家種植軟籽石榴的,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一句話,道出了姚崗當年的勇氣和魄力。

今年45歲的姚崗,當時移民搬遷過程中被安置到了唐河縣,1995年畢業後留在鄭州工作。2011年底回到淅川承包了山坡荒地,2012年春天走上了種植軟籽石榴的道路。說起和軟籽石榴的緣分,姚崗回憶說,承包土地之後對於選擇種植什麼品種也是一頭霧水,也親眼看到了一些種植戶失敗的案例。

“要科學種植,讓專業人做專業事”,這是姚崗入行之初就堅持的原則。為了選對行、找對路,經時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的劉君璞所長介紹,他和研究所派來的博士一起到淅川考察定方案,最終確定了種植突尼斯軟籽石榴。

姚崗的聖丹源軟籽石榴示範基地位置在丹江水庫下游,從源頭上避免了各種汙染,優質的空氣、水源,土壤加上適宜氣候,幾大優勢保障了好品質,打造了好味道,“我們的石榴參加全國石榴博覽會,在200多個品種中脫穎而出,連續兩年都被評為金獎,”姚崗的語氣裡充滿了自信 ,“突尼斯軟籽石榴是不用吐籽的,口感好,甜度高,吃石榴可以像吃西瓜一樣直接啃!”

“精準脫貧靠產業,就要靠農業產業”,談到龍頭企業的帶貧脫貧作用,姚崗介紹道。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他的企業在果園種植過程中,和村民簽訂用工協議,參與定型、除草、拉枝、掏花絲、套袋、摘果等工作,繁忙時節用工達1000多人。他的企業為14個鎮提供了35萬株樹苗,並提供標準化技術指導,成立了專業石榴合作社,為村民產品註冊了商標。企業所在地其中有一個是淅川的深度貧困村,土地嶺村,公司對此實行了整村扶貧,和當地簽訂了5年協議,一次性為百姓免費提供五萬棵苗圃,包回收產品,解決了產品的包裝、銷售問題,百姓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姚崗介紹說,通過承包到戶,把產業和百姓形成深度融合,多勞多得,獎勤罰懶的機制極大激發了村民的幹勁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姚崗的企業目前種植有3000多畝的軟籽石榴,談到未來的發展規劃,他的想法或許不那麼宏偉,卻字字鏗鏘,腳踏實地,“立足當前,量力而行,在現有規模上把產業做實做強做好,不盲目攤大餅,踏踏實實做好主業。我就是種石榴的,把石榴研究透就行了。”

2012年,淅川縣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和鼓勵政策,吸引了曾在深圳打工的楊道峰迴到了自己的家鄉,成立了公司走上創業路。一開始他只是種植綠茶,後來慢慢摸索擴展到種植黃金梨、獼猴桃、大櫻桃、觀光核桃等多種果樹,兩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從單一種植轉型到鄉村旅遊的道路上來。

據楊道峰介紹,他和團隊在毛堂鄉的龍泉村和安溝村成立了農民種植合作社,為農民脫貧增收開闢了新路徑。目前村民們通過與合作社合作,可以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租金收取、果園務工及年底分紅等幾種模式獲得收益。2017年合作社銷售收入達到600萬元左右,120多萬的淨收入中,其中90萬元左右用來給村民發了工資,直接帶貧57戶,110人直接受益。

“我們的果園像小公園一樣,在這裡不僅能採摘品鮮果,還有山體滑道,水上樂園等設施,是和旅遊完完全全結合在一起的,”說起他的果園,楊道峰的語氣中更是自豪滿滿。

相比自豪,楊道峰的責任感與自信更讓人欽佩,“儘管一路走來也是困難重重,但是我們還是慢慢走出來了。我們和千家萬戶打交道,做好了再帶動一個鄉,一個村,既然投入了那麼多,我們不允許它失敗。”

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淅川縣的鄉村旅遊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走出一條變資源為資產的創新之路,實現了農村、農業與旅遊的融合發展,讓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奔向了富裕路。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相信逐夢奔跑的淅川人的步伐將越來越快,越來越堅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