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屠戮功臣, 僅僅是怕功臣造反? 真實原因其實有三個

引言

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短短十四年的時間裡,朱元璋以“胡藍黨案”為契由,羅織各種罪名對開國功臣集團進行了血腥的清理,包括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傅友德、馮勝等一大批文武在內的朝臣被屠戮,超過三萬多人受到牽連,可謂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黑點。

為什麼在康熙口中“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明太祖朱元璋要對跟隨他鞍前馬後、流血流汗的功臣集團進行持久血腥的屠殺呢?

難道真的是封建王朝“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的魔咒在作祟嗎?朱元璋雄才偉略的身影下藏著怎樣一個不自信卻又多疑善變的靈魂呢?

朱元璋屠戮功臣, 僅僅是怕功臣造反? 真實原因其實有三個

朱元璋影視形象。以其屠戮功臣的手段來看,說他相由心生也並無不妥。

初見端倪——不可保留的丞相相位

起先朱元璋並未完全下定決心廢除丞相職位。之所以對相位反感,主要是因為坐在相位上的人——李善長太過能幹了。李善長是從滁州開始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從伊始就是他的左膀右臂。

此人能力極強,無論是元末亂世還是大明帝國建立後,李善長在指揮作戰、組織後勤、管理朝堂各方面都應對得井井有條,並逐漸成為文臣之首。

然而李善長的能力和在開國功臣中的威望卻讓朱元璋如坐針氈,終於在洪武四年,李善長以年老原因申請致仕,朱元璋順水推舟准許了他,但同時要求他推薦合適的繼任人員,於是李善長推薦了胡惟庸。

朱元璋屠戮功臣, 僅僅是怕功臣造反? 真實原因其實有三個

李善長像。大明唯四的丞相之一

對於這個推薦,朱元璋基本上是滿意的。他看中的是胡惟庸背景相對簡單,根基淺,威望和能力遠不如李善長,這樣的人,對朱元璋來說更容易控制。

說白了朱元璋希望找到一個能夠應付日益繁重的政務,同時又是個乖巧、懂事的人。以胡惟庸的能力,前一點還是能夠滿足的,可是後一點,他顯然沒有領會朱元璋的意圖。

上位後的胡惟庸沒過多久就開始結交朝臣,甚至將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成的侄子,以為靠上元老重臣就可高枕無憂了,只是他沒有發覺朱元璋盯著他遠去時那陰沉的眼神。

朱元璋屠戮功臣, 僅僅是怕功臣造反? 真實原因其實有三個

胡惟庸影視形象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終於找到了一個藉口嚴懲了胡惟庸,而此時的他並沒有察覺到更大的危險即將到來,仍然我行我素,沉浸在大明丞相“萬人之上”的得意和快感之中。

歷史曾無數次告訴我們,得意洋洋的結果通常比較慘,在胡惟庸的兒子因在鬧市騎馬奔馳墜於馬下而死,他動用私刑處死了挽車人而被朱元璋知曉後,殺機已經近在身前。

得知此事的朱元璋又喜又怒,喜的是胡惟庸真是個瞌睡給枕頭的妙人,怒的是他最恨徇私枉法的貪官汙吏,所以,毫不意外的,經過善於察言觀色的御史們彈劾胡惟庸不法、謀反等一系列操作,致命的屠刀已經從高處緩緩落下了。

局勢失控——太子朱標的早薨

然而直到此時,對功臣的清洗也維持在一個有限的範圍之內,受胡黨案牽連的大臣只有韓國公李善長、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臨川侯胡美、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等人。

真正令朱元璋走向屠戮功臣不歸路的,是洪武二十五年的一件大事:一

直被作為繼承人悉心培養的太子朱標在這年病逝。這件事對他的打擊極大,朱元璋在沉浸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的同時,悲傷痛苦的表情已經逐漸開始變得陰冷而猙獰。

朱元璋屠戮功臣, 僅僅是怕功臣造反? 真實原因其實有三個

朱標影視形象。朱標宅心仁厚,數次勸諫朱元璋少造殺戮,威望和資歷足以震懾大臣。

彼此的朱元璋已經六十四歲了,他深感力不從心,而皇太孫朱允炆年僅十五歲,朱元璋真不敢想像自己一旦駕崩後,這個毫無朝堂鬥爭經驗,能力和威望也遠遠不足的年輕人,如何去震懾那幫和朱元璋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驕臣悍將。為了朱家江山的萬年永固,他只能採取更為極端的手段了。

事實上,本來朱元璋並不如此焦慮。太子朱標敦厚仁義,有足夠的資歷和威望,同時他為後代設置了一道保險,那就是大將軍藍玉一系勢力。

朱元璋起先對藍玉是寄以厚望的,他希望這個戰功彪炳、能力出眾的人能夠在他百年之後盡心輔佐太子朱標,然而朱標的死打亂了他一切的部署。

這一事件帶來極大的政治失衡和隱患,原本可以成為保衛江山的措置和安排,如今卻成為皇孫朱允炆的巨大威脅,鑑於藍玉一系與朱允炆並無親人關係(朱允炆不是太子妃所出),已經風燭殘年的朱元璋必須做出決斷,而大開殺戒似乎成了他唯一的選擇。

朱元璋屠戮功臣, 僅僅是怕功臣造反? 真實原因其實有三個

朱允炆的影視形象

殺心四起——重蹈覆轍的藍玉

平心而論,如果太子朱標不是早薨,躲過了胡惟庸案的文武大臣們大概率可以就此安享晚年了,太子的仁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弭朱元璋身上的滾滾殺氣,君臣相得益彰善始善終並不是一件多麼遙不可及的事,再加上藍玉一系的力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鞏固新皇帝的權威和基礎,讓年邁而憂慮的朱元璋就此放下懸心,一切似乎都是完美的。

不幸的是,被他視為肱股之臣的藍玉和胡惟庸一樣,是個極度缺乏政治嗅覺的人,他脾氣暴躁卻又任性而為,這些缺點在此時的朱元璋看來是極其令人失望、不能容忍的。

比如恃功而驕的藍玉縱容家奴侵佔民田,並驅逐前來指責他的御史;強行攻打因遵守制度不給他開門放行的喜峰口關隘;無視軍中制度,擅自升降將校軍職;自認為功勞高過馮勝、傅友德卻屈居餘下的滿腹牢騷。

洪武二十六年,在耗盡耐心和對未來深感憂慮和恐懼的多重情緒作用下,朱元璋指使錦衣衛指揮使蔣瓛(húan)舉報藍玉謀反,於是比胡黨案更為血腥的藍玉案拉開了帷幕。

在先後四年的時間裡,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穎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的一票朝臣武將被牽涉到藍玉案而誅殺,至此,開國功臣集團幾乎被屠戮一空。

朱元璋屠戮功臣, 僅僅是怕功臣造反? 真實原因其實有三個

朱允炆畫像

風聲鶴唳——帝國的痛苦呻吟

於是那些年裡,痛苦的嚎叫聲和喊冤聲響徹了大明帝國都城的夜空,新朝的臣民百姓們還未來得及享受多久的平安祥和,濃厚的血腥氣已經透出了錦衣衛詔獄那陰暗潮溼的刑房,籠罩在了他們的心頭,久久無法散去。

這裡面究竟有多少屈打成招、渴望迅速解除痛苦一了百了的心情,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經此一番折騰,曾經強大而榮耀的淮西功臣集團被一掃而空,帝國最後的武力和陽剛已經奄奄一息,眼見命不久遠了。

在經過與元軍、陳友諒、張士誠等人艱苦卓絕的戰爭後,朱元璋自以為看透了人的本性,那就是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那些掛在嘴邊的“萬死不辭”其實並不可靠。

這個從最底層崛起的梟雄在自信睿智的外表下其實藏著的仍然深入骨髓的自卑和疑懼,他看著朝堂那些戰戰兢兢的武文大臣在表面上恭敬臣服,但隱藏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的極有可能是“吾可取而代之”的野心慾望!一定是!

他認為他看透了人心。事實上,並沒有。

朱元璋屠戮功臣, 僅僅是怕功臣造反? 真實原因其實有三個

朱元璋畫像。我放一張正常點的明太祖畫像,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悲劇尾聲——屠戮功臣的結果

朱元璋的憂心忡忡和神經過敏深深地影響了朱允炆本人。連偉大如祖父的人都對功臣集團如此忌憚而不得不採取那些極端的手段,那他這個毫無經驗和威嚴威望的人更得多些心思和手腕去應對了。

只不過他不僅沒從朱元璋的身上學到精髓,甚至連皮毛都未學得通透,於是在一頓匪夷所思的操作之後,扛著燕字大旗的北軍攻入了南京,一瞬間天下易主。

能征善戰的功臣被屠戮殆盡,寄予厚望的藩王起到相反的作用,親人鬩牆的人倫和政權悲劇在他死後不久便上演,這大概是“深謀遠慮”的朱元璋做夢都沒想到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