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鄰府前街
北接通湖路的人民公園是我市一座圍牆內的城市公園
也是我市最早建立、規模較大的城市生態公園
今年“五一”小長假
記者前往探營
遊覽一番
從公園保安處獲知,由於受疫情影響,節日期間鮮有旅遊團隊前來觀光旅遊,三三兩兩結伴遊園的倒是不少。記者注意到,進入公園遊覽雖然是免費的,但是入門登記、掃碼、測溫,少一樣保安都不讓進園。按規定完成所有防疫程序,記者得以從北門進入公園。
從公園北大門一進來便是一條中心大道,同時也是一條健身步道。道路兩旁排布著高大的喬木,枝繁葉茂,綠色蔥蘢,構築了一條意境深邃的“綠色通道”。
沿著中心大道徜徉前行,看到兩旁的休閒廣場上,各種灌木、花叢、園藝、造景、浮雕牆,都以綠色樹叢為背景,偶有幾株紅色楓樹點綴其間,恰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充滿生趣。左右兩邊的休閒廣場上,各塑造有一爿以高郵歷史、文化、古建等標誌性主題浮雕牆,清灰色的浮雕牆在大片綠色襯托下,顯得厚重。
當日,記者饒有興致地從北門到南門、從大路到小徑、從岸上到水邊、從廣場到園中園,一路徜徉,一路瀏覽,一路拍照,滿眼看到的無非是綠色、綠意、綠景,大有“滿園春色關不住”之蓬勃,“綠樹陰濃夏日長”之美妙。
“家住公園旁,看著公園長;歷經幾時代,公園大變樣;處處是風景,心情很舒暢;鍛鍊最佳處,生活高質量......”在園中晨練、家住梁逸灣的朱老先生用詼諧風趣的“順口溜”,向記者講述人民公園的變遷與自己的親身感受。
據史料記載,人民公園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原名“眾樂園”,1933年更名為中山公園,1949年2月改名為烈士公園,如今又更名為抗戰最後一役文化園。儘管幾易其名,但是“人民公園”作為俗稱一直相伴沿用至今。
朱老先生告訴記者,他小時候的人民公園像集市,各種雜貨攤雲集擁堵,讓人透不過氣來;他兒子小時候的人民公園就是個遊樂場,溜旱冰的、開碰碰車的,人聲嘈雜,環境較差;“如今我、兒子、孫子都趕上了好時代,人民公園經過多次整治,環境煥然一新,變成了生態園、園博園、新家園。”朱老先生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據瞭解,人民公園作為對外“窗口”之一,多年來實施了多輪環境改造提升,特別是近年來,圍繞全域旅遊發展之需,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大力打造“窗口”高顏值,譜寫公園生態文明新篇章。在公園生態規劃建設上,堅持以人為本,為市民交流、活動、休閒打造公共休閒空間;在景觀綠化建設方面,對原有公園綠化及綠地,結合中央水塘為主要形態,保留大量原生樹木為基礎,增加廣場、草坪、兒童娛樂場地等人工設施,構成完整的綠化系統,既增強了公園環境的參與率,又提升了整體公園的品質。
如今呈現在市民面前的人民公園,猶如一位散發著青春朝氣的美少女,片片綠色是她的“霓裳”,處處花叢是她的“顏值”,個個景點是她的“笑容”,微微頷首,顧盼生姿,令人迷戀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