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照顧盤根錯節的關係,也只好讓“大鵬精”為其猖狂


如來照顧盤根錯節的關係,也只好讓“大鵬精”為其猖狂

一部《西遊記》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從小視野來看,只是引得坊間哈哈一笑。從大視野來看,最能反映中國傳統的國民性。在唐僧師徒中,有三個是虛幻人物。這三個人中最討巧的是誰?當然是豬八戒,實際上唐僧最喜歡的也是豬八戒。這麼一個投機取巧的人在小說裡面的搞笑,受到讀者的喜歡,也很受他師傅的喜歡。

作者對孫悟空的描寫,是能幹、不馴服。需要唐僧念緊箍咒來管他,其故事的背後,揭示了人性中的很多東西,比如對事態的把控、對真理的堅持。《西遊記》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哈哈一笑,它說出了撕裂的世間,如何做到“笑著和解”。

如來照顧盤根錯節的關係,也只好讓“大鵬精”為其猖狂


明朝時期的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二十八年(1549)遷居南京,賣文為生。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任浙江長興縣丞,不久辭歸。由於宦途困頓,在閉門著書中,行成“笑著和解”的思想。其筆下每每禍害師徒的妖孽,都沒有出現懺悔和追責。其一次次的寬恕,成為讀者心中不只是對妖孽的抱怨,還有對師徒四人的悲憫和祈禱、痛苦和恥感。

如來照顧盤根錯節的關係,也只好讓“大鵬精”為其猖狂


正因為一次次的寬恕、反智,就有了西遊路上開篇的“三打白骨精”。從孫悟空對師徒三人劃圈設置防火牆,因唐僧任性出圈,對妖孽缺乏認知,多次被同一妖怪造成禍事,這不僅揭示了悟空對真理的追求,同時還有同溫層對不同的信息拒絕,險些被妖精吃掉,丟了性命。

由於唐師傅不願正視自己的創傷,對悟空任性真理上不満,從而採取唸咒加害,加之團隊裡的八戒好吃、貪色,沙僧的無主見,造成西征除妖路上集體的第一次撕裂,其故事的背後,呈現出了罪惡的互害局面。

為什麼一身本領的悟空得不到唐僧的喜歡?而恰恰是肥頭大耳的八戒,卻能打通師傅喜歡的通道!

其實,是因為三徒性格特質所決定。大弟子悟空,一身本領正氣、能幹,但不服管教,被唐僧討厭。沙僧正派、老實、善良,幹著挑夫的重活,時常受二師兄數落欺負,師傅也懶得搭理。八戒雖有九齒釘耙,卻不能獨當一面,整天迷戀財色、好吃懶做,自知降妖伏魔不能與大師兄在一個頻道上,畏恐師傅訓誡,一路學會阿諛奉承,搏得師傅高興,雖活得卑微,卻能受寵。這也是二師兄能夠到達西天的一門絕技。

如來照顧盤根錯節的關係,也只好讓“大鵬精”為其猖狂


縱觀西遊記裡的妖精,其實也分級別的,下等妖孽,都靠自己的妖洞,實現自我庇護。只要妖洞在,必能逢凶化吉;中等妖孽除了妖洞,必有一件拿手的寶物,藉助寶物可以在外長袖善舞,但洞穴才是保證他日常安全的終極庇護所;最厲害的妖怪可坐到竊取某個地域的掌權帥印;比如獅駝國的大鵬精,一但如此這般,如來也不能把他怎麼樣了。

其實,看《西遊記》的善惡觀,不如看其陰陽觀。從來都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從來都沒有說一善一惡之謂道。從陰陽基本常識看《西遊記》故事,各路妖魔鬼怪,在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下,一個都沒有逃掉,則行成善惡得以轉化,使得大師兄趟出一條“敢問路在何方”?這恰恰是婦孺老少皆知《西遊記》哈哈一笑的精髓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