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除美国)全球经济低迷,工业化进程遭到破坏,各国物质条件匮乏,企业经营多以工业产品的商业市场为主导。这个市场实际处于需大于供的时期——以生产为主导,正所谓供不应求。我国建国后百废待兴,在政治为纲的时期历经革命阶级的斗争、相继出现“浮夸风”大跃进、大炼钢、文革等错误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决策,致使全国走入弯路,后由于全国生产资料匮乏,实施计划经济,人民购物除了用钱之外,还需要凭票才能购买。直至邓伟人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有今天40年的成就,人民物质条件不仅得到满足,还不断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通过上述历史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啥各行各业在市场上都以销售额来判断企业经营绩效了。在需大于供的市场中,企业只要投入生产就一定有利润,只是利润大小和成本高低的经管问题,只要是合格的产品,完全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销售问题。后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入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通过大大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对第一代企业开始产生竞争,后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逐渐形成至今。
最早在2015年,有些睿智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就认为我国已进入供大于需的存量市场,以销售额论英雄的时代已不适用于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但由于中国根据WTO规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逐步开放国内相关行业的外资业务,而中国唯一可对外宣扬和吸引外商的经济优势就是14亿人庞大的消费体量,因此,“销售额”的表象增长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指数统计、对外招商宣传等经济外交政策实施。
企业在当前“去库存”、“去产能”的供给侧改革时期,单一降低利润率而强调销售额的经管绩效衡量方式,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经营陷阱”。比如纺织服装业的美特斯邦威,其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销售额约为26亿元,亏损同期却为360%,这是非常明显的“赔钱赚吆喝”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完全不适用当前高成本、高库存、同质化竞争以及低利润等市场环境。当市场发生变化,哪个企业不能迅速做出新的应对,就一定会被市场淘汰。
这种追求单一销售额而降低利润的经营规则已不再符合中国以及全球其他存量国家的市场环境,这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并未敏感到的。庆幸的是,也有企业家已经做出改变,如山东的ITM模式创始人陈龙剑,其在谈到当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实体店经营中,曾谈到ITM模式不以销售额为店铺考核指标,而是以服务客户的满意度和服务签约利润率为双指标考核营收。另外,其他如资源或社会垄断性企业,如中石化,基础电信通讯业铁路运输等部分行业或业务也不再以销售额为主要赢收指标。
为改变企业以市场销售为主导,忽略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激素经营”,在上交所发行的注册制科创板就并未将企业销售额作为对创新型企业的IPO要求。此举充分体现资本市场开始由以往的流量数据化、规模化转向企业实际利润率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