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在明朝的基礎上,擴大疆域的?

珠峰玉鶴


清政府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中國開闢了廣袤的疆土,漢朝和唐王朝都曾為中國增加了17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不久就失去。而清朝卻為中國增加的領土,是明朝原有領土的三倍。

一、東南領土的擴張——臺灣

清政府向外擴張的第一個目標是臺灣島。1683年,清政府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300艘戰艦,從福州出發,先攻陷臺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接著進攻臺灣。鄭氏政權在臺灣已經23年,23年中有很多變化,當初的戰鬥精神和復國雄心早已消失,將士們都已在島上成家立業,習慣於和平安定,所以清軍沒有遇到抵抗,便在鹿耳門登陸,最後一位延平郡王鄭克爽投降。36000平方公里的臺灣島,正式跟清朝合併,它跟海南島像兩隻拳頭一樣,保衛著中國的海疆。

二、東北領土的擴張

中國東北的領土,自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代以來,始終只有七萬平方公里左右,稱為遼東,即現在的遼東半島,包括瀋陽和遼陽兩個大城。滿洲人原來只侷限於狹小的遼東半島,他的北方和東方居住著很多比滿族人更為落後的部落,滿洲人通過一次次戰爭,終於把他們完全征服。

清朝進入山海關時,他們在東北所征服的土地,已經達到三百萬平方公里。滿洲人作為中國的主人後,這片廣袤的土地就成了他們嫁妝的一部分。

三、塞北領土的擴張——內蒙古

蒙古只有一個。本沒有內外,因為跟清朝合併的時間有先後,被分為內蒙和外蒙。先跟清朝合併的南部稱內蒙古,後跟清朝合併的北部被稱為外蒙古。

蒙古人於14世紀被明朝逐出長城後,一直不停的內戰。之後分為四部,那就是:察哈爾部、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喀爾喀部,其中察哈爾部最強。 1632年,皇太極組織西征軍對察哈爾部發動總攻,大敗察哈爾部,其他三部先後向後金投降。滿洲人把上述的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稱為內蒙古。

四、漠北疆土的擴張——外蒙古

比內蒙古還要龐大的外蒙古,仍獨立於瀚海沙漠群以北,已遷到北京的清政府無意向北發展,可是一個意外事件,卻使蒙古自動地請求歸入清帝國。

1688年,準噶爾汗國向外蒙古發動攻擊,外蒙古不能抵抗,潰不成軍,緊急商討救亡措施。他們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歸附俄國,一是歸附清帝國。他們認為俄國不信佛教,穿的衣服也奇形怪狀,清帝國一片和平景象,又信佛教,穿的衣服看起來好像神仙,而且清帝國繁榮富庶,有用不完的財寶,依靠清帝國,生活一定愉快,所以,最終歸附清帝國。

康熙帝一面命令外蒙古人員撤到內蒙古,發給臨時的救濟物資,一面向準噶爾國呼籲放棄使用武力,準噶爾汗國不同意。於是康熙帝親自率軍出長城攻擊,大敗準噶爾軍隊。從此面積共18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外蒙古納入中國版圖。

五、西南領土的擴張——西藏

西藏一直夾縫於清帝國和準噶爾汗國之間,雙方都想爭取西藏。1717年準噶爾汗國突襲西藏,攻陷布達拉宮,殺掉拉藏汗,把西藏併入準噶爾汗版圖。清帝國當然不會袖手旁觀,1720年組織遠征軍,分三路進攻西藏,準軍戰敗,不得不放棄西藏,向國內撤退。清政府遠征軍進入拉薩,撤銷一切國王和一切可汗的稱號。從此,面積160萬平方公里的西藏,併入中國。

六、中西部疆土的擴張——青海

西藏併入清朝的第三年,羅卜藏丹津號召青海的各部貴族,取消清政府所分封的王爵的稱號,脫離宗主關係,大多數貴族都起而響應。

羅卜藏丹津實在沒有跟清政府決裂的必要,事實上青海始終是獨立的,清政府除了把可汗稱謂改為“王”、“公”外,不干涉他們的內政。

清政府的反應強烈而又迅速,清政府任命年羹堯當總司令,嶽忠琪當副總司令。1724年,嶽忠琪率5000人的騎兵發動突襲,從西寧城向西急行軍12日,在荒原上捕捉到羅卜藏丹津的主力, 羅卜藏丹津的部隊從夢中驚醒,但戰馬都沒有備鞍,無法迎戰,霎時間全軍崩潰,四散逃命。嶽忠琪自出發到大獲全勝只用了15天時間,就把面積約為60萬平方公里的青海土地完全征服,納入中國版圖。

七、西北疆土的擴張——新疆

新疆古稱西域,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北部準噶爾盆地,南部塔里木盆地。公元17世紀,準噶爾汗國統治者西域,並往東擴張。清朝清帝國統一中原向西延伸,兩大帝國碰撞激烈,戰爭一觸即發。

公元1729年,雍正帝出兵攻打準噶爾汗國,卻中了準軍的誘敵之計,全軍覆沒,後雖在蒙古軍隊的幫助下擊潰準軍主力,但也只能穩住形勢,不能恢復戰力,準噶爾汗國提出和解,雍正帝同意。但和解以雙方一樣強大為基礎,一旦一方過於衰弱,和解就會化為烏有。

和解不久,準噶爾汗國內亂,乾隆帝抓住戰機,於1775年派兩路大軍進攻準噶爾,準軍一觸即潰,舉國投降。但不久準噶爾汗國再度叛亂,乾隆帝大怒,認為準噶爾人不能用仁義感化,遂於1757年再組遠征軍,並下令執行滅種政策。

清軍全面出動,無論城市鄉村還是深山幽谷,仔細搜查每個角落,搜出之後,立即處決,不使一人漏網,準噶爾人從此在他們的故土消失。只剩下一個地理名詞——準噶爾盆地,供後人憑弔。 準噶爾汗國滅亡後,清軍翻越天山南下塔里木盆地,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佔領了準噶爾汗國的全部土地,乾隆帝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將準噶爾汗國的土地改名新疆,意為新開闢的疆土。

新疆合併後,清朝的領土停止擴張,但已經是一個擁有130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強國,在世界歷史上面積近小於蒙古帝國,但比蒙古帝國屬下的元帝國要大兩倍。


古風說歷史


明朝主要是對外蒙的控制不足,對於大漠地區是不怎麼願佔領,在新疆地區也是如此,絕對的無人區明朝沒有去實際控制。

清朝建國之初就對蒙古作戰並佔領了外蒙地區

皇太極時期就對蒙古的林丹汗窮追不捨,甚至一直打到了內蒙古,對於外蒙古也是控制的非常不錯。相對於明朝對大漠區域的不感冒,清朝確實對大漠地區控制的不錯,領土也增長了300萬平方公里以上。

康熙帝通過雅克薩之戰將外蒙和外興安嶺庫頁島全部歸屬中央,與明朝的放任不管不同,清朝對邊疆的控制比較嚴格,領土也是損失的不大。

雍正帝和乾隆帝對邊疆控制做的也不錯

康熙帝擊敗準格爾部後清朝的領土有了大的提升,雍正帝雖然丟了貝加爾湖但保住了唐努烏梁海地區。

乾隆帝不僅徹底打敗了準格爾部還鎮壓了大小和卓叛亂,鞏固了新疆地區的統治,使得清朝全盛時期面積高達1300萬平方公里比明朝的1000萬平方公里大了300萬。

總結

清朝末期雖然割讓了沙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總體來說領土的保持沒有出現太大問題,為現在的版圖做出了貢獻。

明朝受制於國家政策對邊疆地區控制不足最終導致國土面積的損失,因此比清朝有點差距。


秋雨魯北說歷史


導讀:明朝後期按圖只剩下兩京十三省,也就是說在這個基礎上清朝擴張的版圖其實更多的是被動擴張。整個版圖的西部版圖如果不是準噶爾妄圖恢復蒙元版圖帶來的威脅,清朝還不會與準噶爾死磕。清朝從三藩之亂開始,沙俄入侵、臺灣鄭氏襲擾江南、準噶爾叛亂就沒有消停。連續將近百年的征戰才消除隱患,在這個過程中清朝版圖也逐漸擴大到鼎盛版圖。


明朝版圖在經過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開疆拓土版圖達到鼎盛,隨著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開始的保守的國防政策明朝版圖逐漸縮水。到明朝末期僅僅保留的兩京十三省,對烏斯藏地區也僅僅維持了名義上的統治。清朝就在這種情況下入關入主中原的,我們詳細介紹清朝在東北、東南、西北、青藏地區納入清朝版圖的原因和順序。

生存壓力迫使清朝不斷的通過戰爭手段不斷的消滅威脅,西部版圖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納入清朝版圖

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在明朝後期已經名存實亡,所以東北、外東北對於晚明來說應該時清朝入關時帶來的嫁妝。而東南的臺灣和北部的黑龍江流域在康熙發動和準噶爾的決戰前都完成了平定,消滅鄭經後收復了臺灣;尼布楚條約簽訂防止了沙俄南下對外東北的蠶食。而西部基本上都是被準噶爾吞併後,在清朝擊敗準噶爾的過程中納入清朝大一統版圖的。

東北、東南:

清朝平定中原不久就面臨四面楚歌的風險:東南的盤踞臺灣的鄭經屢屢襲擾江南沿岸,威脅清朝的財稅重地江南;南部的平西王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發動三藩之亂,曾經佔據半壁江山;東北的沙俄趁機蠶食黑龍江流域;西北的準噶爾則趁機蠶食蒙古各部,期待壯大後恢復蒙元版圖。可以說清朝有點焦頭爛額,但是再著急也得先平定三藩這個心腹之患;沙俄和鄭經只能說是疥癬之疾。在經過數年征戰平定三藩之亂後,為了毫無後顧之憂的跟葛爾丹決一死戰就必須先平定臺灣和沙俄。在東北和東南戰爭結束、臺灣納入中原版圖的時候,準噶爾也沒閒著。在吞併南疆的葉爾羌後劍指喀爾喀蒙古和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


青藏地區和漠北喀爾喀部


此時準噶爾已經以汗國立國,在康熙忙著平定三藩和東南東北時他也沒閒著。正好清朝自顧不暇,準噶爾就趁機吞併南疆的葉爾羌汗國後開始蠶食喀爾喀部。在葛爾丹時候,準噶爾還南上高原滅掉和碩特汗國把青藏高原納入版圖。此時在後來清朝鼎盛版圖的上出現了兩個東西並立的帝國,如果單從面積上來說準噶爾汗國鼎盛時期與清朝基本差不多。當然論富庶程度和當然無法和東部的大清相比,但是立志於恢復蒙元的準噶爾汗國對清朝造成了巨大的生死存亡的危機。


清準戰爭持續了70餘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其中漠北的喀爾喀部、青海的羅卜藏丹津以及短暫被準噶爾納入版圖的西藏三部分先後納入清朝版圖。準噶爾在屢屢失敗後逐漸蜷縮在新疆地區,到乾隆時期最終被全部難如清朝版圖。


小結:

清朝從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崛起,到入主中原肯定會在開疆拓土的雄心上面並不欠缺。但是從入主中原到達到鼎盛版圖,更多的原因是被生死存亡的危機所推動的結果。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