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西瓜”比窦娥还冤,这些“老梗”谣言你还在信吗?

“打针西瓜”比窦娥还冤,这些“老梗”谣言你还在信吗?

“打针西瓜”比窦娥还冤,这些“老梗”谣言你还在信吗?

“空调+wifi+西瓜”作为公认的夏天正确打开方式,承包了大家整个暑期。不过,关于西瓜的很多“老梗”,每年都会被拿来再传一次。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可别上当了!

最早在2006年7月19日,广州《信息时报》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广州出现注水西瓜被注红药水根本不能吃》,报称“不少广州市民投诉,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7月时值盛夏,这个新闻着实打击西瓜市场,使之进入“寒冬”。

在2012 年5月16日,《时事周刊》微博又报道“打针西瓜”:有些瓜农为了销量,会对西瓜进行增甜处理,并且为了卖相,注入胭脂红,“打针西瓜”一度成为焦点新闻。附有图片,打过针的西瓜瓤是红色的,汁液丰富,但是,甜蜜素和胭脂红属于禁用食品添加剂,能会破坏肝脏、肾脏,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大夏天吃西瓜,消热解暑,再好不过。什么样的西瓜最好?当然得颜色红、味道甜。可是现在却有这样一条传闻 “有些西瓜看上去又红又甜,是因为有人给西瓜打了针,注射了色素和甜味剂”,这个传言让不少人心里不踏实,这是真的吗?这瓜还敢吃吗?

6月29日,中国食品安全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和他带领的专家团队,在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展”内,用科学小实验击破“西瓜打药”的谣言。

下面是采访瓜农和销售者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打针西瓜”比窦娥还冤,这些“老梗”谣言你还在信吗?

瓜农:打针说法很荒唐

西瓜打针的说法有很多,并且一个个说得有鼻子有眼,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北京市大兴区的庞各庄是北京西瓜的主产区,这里的不少人家祖祖辈辈都是以种西瓜为生,对西瓜应该是最了解的。当央视记者提到给西瓜打针的说法时,他们觉得很荒唐。瓜农说西瓜上扎针,有眼就烂,没人会这么做。那么这针能不能往瓜秧上打呢?瓜农说,一个大瓜3根藤,小瓜两根藤,1000棵苗,2000根藤,要往藤上打针得累死,而且瓜秧破坏了,瓜就畸形了,根本卖不出去。

“打针西瓜”比窦娥还冤,这些“老梗”谣言你还在信吗?

销售者:成本太高划不来

按照瓜农的说法,在地里不可能给西瓜打针,那么在大批量运输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人动手脚呢?央视记者找到了一个负责西瓜销售的合作社。这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不会这么做。每天要成交几万斤的西瓜,雇人打针得花多大的成本?根本没有必要,也划不来。而且西瓜打针以后,在几小时之内整个西瓜的肉质和纤维就变化了,几小时内卖不出去的话,损失更大。

“打针西瓜”比窦娥还冤,这些“老梗”谣言你还在信吗?

打针实验:打完西瓜就变质

那到底能不能给西瓜打针,打完针的西瓜是什么样呢?央视记者请专家帮忙设计了一个实验。一边是刚从地里摘的未完全成熟的瓜,另一边是熟瓜,专家要把甜蜜素兑水之后分别注射到这些西瓜里。针眼扎在颜色浅的地方很容易发现。而且边打边往外滋水,得打多少针才能把西瓜变得又红又甜?10分钟后,专家切开了西瓜,里面还真有了变化,西瓜产生了氧化作用,已经不能吃了。从这个实验看,西瓜打完针10分钟就会发生变质,不到24小时就已经腐烂。这样的烂瓜,相信买瓜的卖瓜的都不会要。

网络上说,给西瓜打针还有个作用是着色,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专家用黑色墨汁代替胭脂红注射到西瓜里。同样10多分钟后可以看到,颜色都集中在打针的地方,不会均匀分布,因为西瓜摘下来以后内部输送管道都停止运输了,所以颜色只能集中在一起。

至于注入甜蜜素和胭脂红,道理也是类似,按照植物学原理,植物只有在活体情况下,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而且需要借助植物的运输系统组织,而瓜苗的维管束十分细小,想要把液体注射进去,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注射成功,也得植物自身吸收转化才能变甜,然而,这两种物质是无法被瓜苗正常吸收的。

“打针西瓜”比窦娥还冤,这些“老梗”谣言你还在信吗?

无论是在西瓜生长中还是采收后,对西瓜果实进行注射液体物质,它都不可能吸收。就像上文所说,植物只有通过维管束组织才能吸收水分与营养,强行注入到果实中,注入物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并且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绝不可能像微博上那般:红色的西瓜瓤和丰富的汁液。这也有实验为证,无论针孔大小,注射过的西瓜,存放两三个小时后,针孔外圈都会开始泛黑,很容易发现。如此卖相,摆出来也无人问津,无法赢利,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做呢?

当然,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水脱瓜”,这种瓜切开后,瓜瓤呈现血红色,部分显现出水浸状,甚至还会出现瓜瓤与瓜液分离的现象,有大量水流出,有异味。可能会被当成“打针西瓜”,其实并非如此,这是西瓜生产中的一种病害,这些未熟变质的西瓜组织,不宜食用,会对肠胃造成影响。

“打针西瓜”比窦娥还冤,这些“老梗”谣言你还在信吗?

每年夏天,伴着暑气,“打针西瓜”都会现身,导致西瓜市场进入冰冻期。是什么让“打针西瓜”反复出现,混淆大众视听呢?为什么每一次谣言都有市场呢?

究其原因,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还有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一些网友会不假思索不负责任地转帖,传播谣言,一些媒体不辨真伪,跟风报道,放大谣言,这样,谣言有了可乘之机。

这些有意无意的传谣行为,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惕。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真实存在,面对谣言,管理部门应及时回应、辟谣,尽快消除公众疑虑。否则,一旦辟谣没有及时跟上,人们便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