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張愛玲——讀《小團圓》側記

說不盡的張愛玲——讀《小團圓》側記


也許,從高中的時候起,我早就已經是“張迷”了。只是此張迷非彼“張迷”,這不是盲目的追星族般的狂熱崇拜,也不是孩童般的遊戲和滿足虛榮心的玩鬧,而是在閱讀了張愛玲的作品後發自內心的喜歡。

記得應該是高一的暑假,我在小城的書店裡和店主歷經半天討價還價,終以半價購買了張愛玲的兩本舊書《燼餘錄》與《十八春》。對於《十八春》我的印象是它以沈世鈞與顧曼楨的悲歡離合為軸心,描寫幾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在亂世中的陰差陽錯。世鈞的良善和軟弱,曼楨的痴情和不幸,還有曼璐的自私,祝鴻才的無恥,在小說中無不栩栩如生。尤其是它將女性的軟弱與堅貞,反抗與不屈在時代的洪流中的掙扎描寫的催人淚下。而在《燼餘錄》中作者則真實地描寫了自己與弟弟的童年,尤其是被關在黑屋子裡試圖逃跑的真實經歷。

至於她與胡蘭成的那一段傳奇般的愛情,除了胡蘭成在他的《山河歲月》中的片面之言,和張愛玲作品中零星的提及供我們猜測之外,我們很少能夠完全知曉那段歲月風雲背後作者的內心隱秘與情感焦灼。


說不盡的張愛玲——讀《小團圓》側記

胡蘭成1981年去世之後關於“張胡”戀的真實內幕更成了一個謎,張愛玲雖在美國有所著述,但已經閉門謝客過著幾近與世隔絕的生活,直到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猝死於洛杉磯一公寓內,享年七十五歲。

因為張與胡的戀情,以及胡蘭成的日偽漢奸身份,這給張愛玲的後半生帶來了無法估計的損失,也是她隻身遠走,寄身海外的深層原因,(在當時全國一片紅的形勢下,可以想見如果張愛玲留在解放後的上海,會是一番什麼樣的遭際)以至於整個後半生,她都始終生活在這段感情的陰影之中,再也沒有拿出一如《傾城之戀》《金鎖記》之類的佳作來。

從另一方面來說,張愛玲的家族身世也是她性格與寫作的影響因素,她的父親作為滿清沒落貴族的遺老遺少,曾經留學海外的經歷並沒有清除其骨子裡的腐朽風習,吸食鴉片與賭博的惡習終生相伴。張愛玲的幼年又處於上海租界洋華夾雜的環境中,自小在奶媽的看護下長大,和父母間生疏冷落,而又看慣了大家族之中的爾虞我詐,使其在童年裡就過早地侵染了浮華社會的蒼涼底色。

她的天才爆發是上海上世紀40年代淪陷區“孤島文學”的文化氛圍中的特殊產物,在《小團圓》中,“九莉”作為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代言人,雖然經歷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滄桑,卻依然保留了當年的一顆初心。儘管是一顆歷盡磨難忍辱含屈,飄零四海看透浮華的初心,卻依然令我們動容。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小團圓》並非佳作,甚至完全無法與其當年的《傾城之戀》之類的經典相比肩。只時,從文史研究的角度看,卻是異常真實近乎殘酷的自我剖析。書中大膽的描寫與將自我完全放到世俗角色之中的內心刻畫,在我們的面前完全展現出了一個在愛情面前卑微到令人動容的悽愴悲涼的女子內心。其悲苦與無奈地沉陷,其揹負與救贖般地奔走,其悲壯地獻身與決絕地迴轉與蒼涼地落幕,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內心缺失關愛的女子的一顆冷豔蒼涼的心靈淪陷與自我救贖。

說不盡的張愛玲——讀《小團圓》側記

在胡蘭成這個處處留情的日偽政府的反動文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其蒼白軟弱而又缺失原則的多情與濫情,他的四處投靠與倉皇奔走顯現出一個去勢文人的醜惡嘴臉。胡蘭成大妻小妾、離婚結婚、甚至逃亡路上仍然死不悔改處處留情,如此一個人,我們不理解如何能夠讓當時已在上海文壇氣象崢嶸的才女張愛玲徹底地淪陷,從而一發不可收拾,直至連同自己的一顆敏感多思的玲瓏心一起被驅逐至異邦他鄉,飄零遠洋卻依然“初心”不改,情海沉浮而至死念念不忘,留下了這樣一部為後世詬病的《小團圓》。

也許這只是張愛玲一個人的愛情悲劇,也許這是我們整整一代人的歷史悲劇,“孤島”上海給予了張愛玲一個展示自我天才的歷史舞臺,卻也給予了張愛玲一段冷豔蒼涼的傳奇愛情,從而讓她整整後半生都黯然無聲,天涯零落!

幸與不幸,供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