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中醫師成長過程中的「盲點」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中醫師成長過程中的「盲點」

今天我為大家繼續分享《我學中醫的十九個坑》系列內容,希望大家在學習中醫的道路上,都可以避免我遇到的這些坑。

第16坑 中醫師成長過程中的「盲點」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中醫師成長過程中的「盲點」

「辯證施治、天天看病」,大多數中醫師的工作都基於這種模式。在我以往的臨床工作中,也一直是這種模式。


但是由於我個人的經歷比較特殊,除了臨床,我把中醫「產學研」的相關工作幾乎都做了一遍:學了中醫後又學西醫,臨床多年後又讀了碩士,做了科研,做了教學以及自媒體。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中醫工作中的一些「盲點」,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教學一定不能脫離臨床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中醫師成長過程中的「盲點」

中醫的工作比較特殊,臨床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首先,授課老師要臨床經驗豐富;其次,學生越早接觸臨床越好,學習中也要接觸臨床;最後,一切都要基於臨床。


我們講課有個特點,有些講不通的地方會自然形成一種理論,但是這個理論如果落實到臨床時是不行的。


如果只是講課,有的時候可能會把自己矇蔽住,只是自發的形成了一套理論,但是這套理論經不經得起實踐,是不一定的。


因此,我們要重複經過多次「臨床——實踐——理論教學」的流程,才能夠真正把中醫做好。


要走「科研式」臨床模式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中醫師成長過程中的「盲點」

我們都知道要「讀經典、幹臨床」,但是在臨床工作中,建議大家要有意識地開展「科研式」臨床,要善於總結,善於從科研角度來對待臨床工作


什麼意思呢?比如針對一個病種的處方,

如果沒有必要,就儘量不要變動,畢竟是穩定的處方。


但是目前僅僅針對發燒的問題, 88箇中醫師可能開出88種不同的方子,雖然也有其合理性,但是我覺得完全可以不這樣做。


有的中醫師可以用88個方子治療,但是有的中醫師可以用一個方子加加減減,就能把事情全部解決


雖然這是醫師的個人風格問題,但是從科研角度、從幫助更多人的角度來看,中醫需要探討臨床工作中的穩定性


一些常見病要討論穩定方,只有穩定方才能給科研提供基礎,單純的中醫臨床模式沒法完成科研環節


科研要基於臨床、服務於臨床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中醫師成長過程中的「盲點」

現在很多臨床科研都是為了證明中醫的科學性,但是中醫需要被證明是科學的嗎?我認為不需要,因為療效擺在那裡。


但是目前科研界就是有這種風氣,我認為科研要和臨床相連,科研要服務於臨床。


學院派是很重要的,一名中醫師和另一名中醫師之間的溝通靠什麼?就是靠科研。一個人能實現療效不重要,所有的醫生都實現才重要


中醫不是個人謀利的工具,而是天下的「公器」。研發藿香正氣水的那位醫生,雖然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姓名,但是我一直非常尊重他,他太了不起了!


一個人給這個世界增加了一種有益於千千萬人的事物,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人死如燈滅,即使獲利再多,也比不過這樣的榮耀!


市場要尊重臨床


張寶旬丨我學中醫遇到的坑——中醫師成長過程中的「盲點」

現在的市場很多時候提出一個概念就開始炒作,這是極其不尊重臨床的。


從短期來看,中醫的名聲還在,也可能獲得很好的市場效果,但是從長期看,這對中醫的品牌是有損傷的。


中醫是有療效的,不基於療效去做中醫的推廣,這就是危害中醫之處「有一說二、誇大其詞」很容易把中醫搞壞,因為中醫素來都是「有二說一」


即使有把握的事情說話都要留有餘地,請問哪位醫生可以拍著胸脯承諾百分之百把患者治好?這是極其不嚴肅的事情。


在中醫工作中,做事情只從「本位主義」出發是有問題的。不管是做臨床、做科研、做市場、搞教學,我認為大家都要從自己的角度轉化到產業鏈的角度去思考,才會對中醫有更好的推動作用。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