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刘备爱民如子,其实在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还要好

谈及刘备,世人难免会想到他的仁义之名。在正史记载中,刘备早年在平原县为相时,便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以致有人花钱买刺客前去暗害他,刺客都不忍心下手。

都说刘备爱民如子,其实在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还要好

在荆州时,刘备不敌曹操,败走当阳。可不曾想到:荆州竟有十万军民愿意跟随刘备离开。这足以说明,刘备体恤百姓的行为,起到了显著成效,因此百姓都对他无比信赖,愿意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

上述可见,刘备能成功逆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百姓支持、民心所向。可令人意外的是,刘备的平生大敌曹操,也同样非常体恤百姓。不同的地方在于:刘备靠百姓支持而强大,而曹操强大之后反而重视民生问题。

这个说法,倒有些令人意外。

出于小说中“拥刘反曹”思想的影响,世人在谈及曹操时,多认为其阴险狡诈。但从正史角度来看,无论曹操个人品行如何,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北方霸主。中原百姓在他的治理之下,算是安居乐业、少有波折。

都说刘备爱民如子,其实在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还要好

曹操体恤民生的思想,是从一而终的。他在诗歌《度关山》开头便写道:“天地间,人为贵。”他一边提倡节俭之风,一边又“亲贤臣远小人”,并力图恢复上古尧舜时期的安定社会。

最能体现曹操爱民的主张,应当便是屯田制了。自从曹操入主兖州以来,他便着手于屯田事业的发展。所谓“民以食为天”,曹操推行屯田,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凑足军费,二是打击豪族,三是鼓励百姓恢复耕作。

曹魏历史上的屯田,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军团与民屯。但在曹操执政期间,曹魏屯田多是以民屯为主。究其原因,曹操执政下的屯田,还是将百姓的民生问题放到了首要位置。

都说刘备爱民如子,其实在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还要好

从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将盐铁业收归国有,因此获取了一些收入。这些利润,曹操一部分划给了军费支出,一部分用来扶持流民。当时的兖州地区,虽然位于中原的中心地带,但饱受战争侵袭,早已是疲敝不堪。

为此,曹操出钱,令人买了一大批耕牛以及农业工具,并将它们提供给当时无家可归的流民。当然,曹操此举并不是完全无私的。一部分农户有耕牛与用具,曹操就少收一点提成;而那些一穷二白啥也没有的流民,在接受了耕牛与用具后,曹操便能多收一点提成。

除此之外,为了减轻这些自耕农的负担,曹操还鼓励他们自己去开发荒地,并作出如下规定:依据个人情况,前三年或是前一年的收成,官府分文不取。这么一来,北方百姓如愿进入“勤耕积粟,奉殖关中”的生活。

都说刘备爱民如子,其实在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还要好

对待百姓,曹操一直奉行宽厚的政策。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后,曹操一统整个北方,将自己重农的思想继续贯彻到了整个中原地区。这么一来,无数百姓因此而受益,北方也率先进入休养生息的安定生活。

为了表达自己的民本主张,曹操对地方上的官员,也采取了类似办法:地方上的农业突出,当地长官便能受到提拔与嘉奖。如此一来,很多长官也自然将农业当成本郡或本县发展的头等大事。

这其中,做的最出色的便是河东太守杜畿。两河地区原本是受创最严重的地区,但经过杜畿的治理,此地在短短几年间便恢复了农业成产。而且河东地区的每户人家,几乎都过上了家有余粮的好日子。后来曹操征讨马超、韩遂等人,从河东抽调粮草,此地也无半分负担。

都说刘备爱民如子,其实在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还要好

关于民生问题,曹操出台的法令还有很多。比如说,曹操每打下一个地方,都会做这么三件事。其一是将百姓迁回中原,鼓励他们开垦荒野;其二是免除当地赋税,一年到三年不等;其三便是重点照顾战死者的家小,并对他们施以各种优厚的政策。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的胸襟的确令人敬佩。曹魏政权占据中原,北方、西方与东方三面皆敌,它都能游刃有余。可见曹操最大的依仗,便是其发达雄厚的经济实力。而这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原百姓的努力。

反观一向以仁义自居的刘备,在面对军费不足的问题时,只会发行大面值货币,通过这种掠夺式的手段才榨取蜀地百姓的财富。为了封赏将士,他还默认手下四处抢掠。

都说刘备爱民如子,其实在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还要好

这么一比较,刘备与曹操的格局高下立判。

参考文献:《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