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结构调整、特色产业链建设、品牌创新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化经营规模凸显、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助推乡村振兴,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侧重点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之一,和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内容之一。这表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凸显新时代的问题导向和目标指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农业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多数地方资源丰富,地区异质性极为明显,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更何况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是从农业的重要性意义上说,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土地不减少、不退化。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充分共享农业大发展带来的成果。

要构建好生态产业体系,提升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园区和企业循环化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能耗。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现代农业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农业旅游与农业观光的兴旺

一方面,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以农耕文化、农事体验为主的设施,发展创新农业,打造田园风韵,增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元素,实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平台优势,打造浓厚的农业和民俗文化氛围,不断为乡村旅游充实内容。

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使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面融合,起到了相互促进、同步提高的效果,为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现代农业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

乡村产业兴旺并不单纯指农业发展,而是指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因此,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流向乡村,提升乡村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实现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始终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解决。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并共享农村“双创”的红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在农民增收上,落在农民福祉的增加上。

现代农业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以乡村人才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农”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农业是“三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农业现代化这个关键。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是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一方面,要激励本土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完善本土人才成长机制,充分激发本土乡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挥本土乡村人才的技术技能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不断优化本土乡村人才成长环境。

二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和工商企业等返乡创业创新,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拳脚、贡献才智。一方面,要在吸引人才上出实招,把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精英群体引回乡村创新创业。另一方面,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和工商企业等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新业态新模式。


采取一系列惠民措施,让农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多元。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农业部门将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经营权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流转;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依法依规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鼓励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新型经营主体与承包农户之间相互融合,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样,农民生活好了,干劲足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才会生机勃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兴农贡献率。实行对农业科技扶持和保护的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二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人员比重。加强农业职业和文化 培训,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的比重。 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传播,通过多种途径将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尽快地推广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四是大力发展农用工业。积极应用现代工业成果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电气化水平,使农业生产走向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轨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