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開學在即,一個熟識的家長深夜打電話給我,她在給孩子刷書包時,發現兩本不屬於孩子的字典。這樣的事情半年前她也發現過一次,平時孩子的書包都是自己整理,那天她突發奇想檢查孩子書包時發現了一本從未見過的筆記本,意識到不對,她對孩子“嚴加審問”,孩子坦白是拿了同桌的。她大發雷霆,當時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頓,再後來,她就經常檢查孩子書包,一直到暑假來臨,類似的事件再未出現過。她稍稍放鬆了緊繃的弦,這又發現了那兩本不屬於孩子的字典。
這一次,她慌亂極了,深夜打電話給我:“妞,你說這怎麼辦?以後長大了可怎麼辦?我平時對他管教可嚴了,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說到最後,她都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其實,剛見到這名家長和孩子時,我就覺得媽媽過於強勢,而且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很可能是適得其反。
01
“偷東西”的孩子就一定是壞孩子?你可能搞錯了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偷東西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就像《追風箏的人》中說的那樣:
這個世界上的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
那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教育培訓機構工作了三年多,早已練就了火眼金睛的本事,孩子一進門,家長一開口,基本上,這個孩子的情況就能瞭解個七七八八。
當初上文這個家長帶孩子來我們機構報名時,我就覺得她在孩子教育上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雖然她學歷很高,打扮精緻,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分寸拿捏恰當,但是,她過於強勢,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在他媽媽面前就像“老鼠見貓”,甚至連說話聲音都帶著一絲緊張。
這個孩子其實也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平時成績優異,性格也很好,乖巧聽話。開學後,我專門跟他談過話,孩子告訴我:他只是很喜歡那兩本字典,之前也是因為喜歡同學的筆記本,但是不敢跟媽媽要求,就把同桌的拿回了家。
同時,孩子還講到,他不喜歡媽媽給他買的字典,可是因為自己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就沒有得到自己心儀的字典。
02
孩子“偷東西”背後隱藏的秘密,你真的知道嗎?
其實,對於低齡兒童而言,“偷東西”並非道德問題,那這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秘密呢?
第一,“自我中心”的思維特點導致孩子物權意識模糊
《幼兒行為問題應對》一書中在分析孩子“偷東西”的原因是這樣講的:
他們主要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喜歡的、想要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拿在手上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他們對於“別人的”和“自己的”沒有明確區分。
就如上文中孩子解釋“偷東西”的原因講到的那樣,他只是因為喜歡,想得到就裝進了自己的書包裡,並未明確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就是“偷”,在他看來,那是書架上沒有人要的字典,他喜歡就帶回來了,好像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第二,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好孩子是“慣”出來的》一書中在講到家長在孩子行為養成中的重要作用時是這樣說的:
未成年孩子的行為更多來自於模仿,所以,家長的行為很重要,家庭環境也很重要。
中國有句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道德意識和行為還處在逐漸發展和形成的階段,他對是非對錯的判斷力還處在學習階段。當他的身邊,有人撿拾他人玩具帶回家或者看到班上其他同學把學校的東西帶回家而未被老師發現時,他們可能就會逐漸去模仿這種行為。
第三,父母管太嚴,想要的得不到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
幾乎無一例外,這些有偷盜癖的孩子,都有一個超高道德、超高自律的父母。
超高自律的父母通常對孩子的要求也格外嚴格,甚至可以說是嚴苛,他們是不容侵犯的權威,孩子在這樣的父母面前也怯於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孩子們在這樣的嚴苛教育下甚至可能會故意站到父母的對立面,用偷竊來展現過度的本我。
第四,通過“偷竊”向父母無聲抗議
《幼兒行為問題應對》一書中是這樣說的:
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所以會做一些拿別人東西等容易激發別人注意的行為。
孩子行為出現偏頗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希望得到更多的愛和關注。有些孩子可能就會採用這種極端行為來向父母做出無聲抗議,以圖得到足夠的安全感。
03
孩子“偷東西”只能打罵?用對這4招才能徹底“根治”!
第一,實用3妙招,引導孩子從認知上建立“物權意識”
所謂“物權意識”就是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
1.幫孩子明確“偷”與“借”的區別
父母一定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偷”與“借”的差異,以及這兩種不同行為的後果。“借”是在他人允許的條件使用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姐姐在看書,你也想看,這個時候跟姐姐商量,得到允許後是可以進行的”而“偷”則是在“未經他人允許的情況下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是不被允許的,是要承擔後果的。
2.給孩子立規矩,灌輸“輪流”、“等待”意識
父母在帶孩子到公眾場所時,一定要跟孩子明確:想要什麼東西要跟大人說,經過允許後才可以拿。當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滑梯時,要向孩子灌輸“輪流”、“等待”的意識,要等小朋友滑下去以後再上去。
3.父母以身作則,訓練孩子“言出必行”
當孩子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千萬不要採用哄騙的方式“你先把玩具還給小朋友,媽媽給你買”,說完就忘了,孩子一旦有了被欺騙的想法,以後就很難再信任父母。
第二,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從思想上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面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汙水一樣,慢慢地汙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尹建莉
可見,成長環境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動畫片《偷東西的小孩和他的母親》,動畫片裡小豬第一次從學校裡偷一塊石板,母親非但沒有批評他,反而稱讚他能幹。後來,孩子成年後因為偷東西被判處死刑,判決時,孩子悔恨不已,責怪母親道:
要是當初我偷石板時,你能告訴告訴我這是錯的,我又怎麼會成為小偷,最後還被押去處死呢!
如果當初母親能在孩子童年教給孩子正確的“是非觀”,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相信孩子肯定不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因此,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提前淨化孩子周圍的成長環境,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要第一時間與孩子溝通,瞭解事情原委,陪孩子一起去承擔和麵對後果,以防“小錯不該,釀成大禍”。
第三,“蹲下來”傾聽孩子的真實訴求,從行動上合理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的問題行為,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當父母看到後,不僅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改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也會加深。
當孩子出現行為偏差時,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第一時間自省, 孩子的偏差行為很可能是因為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孩子很容易出現行為偏頗,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在媽媽宋倩的高壓管教下患上抑鬱症,差點因此喪命。
因此,我們應該適時地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訴求,在能力範圍內,儘可能滿足孩子物質上的正當需求。在精神上,亦是如此,不能因為工作或者二胎而忽略孩子,讓孩子經常感受到父母的寬容和愛,而不是控制。
第四,用“愛的教育”,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情感暴力》一書中這樣說:
孩子在偷東西的時候其實是在索求愛。
孩子去偷別人家的東西時,很多時候可能只是為了通過這樣的極端行為來博得關注。多年前熱播的電視劇《天若有情》中董潔飾演的展顏為了得到男主季東陽的關注就經常到商場裡偷東西。前文中提到的孩子也是因為媽媽有了二胎,對他除了要求,關心和照顧的極少,孩子渴望得到媽媽更多的愛,想用這樣的方法引起媽媽的關注。
這個時候,作為父母應該認真跟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打罵,那樣只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愛自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惡性循環。
04
總結
孩子偷東西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很多被我們忽略的問題,作為父母,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首先應該自省,瞭解事情原委,然後是傾聽孩子的訴求,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當孩子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得到了滿足,自然不會去“偷”別人的東西。
我是一隻優雅的貓,從事教育培訓3年多,針對幼兒識字和閱讀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大家有問題可以關注留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更多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