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入侵波兰,为什么说法国不可能帮忙?

白杨树下谈历史


首先,法国没有主导欧洲的能力。自“鲁尔危机”过后,法国认清了自己在一战后,有英国在中间“搅和”,不可能成为欧洲大陆的“老大”,反而会处处受到节制。于是在外交上紧跟英国的脚步。

尽管英、法、波三国结为军事同盟,但主导战争进程的是英国人。

做为英、法集团来说,德国的扩张野心不言而喻,而苏联对领土的欲望也是举世闻名,如今两个野心家失去中间缓冲地带,能没有好戏可看么?

再者,苏联和德国同时出兵波兰,要说其中没有猫腻,谁会相信?

法国本身拥有马奇诺防线,背后有大英帝国的海军,按当时英、法观点来说,攻、防自如,静观其变亦属上策。

德军的实力,不容小嘘。“闪击战”首次在波兰战役中亮相,简直就是摧枯拉朽式的横扫。全世界为之震惊。

波兰迅速灭亡,没有留给法军更多的反应机会。


当代曹植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波兰遭受德国蹂躏时,拥有300万陆军的法国,并没有支援波兰。为什么会这样?还得从历史脉络上寻找原因。

一、希特勒悄然崛起,英法养虎为祸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局面动荡。由于魏玛共和国政府软弱无力,无法改变德国的困难处境,垄断资产阶级为了阻止德国暴发革命,决定扶植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上台。

希特勒利用德国面临的困难,对上极力勾结垄断资产阶级,对下则许给劳动人民华丽的诺言。利用德国人渴望民族复兴的感情,煽动起德国民众反对《凡尔塞和约》的情绪,使纳粹党获得德国人的支持。

1933年1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压倒性优势,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时任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负责组织内阁。自此,希特勒开始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1934年2月27日,纳粹冲锋队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希特勒污蔑德共掀起暴乱,以此为借口下令实施党禁。并极力推行“政治一体化”、“军事一体化”政策,将德国军政大权握在手中。

1934年8月1日,希特勒操纵国会通过了《元首法》,并在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后,利用元首法把总统与总理权力集于一身,号称为国家元首。从这儿以后,希特勒便开启对德国独裁统治。

紧接着,1934年8月19日,纳粹党组织了全国公民投票,利用“民意”支持建立了法西斯第三帝国,魏玛共和国随即消亡。之后,希特勒便将德国转向战时经济轨道,开启了疯狂扩军备战之路,欧洲局势逐渐紧张起来。

而英法两国对希特勒的崛起,则采取了“选择性无视”的态度——他们既不愿意在遭受过一战的灾难之后,再次被卷入新的战争,同时也没有认识到希特勒的巨大威胁!英法认为德国人不可能不接受一战惨败的教训,敢把矛头再次指向英法两国。

而且英法两国从上层社会到普通民众,因为深陷一战伤亡惨重的阴影,普遍具有惧战畏战情绪。在这种氛围下,绥靖主义思想得以大行其道。因此,英法两国的决策层,决定通过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满足希特勒的贪欲,竭力避免欧洲战火重燃。而这则给了希特勒上下其手,敲诈勒索英法两国的机会。

二、希特勒疯狂扩张,英法企图祸水东引

任何灾难性后果,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也同样如此。希特勒也是通过一点点试探,才在英法两国的纵容下,被诱发了无穷的贪欲。

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曾打算吞并奥地利。德奥两国同文同种,如果德国能够与奥地利合并,其实力将会大大增强。不过由于受制于形势,使希特勒没能实现野心。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1936年3月希特勒试探性的派出部队,进入“莱因非武装区”。莱因河地区,是1918年德国战败后,协约国为规定的不允许德国武装部队进入的缓冲区。因此希特勒希望通过破坏和约,试探英法两国还能否坚持底线和原则?

令希特勒喜出望外的是,英法两国对德军进入莱因非武装区的态度非常暧昧,既没有派兵阻止,也没有因此制裁德国!希特勒之前担心的法国派兵阻止德军的情况并未出现,希特勒的试探性行动成功了。

之后,希特勒又于1938年3月12日,吞并了奥地利,英法两国仍然没有多大反响。或许希特勒会欣喜的大叫:“我的天哪,事情也太顺利了吧?”深受鼓舞的希特勒,又野心勃勃的把魔爪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处于欧洲心脏地带,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一旦德国攫取了捷克斯洛伐克,既可攫取捷克斯洛伐克的资源,又可扩充其势力范围。

仍然是在英法两国的纵容之下,希特勒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接受了《幕尼黑协定》。1939年3月16日,德国完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此时希特勒遇到了一个难题:是在德国尚未准备好的时候掉头进攻英法两国?还是继续向东方侵略扩张?是否应该出兵占领英法的盟国波兰?占领波兰,是否会触及苏联人的敏感神经?为了避免重蹈一战时因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导致德国战败之覆辙。希特勒决定稳住苏联,然后趁英法两国麻痹的机会,先解决掉西线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8月希特勒与苏联签了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虽然并不信任希特勒,但是在英法两国不肯与苏联合作,遏制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前提下,也不得不转而与德国达成暂时的和平协定。在打消了苏联人的顾虑后,希特勒便于1939年9月1日,派兵大举突袭波兰。

尽管波兰人已有防范,但因其将主力部队布置在边境线一带,正好利于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对其实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德军的“闪击战”令波军措手不及。很快,德军就打到了华沙城下。虽然波兰军民殊死抵抗,但还是因力量对比悬殊而失败了。

耐人寻味的是,在华沙军民与纳粹军队浴血拼杀的几十天,英法两国军队却在西线按兵不动。英法大兵躲在坚固的马奇诺防线背后,静观波兰亡国而无所作为!

为什么英法两国会无视盟友的死活呢?他们妄图祸水东引,让希特勒占领波兰使德国与苏联发生硑撞!尽管几十万英法联军在西线严阵以待,但却是要发挥威慑希特勒的作用使其不敢西进。而法西斯德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除非彻底战败,否则根本停不下来。英法两国认为,既然希特勒无法西进,那就只能攻打苏联了!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嘛?哼,那不过是废纸一张!

于是,在1939的欧洲战场上,毫不奇怪的出现了几十万英法联军“静坐”西线,英法两国对德国“宣而不战”的怪异局面。然而,令英法两国始料未及的是,希特勒可从来不是乖宝宝。英法两国的绥靖妥协不仅没有“感化”希特勒,反而令希特勒愈发鄙视他们!

在波兰亡国后不久,希特勒便挥师西线,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1940年6月5日德军突破法军新防线,德军直捣法国首都巴黎。随即,法国宣布巴黎不设防德军占领巴黎后,法国宣布投降。希望通过牺牲别国满足希特勒贪欲,维护本国利益的英法两国终于尝到了绥靖主义的苦果……


北疆同心聊历史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如果说英国出兵还有隔着海峡,“鞭长莫及”的理由,那么与德国毗邻的法国也一动不动,实在是没有可推卸的理由,让所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又称作“静坐战”。难道法国人傻吗?不,他们有自己的打算。

首先,没有主导欧洲的能力。自“鲁尔危机”过后,法国认清了自己在一战后,有英国在中间“搅和”,不可能成为欧洲大陆的“老大”,反而会处处受到节制。于是在外交上紧跟英国的脚步,甚至沦为“跟班”也在所不惜。

尽管英、法、波三国结为军事同盟,但主导战争进程的是英国人。对德宣战是英国在先,法国附和,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更何况,在没有英国人参战和指挥的情况下,擅自进攻显然是没有把“老大”看在眼里,这不符合法国的战略需要。

其次,德军的实力,不容小嘘。“闪击战”首次在波兰战役中亮相,简直就是摧枯拉朽式的横扫。全世界为之震惊,各国为德军的强大而感到阵阵不安,无论是单兵军事素养,还是坦克、飞机的数量和质量,在当时的欧洲“无人能及”。

在法国看来,凭法军的实力,突破齐格菲防线有能力的,但波军主力仅5天就被德军分割包围,损失比达到60:1;当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德军实力强大,法军根本不是对手,再加上波兰迅速灭亡,也没有留给法军更多的反应机会。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立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英、法两国试图“祸水东引”的伎俩破产,而苏联参与瓜分波兰,让法国更加确信苏、德两国有共同对抗的意思。本就犹豫万分的法国,更加不敢擅自进攻,因为亡国的可能性更大。

尽管英、法两国结为军事同盟,但英国陆军的实力远比不上其海军,更何况“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旦贸然行动,英国凭险可以据守,而法国只能是亡国。“一静一动”,后果截然相反,法国人不傻,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考虑得更谨慎。

更让他们坚持“以静制动”的底气,来自“马奇诺防线”。

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尽管战后成为人人嘲笑的国际笑话,但在当时却体现了法军的战略指导思想。一战的经验教训,让法国人设计出的最坚固防线,不能说是无用,毕竟在“矛与盾”的攻防中,“矛”的可选择性更大,况且是锋利的“矛”。

一战中,随着武器的换代升级,靠人海和勇气获得胜利已不可能,最终双方陷入持久的堑壕战、阵地战,谁也突破不了谁。无视士兵生命的做法,让法国将领们摒弃传统的进攻理论,在防守上下功夫,以坚强的防御消耗对手的锐气。

尤其是在凡尔登战役中“一战成名”的贝当元帅(当时是上校),就十分抵制在枪炮中让士兵去冲锋。他不允许向易守难攻的阵地发起进攻,取而代之的是节节防御,特别是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的确挫败了德军的攻势,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长期担任法军总司令期间,贝当将坚持防御,放弃进攻做到了极致,这就是“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全长390公里,纵深达14公里,也就是说,一旦对方突破第一道防线,法军还能在纵深再次组织防御,以此不断地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

法国耗费50亿法郎,相当于一年的财政预算,打造出一个完备的防御系统。里面一应俱全,火车、指挥部、医院,甚至还有小型电影院,储存的粮食、弹药足以让部队坚持3个月,成为当时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防线,也是后来德军绕道的原因。

不过,由于建造成本过高,再加上法国认为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只修了法、德边境段。当然,这也是单纯防守的最大弊病,任何一段没有防御,就有可能成为对方攻击的弱点,既然不能全面防御,就谈不上是最好的防御。

有人认为法军的军事指导思想,比德军落后20年。这句话,有点“事后诸葛亮”,作为一战后军事思想发展的两个方向,一个将“盾”做到了极致,一个将“矛”磨得更利,简单地用“落后”二字显然缺乏严谨,毕竟德军没有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

不管怎么说,马奇诺防线让法国上下产生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想当然地认为万事无忧。正是过于信赖这条防线,让其放弃了任何进攻,将战役的主动权交给了德国。在他们看来,进攻就是找死。说到底,有该防线在,法军不可能进攻德国。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