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注視對方的眼睛,你才算“認識”對方 | 關聯的力量

只有注視對方的眼睛,你才算“認識”對方 | 關聯的力量

只有注視對方的眼睛,你才算“認識”對方 | 關聯的力量 第三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354篇推文。

全文共2196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只有注視對方的眼睛,你才算“認識”對方 | 關聯的力量

1 引言

1990年,哈佛大學的談判大師羅傑教授,趕往南非去組織兩場談判培訓;

一場受邀於南非總統弗雷德裡克·威廉·德克勒克,前往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市給總統的內閣成員做談判培訓;

另一場是受邀於南非的非洲國民大會黨(Afriacn National Congress,ANC),前往約翰內斯堡給他們上課;

可就在剛剛完成內閣成員培訓之後,羅傑就收到ANC的通知,說本來計劃的培訓取消了。

羅傑教授很納悶兒,說好的安排怎麼臨時就變卦了?

他和同事親自趕往約翰內斯堡,去見了ANC的秘書長,西里爾-拉馬弗薩

在經過一些商量和詢問後,培訓計劃又恢復了。

在後面幾天的培訓間隙,西里爾帶著羅傑教授去吃午飯,羅傑好奇地問,

到底一開始是因為什麼取消了培訓呢?

西里爾攤手道,

因為我們不認識你啊。

羅傑更詫異了,

怎麼會呢?你認識我啊,我記得很清楚,去年我們就有郵件往來,那時你還問我哈佛的國際事務中心有沒有空缺職位呢......

西里爾沉默了片刻,說道,

嗯,我是知道你,我看過你的書,我在哈佛網站上讀過你的生平,可我從來沒有聽過你的聲音,沒有看到你的真容,我們沒有這麼近的接觸過......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那時我並不認識你。

這個故事不禁讓人疑惑,到底怎樣才算“認識”一個人呢?

2 人的距離

我們依然在“關聯的力量”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來自哈佛大學的“超理性談判系統”。

解決談判中情緒問題的第二個武器,是“附屬和關聯”;

因為這是另一種人性的基本需求,人們渴望在溝通中得到關聯,

正如,當你被當做同伴,你就會感覺到鼓勵和溫暖,願意合作;

而當你被當做對手,你就會感覺到孤立和疏遠,充滿敵意;

所以,“關聯”就是人們之間的距離。

大部分出現問題的談判,通常源於雙方的距離太遠,“關聯”不夠;

那到底怎樣才算近,怎樣才算遠呢?

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關聯”的程度。

3 關聯的程度

當然,首先我所說的“距離”並非物理距離,而是情緒距離;

我們與身邊的人的情緒距離,時刻都在發生變化;

如果我們不去刻意思考和分析,我們通常會感覺不到,此刻和TA的距離到底是近了?還是遠了?

舉個例子,

兩個兄弟,在關於要不要送老父親去養老院專人護理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他們吵得不可開交;

這讓他們很久都不再互相說話;

如果他們不能冷靜下來思考分析,他們就無法意識到出現了一層毫無必要的“疏遠”,正讓他們完全錯過一個理解的機會;

那就是,隨著父親身體每況愈下,無論是在家裡照顧、還是去養老院專人護理,兄弟倆都是為了父親;

如果可以理性認識這個問題,無論誰支持誰都不會是最差的結果,他們之間的距離,還會更“近”。

所以,請有意識地去體會你和他人之間的“距離”,它很重要。

然而,談判中兩者的最佳情緒距離,應該正如兩隻依偎的刺蝟;

他們既互相取暖,又很當心不被對方刺傷;

恰到好處。

而且,大部分時候,你可以通過物理接觸來體會目前的情緒距離到底有多遠多近;

比如,當你得到對方熱情擁抱的時候,你能得到“近”的感受;

但你看到對方只是冷冷地跟你點頭示意、或者一個蜻蜓點水般的握手,你就能馬上得到“遠”的感受;

此時,你就要意識到,得好好琢磨一下,到底是應該進一步去縮短距離,還是因為你走到對方的禁區裡,讓對方不自在了,你得退後一點。

4 面對面

回到文首的故事裡,儘管ANC的秘書長

西里爾羅傑教授有過郵件的往來,也看過羅傑的書,瞭解羅傑教授的大名,可是西里爾還是覺得自己不認識他;

這個不認識的“距離”,“遠”到什麼程度呢?

“遠”到可以讓本來安排好的培訓課程,招呼都不打一聲就取消了。

那麼怎麼才算從“不認識”到“認識”呢?

你們得當面注視相互的眼睛。

很奇妙,雖然當面注視對方眼睛的做法似乎有些做作;

可是,如果你只是和對方保持電話、郵件、聊天工具這樣的關係,在談判中,你們就算不上“認識”;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算你看過再多成龍、劉德華的電影,你也做不到“認識”他們。

更不用說,這個“認識”將構建你和對方談判的信任基礎。

我們的談判對方不是一個簡單的簡歷、一個固定的稱呼、一個職位、一個代表,他們是鮮活的人;

在你能正式坐下來,注視對方眼睛之前,你就是不算“認識”對方;

無論這個談判是發生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還是公司和員工之間、還是房東和租客之間,面對面談判永遠是最好的談判方式。

不僅如此,我還建議你和TA坐下來的時候,可以相鄰而坐,中間不要有任何阻隔,哪怕是一個辦公桌;

美國前國務卿迪恩-艾奇遜,每一次會見重要的客人,都會從辦公桌後站起身,搬一把椅子到客人旁邊,促膝長談;

哈佛大學的談判大師羅傑教授,乾脆改變自己的辦公桌朝向,讓它頂住書架一側的牆壁,這樣有人來訪,他只需轉一下椅子就能坐到客人的身旁;

面對面,是在談判中發揮“關聯的力量”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

想象一下,如果你們在談判中產生分歧,是面對面談容易解決?還是通過那一封封看著就頭大的郵件?

溝通最怕的就是誤解,規避誤解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面”;

加州洛杉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lbert Mehrabian經過研究,給出了一個關於溝通有效性的7-38-55法則。

大意是,在整體表現上,旁人對你的觀感,只有7%取決於你真正談話的文字內容;

而有38%在於輔助表達這些話的方法,也就是語調和口氣等等;

卻有高達55%的比重決定於你看起來夠不夠份量、夠不夠有說服力,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你的肢體語言和外表呈現。

如果你不打算“面對面”的談判,就意味著你有超過一半的溝通是無效的;

你又怎麼能建立和對方的“關聯”呢?

5 小結

這個世界上最近的距離在你的眼睛裡;

在談判中發揮“

關聯的力量”,你需要面對面注視對方的眼睛。

-

我們是“伐木累”!

-

這裡是“談判思維”!

“關聯的力量 第三篇” 待續

--- 桔梗[email protected]


只有注視對方的眼睛,你才算“認識”對方 | 關聯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