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體系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但很多企業職位說明書都不全?

做管理諮詢,項目組進場前,都會向客戶要相關資料。職位說明書一般是必要項目。不過,很多企業都說,職位說明書雖然有,但是不全面,或者已經過時了,僅供你們參考。中小型企業很大比例是沒有職位說明書。

職位體系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很多中小型企業在這方面偏偏是基礎薄弱。公司空有總監、經理的職稱體系,但無法確定什麼樣的職位或者人匹配到總監或經理。更不用說通過職位體系確定晉升規則,指引員工職業發展了。

從實踐經驗看,不算非一線工人的員工數達到300人,如果企業的職位體系仍然沒有建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會遇到人力資源瓶頸。因為此時的員工數量已經多到老闆沒法親自照看了。沒有職位體系,就沒有明確的晉升通道,留不住骨幹。如果再趕上擴建業務線,需要大量外招,新老員工在薪酬和職位上衝突增加,人力資源的瓶頸就變得更明顯。

職位體系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但很多企業職位說明書都不全?

其實,職位體系建設的阻礙不在於公司高層的重視程度,而是傳統的人力資源方法問題。

職位體系建設有三個主要目的:1、明確職責,2、以崗定薪,3、為人才評估和員工發展提供指引。三個目的對應人力資源三項工作:職位澄清,職位評估和勝任能力模型。

傳統的人力資源方法對這項三工作都“過於重視”,所以是分成三部分來開展的。

開始編寫職位說明書時,公司會宣貫職位說明書的重要性,然後人力部門和業務部門投入大量精力進行職位說明書編寫。如果人力部門比較專業,在這個過程中會用價值鏈或者職責匹配法幫助進行職責澄清和梳理,再通過職位序列的管理確保任職資格的有序化。不過,耗費巨大精力所編制的職位說明書往往成了擺設,沒有發揮出預想的效果。這是怎麼回事呢?仔細分析,原因有三點:

1、做職責描述僅僅單純的羅列職責,沒有考慮與職位評估掛鉤。原想明確職責,從而確定崗位價值,然後以崗定薪,但實際操作時,從職責到崗位價值評估,還需要花費額外精力進行澄清。

2、從職責描述到勝任力之間也沒有建立密切聯繫,僅僅把職責描述視為今後搭建勝任力模型的基礎。員工僅能看到職位序列以及職位等級,但是不清楚往上晉升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3、這個時代,組織變化太快了,修訂好的職責說明書趕不上組織和職責的變化。而那些組織相對穩定的企業,往往會有更為詳細的作業流程、作業手冊、操作規章來指導員工工作,職位說明書對職責描述細度不夠,在工業企業中這個現象最為普遍。

因為編制職位說明書耗時耗力,實際效果有限,所以編制職位說明書往往成為一次性的運動,等到新增職位或者職位職責發生變化時,業務部門對及時修訂職位說明書的主動性不高。編寫好的職位說明書,過上一段時間就僅剩下部分參考價值了。

總結一下,傳統的職位說明書編寫的確只做了最基礎的部分,而把大量的工作留給職位評估和勝任力模型。另外,隨著組織變化,職位說明書如果不能及時修訂,其價值也就越來越低。

第二部分是職位評估,建立公司的職位等級體系和薪酬等級體系。有錢的企業請外部諮詢公司,內部能力強且具有權威性決策人的企業,就自己用海氏等評價工具對職位價值進行評估。所用的工具都是因素比較法和評分法的量化工具,客觀而“精確”。

同樣興師動眾,而且需要企業管理層投入大量精力。這部分工作要管理者理解評估工具,然後對崗位打分,再對打分結果進行整體平衡。從效果看,體系剛建立起來的時候的確不錯,也容易與市場薪酬調研報告對標。但是,隨著組織職責和職位變動,後期維護成了大問題。一個職位確定了職等。1年後,職責調整了,一部分職責拿走,一部分職責增加了,職位是否該評估?如果評估了,找誰最終拍板確認?一個職位不值得勞煩高層拍板,慢慢職位變動的多了,累積起來,高層拍板也拍不清楚了。

第三部是勝任力模型。自打“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獲得認可,人力部門和諮詢公司都會告訴老闆,決定人才績優表現的是人的特質、動機等深層次部分。於是,最大的麻煩出現了。首先,某一崗位的高績效員工需要何種特質、動機,需要足夠樣本的採樣,當期樣本不夠還需要歷史數據積累,建模也是高深的工作,如果用歷史數據,還要去除外部環境變動因素。不要說中小型企業,大型集團公司也未必有足夠的能力。其次,測量動機、特質的工具也需要設計。當然,這部同樣可以請外部諮詢公司來幫助完成。

對於這些勝任力模型,我們的建議是,企業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對模型的信度(可信度)進行基本判斷。方法一,讓員工在相隔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使用同一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分析一下,差異有多大。方法二,績優員工為一組,隨機選擇的員工為一組,合格的模型至少應保證績優組員工的測評結果呈現明顯的正態分佈,隨機選擇組可以不是正態分佈,如果是正態分佈,其平均值應該小於績優組(如果平均值大代表績優)。

看完這三部分,您應該瞭解,按照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企業建立有效果的職位體系要花費多少代價了吧。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在學術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實施成本高昂。對人力資源捨得投入的企業,每隔幾年就需要請外部諮詢公司對職責、職等(薪級)和勝任力模型做一次大規模調整和設計。但大部分公司不可能有這種資源投入。對中小企業而言,大部分企業都能做到第一部分,完成職位說明書編寫,到職等設計時,資源投入就很難滿足需要來了,更很少有企業能完成勝任力模型建設。而按照傳統的理念來操作,如果沒有與薪級和勝任力模型掛鉤,職位說明書的意義就減少了很多。所以,最後的後果是很多企業連有效的職位說明書都沒有。

反思整個過程,職位說明書編寫耗時耗力和公司組織職責的快速變動成為一對矛盾。等人力部門按照職位說明書、職位評估、勝任力模型的順序把體系搭建起來,組織職責和要求可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更進一步的思考,這種工作在開展時,是否人力部門更多是從自身工作的完備性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到人力工作真正對業務的結果呢?

如果職位說明書耗時,不易用,從業務角度看起不到幫助業務的作用,那缺少職位說明書是那些“務實”企業的必然選擇了。

所以,職位說明書的不全,要從改進人力資源工作方法著手。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基於角色管理的職位管理體系越來越流行。回顧一下各個行業基於角色管理的職位管理體系的現狀,適應業務快速變動,貼近業務需求的新的職位管理體系正在成為”主流“。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可參閱《以業務需求為中心的職位管理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