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读后感

毛选第四卷,主要就是日本投降后到1949年解放,也就是官修历史的解放战争时期。

其实,第三卷中,毛泽东同志已经指出,到了抗日战争末期,解放区从内蒙古到海南岛,大大小小已经有19个,正规军队90多万,民兵200多万。

这是打出来的,从刚到陕北时的几万人的队伍经过8年抗战打出来的。

很快的,到了1947年,国共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转变。无需多言。

战略的正确性,政策的合理性,策略的准确性,行动的坚决性,队伍的团结性,等等,都是制胜的法宝。

当你有了实力的时候,就是你之前培育的规则力或者框架力开始发挥摧枯拉朽之力的时候了。

也就是孙子兵法里强调的,暗中积蓄自身的力量,做到自己之不可胜,然后如山洪爆发、一击制胜。

其实,从第四卷里的“集中优势兵力”此篇来看,毛泽东是吃透了孙子兵法的。

先不论长春围城的疯狂、残忍,或说哪有不残忍的战争。但集中优势兵力,确实是林彪深刻感悟到的兵法策略,也是其贯彻毛泽东此篇文章的一大表现。

孙子兵法里强调,对敌人要分而围之,逐个歼灭。也就是说要聚集几倍敌人的兵力把敌人围起来痛打,如果敌人兵数多于自己,那就想办法将其分开,集中自己的兵力攻打其一个最弱的,然后逐渐歼灭。

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就是孙子兵法上述思想的精辟注解。

虽然说以弱胜强的战争也有,但拿如以绝对多数攻击敌人少数而胜的快、爽?

已经获取了领袖地位,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已经建立了空前团结的队伍,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保全体人员都能贯彻其指示、方针,一切都势如破竹。

顺势而为,易经之道。

亚马逊的贝佐斯20年不忘初心,也暗含此种套路。

马云学习毛泽东的三件事: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干部、延安整风、南泥湾开荒。

这三件事情,都是毛选第三卷里的。但我们不妨反思:

建学校培养干部,培养谁的干部?这些干部要听谁的?

整风,名义上是整三风,那么:整谁?谁整?整成什么样?

南泥湾开荒,其实就是抓革命、促生产,建立根据地自己养活自己,谁闯出来,谁就是明星,不生存、发展、扩大怎么可能建立、培养自己之不可胜?

所以,第四卷是前面三卷的必然结果。

就像毛主席说的,要摘桃子了,到底是蒋介石摘还是……

世界结果就是:谁的力量大,谁摘!

第四卷,有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役的相关内容,可看出毛主席对形势判断的前瞻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细致性。

此卷中还有一篇所谓的《别了,司徒雷登》。

去年曾经看过司徒雷登先生的关于在中国的回忆录,毕竟他在中国呆了50年,他对这片土地还是有着感情的,或许这感情有些复杂,但我们暂且抛开意识形态的问题,从具体私人的角度看看他这个人。

当年看完司徒雷登先生的回忆录后,记录了他以及据说和他熟识的人对他的评价。中国曾经有一所大学,被当时去参观的很多人——包括外国人——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学,就连哈佛大学都支援它。

这所大学,仅仅存世30年,招录了1万个学生,却为中国培养出100位科学家,其中很多都成为后来的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所大学就是传说中的燕京大学,其首任校长叫:司徒雷登。

就是毛泽东同志写过的《别了,司徒雷登》里面的那个司徒雷登。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指出,司徒雷登从中国离开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美国之所以要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是由它的侵略政策决定的,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它的了,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又不敢直接大规模的出兵干涉中国,只好选择国民党作它的打手,可惜这个打手不争气,被中国人民打败了。

记得以前的课本里还有一篇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演讲》,里面痛陈了国民党反对派搞暗杀之类的罪恶,但在收录课本里时却删掉了下面这段: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没办法,也没有解释,就相当于闻一多先生没讲过这段话。这就像司徒雷登先生在其回忆录《Fifty years in China》里讲过的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对立一样,所以,闻一多先生也就没讲过这段话了。

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小时候也在杭州长大。11岁时回美国,后来大学毕业后又以传教士身份回到中国。先在杭州、南京等地传教、教书,后来受命北上北平组建一所大学。其实是合并两所在义和团被镇压后成立的两所极小规模的教会学校。司徒雷登竟然把她建成了燕京大学,1951年被政府解散并入北京大学等学校。而司徒雷登先生的妻子当年死后就葬在了燕京大学的那个湖边上,现在这个湖也是北京大学的。

司徒雷登先生死后的2个遗愿,其一是归还周恩来送给他的明代花瓶,其二就是把骨灰葬在中国与其妻子合葬。但第二个心愿完成了一半,他的骨灰后来回归中国但却被安葬在了杭州。

他亲手建的那个学校的后来的继承者们似乎不怎么欢迎他回去。

那个对林徽因羡慕嫉妒恨的冰心曾这样评价司徒雷登:“这几十年中,曾有过几次小小的事情,同他有过几次短短的谈话,每次的谈话里,都使我觉得他是兼有严父的沉静和慈母的温存。他款款地笑在你的对面或身边,两手叉握着放在膝上,用温和恳挚的目光看着你。你不先开口,他是不多说话的。他总是尽量地给你机会,让你倾吐你的来意,然后他用低柔的声音、诚挚的话语,来给你指导与慰安……”

《Fifty years in China》,在国内出个几个版本,我看的是《原来他乡是故乡》,这个书名的改的不错,应该是受到了司徒雷登先生的一些话的启发。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司徒雷登曾在重庆见到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两人非常高兴地庆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顾维钧说:“我在美国生活了20年,美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司徒雷登笑了笑说:“我出生在中国的天堂杭州,在中国生活了45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回忆录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对中国、中国人都充满感情的美国人,只是不幸被马歇尔拉去做了几年大使。看他建设、管理燕京大学的那段日子,甚至都觉得他根本就是一个中国人。为了大学不断筹款,辗转于各路军阀、民国政府的达官贵人甚至包括蒋先生和蒋夫人周围,他甚至走在向国民政府抗议的学生的最前面,美日开战后还被日本人囚禁了3年多。

后来看的过程中,我想到了《血战钢锯岭》,信仰的力量其实强大,毕竟司徒雷登是一个传教士,他的父母也是传教士。但信仰只是基础,而他坚持不懈的这种精神却也让人敬佩。即便燕京大学本来只是一个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求同存异、尊重中国人的习惯、风俗、文化,把它建成了最美的大学。

除了这些外,回忆录里也介绍了一些轶闻趣事,主要集中在司徒雷登跟民国那些军阀头目的交往中。例如说冯玉祥买了共产党的期货,后来神秘的死亡之类的。八卦一下,也算一种幽默、放松吧。

总之,不要谈政治。从信仰、坚持、做事的方式和方法上看,司徒雷登够聪明、够坚定,也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变通的手段,而且还为我国做了那么多事情,的确值得称赞。

只能感叹一句,信仰的力量很强大,无论是司徒雷登还是……

我们内心一直坚守的是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