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二战时,各国为了避免被入侵,纷纷在边境修建长长的防御线,其中以德国、法国、前苏联、芬兰的5大防线最为著名。

1. 大西洋壁垒

大西洋壁垒(德语:Atlantikwall)又称大西洋铁壁、大西洋长城、大西洋防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用来防御西线的军事设施,该防线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达2700公里,主要用来防止盟军登陆欧洲大陆,由弗里兹·托特和阿尔伯特·施佩尔设计建造,之后由隆美尔所强化,希特勒和宣传部长戈培尔曾大力宣传,称之为不倒防线。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大西洋壁垒

此防线的前身自1940年7月开始建造,当时德国并未想过建设规模如此巨大的防御工事,仅在法国沿海的加莱-布洛涅一带制造4座重型海军炮台,该建设工程由托特组织负责。在法国战役打败盟军后,为防止英国突击队的骚扰和登陆,逐第建造。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为将更多兵力投入苏德战场中,必须降低西线守军兵力,而有了后来的大西洋壁垒。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从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构筑由1.5万个坚固支撑点组成的防线,也就是所谓的大西洋壁垒,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实际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莱地区外,在960公里广阔海岸线上,只修筑了少数相距遥远的零星支撑点,在塞纳-马恩省河以东地区完成了68%,塞纳-马恩省河以西地区仅完成了18%。1943年11月,陆军元帅隆美尔受命负责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便加紧建造进度和提高防御工事的灵活性,将其防御力大幅提升。此外,德国还有一项优先建设的工程是海峡群岛设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备38门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此防线一开始时有不错表现,数次打败自由法国的轰炸和英军入侵等小型登陆行动,但后来抵御诺曼底登陆时却失败,间接令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现在各地多处仍保留当年的德军反登陆障碍物。现今,法国北海岸至比利时、荷兰和挪威上仍存有当时的遗迹、碉堡和障碍物。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大西洋壁垒上的巨型岸防炮

2.斯大林防线

"斯大林防线"是前苏联1928-1939年耗巨资修建的绵亘千里的防御工程体系,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军事遗产。全长1200公里。从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一直到南部的黑海沿岸。防线不是一条简单的坑道,而是一个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由23个庞大的筑垒地域构成,其中包括4 000多个永备火力点,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和特殊材料做成。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斯大林防线

是二战时期苏联为抵御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而建造的。它贯穿了整个白俄罗斯西部。它全长1200公里。从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一直到南部的黑海沿岸。它是由23个庞大的筑垒地域构成,其中包括4000多个永备火力点,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和特殊材料做成的。明斯克段的防线长约140公里,共有327个永备火力点分散于1-6公里的纵深。工事的墙壁有1.5米厚,工事里面有76毫米火炮和马克西姆机枪,还有观察用的潜望境。1938年安装的发电设备至今还能运行。到处是侧防暗堡,前面则是各种各样的工程障碍物和雷区。防御工事没有两个火力点完全一样,而是根据具体任务和地形修建的。有些火力点是一层的,有些则是双层的,下面有防空洞。还有一些独特的反坦克火力点,是用坦克做成的塔堡和装甲帽堡。但是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国法西斯进攻时间估计严重错误,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个要塞的工事还没有完工,许多应该放置重型火力武器的地方仍然是空空荡荡,造成一些守卫要塞的部队没有重型武器:防空部队没有高射炮,炮兵部队没有大炮,士兵们只能使用轻武器和敌人搏斗。由于修筑期间,是装甲兵思想还没大行其道之时,最高统帅部并不清楚日后坦克的威力如此之大,仅设有少量37毫米反弹炮,76毫米火炮是从旧坦克的炮塔上拆下来的,数量也不足以应对德国法西斯装甲集群,炮兵支援部队也很少。最终只有部分地段起到了较好作用,其余失守,并被德军穿插包围直抵莫斯科城下。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防线上的固定炮塔

3.齐格菲防线

齐格菲防线(Siegfried Line)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齐格菲防线

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的要塞)。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龙牙”反坦克桩

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依托这一防线阻挡了盟军的行动。12月美军以饱和轰炸和炮击支援试图突破,但没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该防线终被突破。至此,该防线一共阻滞了盟军5个月时间。齐格菲防线的宣传意义几乎和它的战略意义一样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被宣称为一条坚固的防线,一直影响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对它的时候,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盟军,都发现这条防线的大部分设计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战场形势了,尽管它起到了阻滞盟军的作用,但显然不像德国人声称的那样坚不可摧。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齐格菲防线的德军

4.马其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 (Maginot Line) 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等。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马其诺防线内部结构

5. 曼纳海姆防线

芬兰于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峡构筑的筑垒体系。以当时芬兰军队总司令C.G.E.曼纳海姆的姓氏命名。旧译曼纳林防线。防线自穆里拉至泰帕莱全长 135千米,最大纵深95千米。它以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为基础,两翼分别依托芬兰湾和拉多加湖。由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和后方防御地带 (维堡后方地带)组成。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曼纳海姆防线

整个防线预先构筑的坚固射击工事有2000多个。苏芬战争开始之前,芬军还大量设置了地雷场,破坏了可能被苏军利用的铁路和桥梁等。由于苏军对芬军依托曼纳海姆防线进行防御的能力估计不足,进攻准备不充分,1939 年 11月30日苏芬战争一开始,苏军就遭到较大伤亡,经过15天的艰苦战斗,才通过保障地带,被迫放弃了从行进间突破防线的企图。以后又经过近两个月的周密准备,于 1940年2月11日重新发起进攻,才突破该防线。1941 年6月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后,芬军参与对苏作战,又重新占领了卡累利阿地峡部分地区,该防线曾局部修复。1944年6月再次为苏军所突破,后被彻底摧毁。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身穿伪装服的芬兰军队

二战欧洲5大著名防线

除了严寒,芬兰狙击手也对苏军构成很大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