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每次上班之前,我都會幻想自己將拯救世界

口述:思雨(醫院工作人員)

座標:武漢市礄口區

我是95後,父親是醫生,當初我也想要學醫,被父親否定。他覺得當醫生太辛苦了,不適合女生。但我最終還是在2019年7月,成為了武漢一家醫院的會計。疫情爆發以來,我一直負責醫院的後勤保障工作。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食堂師傅從郊區運回一車食材

1月24日開始,醫院的患者突然增多,醫護人員也隨之增加。我的首要工作是保障醫生、患者的飲食。春節前三天,物資特別緊缺,周邊批發市場已全部關閉,而超市的零售渠道,根本無法滿足醫院2000餘人(包括醫生和患者)的日常需求。我們只能依靠食堂庫存來解決吃飯問題,醫生每頓只能吃簡餐,或者泡麵。

1月28日,食堂師傅們跑到郊區,運回一卡車的食材,這才解決了吃飯問題。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我們醫院的隔離區有三重隔離措施:電梯口的玻璃門,病房的玻璃牆,以及房間內的隔離措施。到了飯點,我就負責去給醫生和患者送飯,為了節省防護服,我會將飯盒放在第一道隔離點:電梯口的玻璃門外,等待醫護人員自行前來取餐。

有一次,一位呼吸二科的醫生特別叮囑我,患者因為吸氧喉嚨特別幹,希望準備一些流食,否則患者飯後特別容易嘔吐。我覺得那位醫生很細心。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從大年初一開始,我和銀行的工作人員一起處理捐款捐物的相關事項。起初的物資確實短缺,口罩、防護服我們是“能不用就不用”,留給一線的醫護人員。

網絡上求助之後,每天都有運送物資的車輛來到醫院。這以後,醫院的伙食反而比平常更好了,雞翅、豬肉等肉食供應充足。

我的另外一項工作是給一線醫護人員計算津貼,工資是分批到賬的,有的醫生沒有領到錢,雖然他們沒有抱怨,但我心裡著急!最近一直在加班,希望他們能夠早日領到津貼。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我的父親和小姨也在醫院工作,舅舅是警察,外婆在社區工作,隨著疫情的爆發,他們都在一線繼續工作。父親是醫生,也是我心中的英雄,以前有一次他做了一臺9個小時的手術,術後暈倒在電梯……患者們對父親所表現出的信任感,對我的觸動很大,也讓我感受到作為醫生的使命。

疫情以來,休息日回家的時候,父親就在家自我隔離,我則住在親戚家,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我每天工作8小時,其餘時間隨時待命。每天下班,已是晚上9點,望著空無一人的街道,緊張感便湧上心頭。

我在醫院也會感到害怕,最開始看到“白肺”的CT照片時,心裡掠過一絲噁心還是恐懼,我也分不清。獨自在家時,那種無力感便更深了,每每看到有人因病毒肺炎去世的消息,總會慶幸自己“逃過一劫”。

好在平時我喜歡看小說,自認為是“中二”女青年。每次上班之前,我都會幻想自己是小說裡的主人公,將前往戰場拯救世界!

這樣想,心裡的恐懼感便減輕許多。

2月14日,我們醫院60名醫護人員前往雷神山醫院支援,其餘醫生除了極少數留下照顧其他重症患者,大都集中在新冠病區,包括我在內的行政人員則負責清點物資等後勤工作。我們醫院被整體徵用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後,整個醫院除新冠病區,僅剩發熱門診(負責開藥)這一科室仍在正常工作。

新冠肺炎患者還在不斷增多,同時,各醫院能夠投入到非新冠肺炎的人手極其有限,我為後者感到擔心。

我到了社區現場,工作人員負擔很重

口述:陸愈(公職人員)

座標:武漢市江岸區

我在武漢國有企業工作,在技術類崗位任職。今年是我工作的第5個年頭。

2月9日晚上11點,正準備睡覺,我接到了單位電話,通知明天到社區統計患者情況。第二天,單位的一位主任開車(需辦理通行證)將我接到江岸區的一個社區居委會門前。當天,本單位原本分配的12人,有一半沒有到來,大都是因為“住得太遠、交通不便”。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沒有防護服、沒有口罩,耗材自理。”當被通知沒有防護耗材時,我自己戴了一個非醫用口罩。我家附近早已買不到醫用口罩,藥店、便利店缺貨,網上的訂單至今沒有發貨。

我們5個單位、近30名職工被分配到這個社區,其中有政協的,也有國企的。社區的工作人員把我們這些戴紅袖章的人當成領導,畢恭畢敬。社區原本只有10來位工作人員,一下子“接待”30個“領導”,負責這麼多人吃飯、出行等等問題,對他們來說顯然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按照要求,來社區工作,應當挨家挨戶檢查。有防護服的單位職工,會上門給居民測體溫、送菜。我們這些沒有拿到防護服的人,誰也不願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我下社區的第3天,領導來視察,給我們每人發了50個醫用口罩。

我們在社區的工作主要是打電話,詢問每戶居民的狀況。社區只有2個固定電話,只能一部分人留在居委會,一部分人上街巡查。我們單位實行輪班制,每天上午2人、下午2人,一人在社區辦公室打電話,另一人就在街道上巡視。

2月14日下午,我打了100多通電話,記錄居民身體狀態、居住情況,並叮囑各類注意事項。半天下來,整個人十分疲憊。整個社區至少有20000位居民,由於平日裡沒有做統計工作,社區工作人員也不瞭解具體人數。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不在辦公室時,我會戴著紅袖章在馬路上巡視,在附近幾個小區之間來回走動,大多數居民都閉門在家,出門的人多是買菜的。我曾遇到一位沒有佩戴口罩的中年男性在街頭抽菸,我上前勸告,隔著幾米的距離,但他並沒有理會。我也無可奈何,因為我沒有執法權。

有的小區門口停著幾輛出租車,在1月23日公共交通停運、1月26日私家車禁行後,這些出租車被政府安排用來接送重症病人——實際情況是,大多出租司機不願意冒風險出車,只有為數不多的出租車繼續運營。

按照規定,當小區有人發熱,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社區只能按時上報,等待救護車前來接送。但有時也很難確定是否是新冠肺炎患者。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2月10日,網絡上質疑各社區沒有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排查。對此,我所在社區的一位工作人員很委屈,他說從1月20日至今,他連續工作,沒有放過1天假。只是平時對於社區的排查太少,對每一戶的情況根本不瞭解,再加上人手不足,才導致排查困難。直到10日當天,我們這些支援人員來到各個社區,情況才有所緩解。

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我沒有執法權,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社區工作人員需要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又多少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2月11日,武漢“封小區”之後,我們與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們一同用木板、鐵質柵欄等物品將各小區大門封鎖,每個小區只留下一個出口,供居民領取糧油等生活物資。遇到生活不便的老人,我和同事會將物資送到其家門口。

自2月中旬以來,社區的各項工作一直在平穩進行。我除了在街頭來回巡查,幾乎無事可做。這半個月以來,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初社區工作的缺失,不是因為缺少人手,而是沒有合理的分工。對於社區一線的工作人員來說,這次疫情來得太突然,由於缺乏經驗,造成了剛開始的慌亂,但一切都在逐步迴歸正軌。

我在封城後堅持送貨,到現在店鋪已賣空

口述:延林(便利店老闆)

攝影:李累

座標:武漢市武昌區

“7號!”

“這裡!”

在封城後不久,送貨上小區門口,成為了我的工作常態。我一般都站在小區門口,和線上訂貨的顧客對上號,並遞上貨物。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在 “封城”後頭兩天,我店裡的生意明顯更好,到店裡買東西的人比往日只多不少。

但從1月26日開始,我就不敢再開門營業了,看著病毒來勢洶洶,來往店裡的顧客各式各樣,我也感到害怕。

大概是2月初,有人在一個小區群裡提議,希望能夠線上點單,將錢款付給我之後,再由我送到小區門口。我的便利店就開啟了“網上下單、集體送貨”的工作模式。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每次接到訂單和付款後,我都會等一等,等到那個小區的訂單達到一定數量,再一起送過去。2月7日那一天,我送了整整一車的貨物。店裡的訂單上主要是副食和日用品,大米、調味品和菸酒居多。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現在,各小區大門已經封閉,只能隔著門口的欄杆,將貨物一箱箱地送進去。20多位居民在欄杆那一頭,自覺相隔兩、三米站立,他們全是我的顧客。有的居民很謹慎,身穿防護服、手戴塑料手套、腳踩鞋套,有的戴著頭盔前來取貨。

我戴了口罩,對於我自己來說,除了1月底那幾天比較緊張,現在心情越來越平和,因為周邊小區感染病例不多。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我和妻子2016年從老家孝感來到武漢開便利店,也在武漢買了房,兒子畢業後在深圳發展,我們平日就住在便利店的閣樓上。店裡僱了一位年輕人,但是2月後他就不來上班了,說是害怕被感染,這個我也能夠理解。疫情當下,如果要再僱一個人,工資低了沒人願意來,工資高了自己也捨不得,所以只好自己去送貨。

從23號封城開始,過江隧道被封鎖,往日的進貨渠道被中斷,店裡也就沒有再進貨。不到半個月,店裡的大米、方便麵、糧油等副食商品,基本上都見底了,貨架也空了大半。而水果則無人問津,遲早會爛掉,還是挺心疼的。

“拯救世界”的武漢普通人


■ 面對前來的顧客,延林表示不營業。

2月11日開始,武漢的所有小區都封鎖了,每戶每3天允許1人出門購買生活物資。這個時候居民更加需要我,但店裡已經沒貨了,只好關門休息。附近有的連鎖便利店貨源充足,不僅沒有歇業,還延長了工作時間,每天都會送貨到晚上8、9點。

我的便利店位於武漢較為繁華的地段,這一關門,高昂的房租就成了我和妻子的負擔,我的同行朋友們都在擔心,疫情再這樣繼續下去,我們該怎麼辦?

往日的春節,會與兒子一同回到老家,今年被困在了武漢……還是希望疫情早些過去吧,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