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过去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被悄然移出教科书,这是教育的进步

我们的教科书中,曾经有很多小英雄,比如革命时期的刘胡兰,王二小,还有解放后的刘文学、赖宁。

"牛儿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孩子哪里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首歌,每当耳边响起这个熟悉的旋律,英雄儿童王二小的故事就回荡在脑海。

王二小出生在河北涞源县,他的真名叫阎富华,只不过他是周围几个村子的孩子王,所以大家叫他王二小。

这个孩子真名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当日寇扫荡抗日根据地的时候,要他带路,他临危不惧把那些该死的鬼子带到了八路军的伏击圈。

32年过去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被悄然移出教科书,这是教育的进步

故事的结局大家知道了,鬼子发现被骗后恼羞成怒杀了王二小。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的故事,因为他的事迹被写入了小学教科书,编成了儿童歌曲,一直流传到现在。

被写进教科书的小英雄不止王二小一个。

小英雄刘文学,男,四川省合川县人,1945年2月出生。

32年过去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被悄然移出教科书,这是教育的进步

他出身贫苦,饱受地主欺凌,新中国成立共产党来了,穷人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比蜜还甜的幸福生活,刘文学还进学校读书,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1959年11月的一个夜晚,刘文学碰见地主坏分子王云学偷摘生产队的辣椒,就上前阻止,面对地主的威胁刘文学并不畏惧,严厉指责他的偷窃行为,后来王云学企图拿辣椒收买他,他也毫不动心,坚持要把他的丑事曝光,要将他扭送到生产队,地主王云学气急败坏,狗急跳墙,在与刘文学的撕打中,将年仅14岁的刘文学残忍杀害,抛进池塘。

不久刘文学尸体找到,真凶被抓,很快被枪毙,小英雄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少年儿童学习榜样。

32年过去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被悄然移出教科书,这是教育的进步

小英雄赖宁原名赖麟,也是四川的,已经离开我们32年了。

他的家乡是雅安市石棉县,赖宁跟刘文学一样,出身贫苦,品学兼优,是个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

赖宁是一名学习成绩优良,又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老师对他印象非常好,同学们对他评价非常高,乡亲们对他是有口皆碑。

他曾在县里乡里和市里举办的绘画、书法比赛中多次拔得头筹,获得大奖,还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县重点中学——石棉中学。

像赖宁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全国千千万万,都不足以让他成为英雄。

让赖宁成为家喻户晓任务,成为英雄的,是他在危难时候挺身而出,多次上山救火,在最后一次救火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2年过去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被悄然移出教科书,这是教育的进步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做这些事的时候,从不张扬,都是做无名英雄,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

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因电线短路发生火灾,火灾发生地地处森林周边,离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的油库更是近在咫尺,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情况万分危急。

正在家里写作业赖宁看到远处火光冲天,判断发生了大火,他丢下病中的母亲,毅然决然奔赴火场。

森林没事,电视台和油库也没事,赖宁却葬身火海,年仅15岁。

赖宁的故事感动了全中国,也获得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嘉奖,被授予"中国少年先锋队小主席"的荣誉称号,被誉为"英雄少年"。

赖宁的故事理所当然被写进了《思想品德》教科书,个别学校还有他的雕像。

可是人们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刘文学"不在"了,赖宁的名字和英雄事迹也悄悄地从教科书里消失了。

32年过去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被悄然移出教科书,这是教育的进步

不是他们的精神过时了,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和提倡的正能量,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祖国建设出力流汗,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为和谐社会而做贡献。

可是刘文学和赖宁牺牲的时候,一个14岁,一个15岁。

《民法总则》明文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大家注意重点"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32年过去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被悄然移出教科书,这是教育的进步

看过报告文学《赖宁的世界》的朋友都不会忘记里面的一句话:学习赖宁绝不是倡导孩子救火,那不是赖宁精神。

孩子在正在发生的火灾和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面前是弱者,是应该被保护的。不明白的人想一想,为什么国家会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

他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告诉大人,及时报警,远离危险地区,而不是直面迎上,奔赴危险地区。

那些危险,自有我们大人。

战争来临,平民也要尽力躲开,如果平民迎面而上,那要我们士兵干什么?危险来临的时候,小孩子也要尽量躲开,如果孩子迎面而上,那还要我们大人做什么?我们大人之所以勇于直面危险,不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孩子又是为了什么?

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的时候,即使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大人也不能盲目前去制止。

32年过去了,小英雄赖宁的事迹被悄然移出教科书,这是教育的进步

美国的公众场合的电梯里,贴着这样一个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发生了火灾和刑事案件,不要挺身而出,你要做的就事保护自己和家人,然后拨打119报警电话,剩下的事由警察来做。

特殊年代的刘文学、赖宁当然无愧于小英雄这光荣称号,值得我们学习,可是如果他是我们的孩子,相信我们一定不想心爱的宝贝成为英雄。事实上后来也有人问过赖宁的母亲,怎么会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赖母的回答很直接也很伤感:“我宁愿他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什么小英雄)。”

从人性化的角度讲,有关部门让他们悄悄从教材里退出,也确实是与时俱进,值得称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