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沒有法律,沒有限制,只有一條規則:永遠也別墜入愛河。”

十幾年過去了,就算用現在的眼光回看2001年的《紅磨坊》,還是那麼好看。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這部電影成為歌舞電影中的一個代表作品,在各種歡快的歌舞下,講述的卻是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作為好萊塢歌舞片的代表,《紅磨坊》取材於法國巴黎著名的夜總會場所,因其華麗的歌舞表演聞名,這種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的場面恰恰是巴黎紙醉金迷生活的真實寫照。

《紅磨坊》

在紅磨坊中有兩類人:西裝革履的貴族和流光溢彩的舞女。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但是在這群舞女中,只有一人無論是出場方式還是服裝造型都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她就是女主薩婷。她也是紅磨坊的臺柱子,令眾多貴族為之傾心,因為她在眾多濃妝豔抹的舞女中,顯得格外清新,服裝也很簡約,這樣的形象也為後面劇情中薩婷愛上窮小子,放棄富有公爵做出了鋪墊。

以歌舞劇的形式描繪出一段郎才女貌的悽美愛情故事,狗血又真實。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青年詩人長相帥氣,青春活力,薩婷也正是被他的外表所吸引,兩人藉著排練新劇的機會偷偷約會……但兩人的戀情並不順利,薩婷太被動,一面要擔心整個劇團的安危一面要安撫小男友的嫉妒心。就算是在美好的故事也有一個悲傷的結局,電影最後,身患絕症的薩婷在愛人的懷裡死去,好在她歌舞昇平的一生中,有轟轟烈烈的愛過一次……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可能連導演自己都不相信,沒有鑽石,甚至沒有面包,舞女和窮小子所謂的真愛能夠持久一生嗎?

於是他對舞女說:你去死吧…

享樂之城的誕生

19世紀末的巴黎,人稱享樂之城,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城中以卡巴萊酒店和舞場最為出名,在個人崇拜開始大行其道的時代,夜店的經理們越來越看好推廣明星表演的好處,而提到法國巴黎的“紅磨坊”就會想到那裡的歌舞,在那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紅極一時的歌舞女郎。

為了重現百年前的華麗、璀璨的巴黎夜生活氛圍,導演將電影中舞臺背景設計的無比奢華氣派,並加入了古典、爵士、朋克等音樂類型進行混合編排,同時加上舞女們的熱舞,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就是一箇舊日巴黎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浮華世界。

歌舞片中的重要“歌曲”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號稱“晚宴劇場”的紅磨坊,歌舞表演以法國熱烈奔放的“康康舞”為主,表現出女性熱情奔放、柔媚的體態,如果說舞蹈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那麼歌聲才是令觀眾產生感官愉悅的一部分。片中女主不僅是被男主的外表所吸引,也被他的歌聲所吸引。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這部令人眼花繚亂的歌舞大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899年,但是電影中所有角色唱的歌曲全部都是現代流行歌,而且都是經過改編的,比如美國經典歌舞片《音樂之聲》的主題曲就被用到了男主第一次表現唱歌天賦的情節中,而Beatles最著名的情歌《all you need is love》則是被用到主角求愛的劇情中,這段情節是最經典的,最終這首歌也成為兩人之間的定情曲…同樣的還有很多。

將觀眾耳熟能詳的音樂帶到電影中,不會讓觀眾產生距離感,也不會讓觀眾覺得影片太遙遠,很多歌曲都能表現出導演在主題和詮釋觀點上的前衛風格,這些歌,不僅充分表達了劇中人的心情和感情,有些還被顛覆了歌曲的原意,產生了另一層戲劇效果。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紅磨坊》對現代歌舞片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說它是里程碑也好,教材也好,不能否認的是它就是一部不得不看的經典藝術片!

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異同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說起來,這樣的故事在任何國家都有類似的,而類似“紅磨坊”的場所在任何地方都有。這裡用“秦淮”和“紅磨坊”做對比,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屬於不同的民族,卻因獨特的美而聞名於世。

歷史上的秦淮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芳草地,秦淮舊夢誰紀”、“六朝金粉之遺,只剩秦淮一灣水。”

一灣秦淮與明季名妓成為舊日金陵最重要的遺產,而秦淮也成為舊時文人墨客筆下最深的情結。

紅磨坊之前都介紹過,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那個時候也是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流連忘返,不過當時的英國人也不喜歡 “康康舞”,認為它很放蕩,很下流,禁止在英國演出。

1889年10月6日,紅磨坊歌舞廳在康康舞的樂聲中正式誕生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同樣,20世紀20年代末,作為民國首都,南京也進行了一場廢除娼妓的活動。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場景在中西方同時上演。

不過如今那個與秦淮人家相對的“紅磨坊”,也從原本的“情色場所”變成藝術的殿堂,是巴黎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觀眾們都是懷著想要了解真實巴黎的感情去觀看演出,而演員們也不會為了取悅客戶強顏歡笑,如今紅磨坊是不少女孩子的夢想,這就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中國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總是將戲子、戲子的掛在嘴邊,不曉得藝術也是文化,她們才華橫溢,即便是有在多人喜歡,還是會有人輕賤她們,這種觀點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不過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從內心慢慢開放。通過對比,我們能發現中西方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千差萬別,但都符合各自的國情,相信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會用舊思想看待這些,不管怎麼樣還是要尊重各行各業的人,因為這個世界人人平等,男女平等。

歌舞片在中國的邊緣性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跟著《紅磨坊》去了解了巴黎的喧囂,穿越那些美不勝收的歌舞場面,我們置身在其中,感受悲傷和歡樂,這樣的歌舞片還有很多,世界電影藝術大多都有歌舞的傳統,比如印度的寶萊塢、美國的百老匯等,都是以電影中的歌舞元素而聞名世界的。

而歌舞片作為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在中國一直處於邊緣,中國歌舞片數量不僅少,還沒有清晰的類型特徵,但是歌舞片在中國的市場上卻很吃香,比如2016年出品的《愛樂之城》就很受中國觀眾喜愛,也收穫了巨大的票房。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其實中國歌舞片要培養自己的觀眾群體,首先應該培養出一定數量的音樂劇觀眾,這樣才能從中發掘潛在的票房價值,在國內熱播的《聲入人心》等綜藝就是很好的平臺,也是讓老百姓去了解音樂劇的一種方式,打造屬於中國的音樂劇人才也是必然的。

但是中國歌舞片不能一味的模仿西方歌舞元素,要學會吸收中國傳統和民族歌舞中的精華,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歌舞片,只有這樣才能持續的發展,營造一個自己的清晰定位。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2017年上映的《芳華》成為該年度最受關注的影片之一,並取得14.2億元的票房收入,也表明在電影敘事中融入歌舞元素不失為一種創新路徑。雖然《芳華》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歌舞片類型意識,但是七個歌舞片段也足以成為亮點,這種“後臺歌舞片”也是一種新方向。

隨後的《幻樂之城》也開啟了音樂劇+電影的綜藝新模式,反響也不錯,能看出來中國觀眾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總之不論是從電影屆的小環境還是從流行文化這個大環境來看,中國歌舞片都處在一個發展機遇期,後續要如何發展,就看各位電影人了。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結語

《紅磨坊》被稱為歌舞片的復興之作。

這話沒毛病,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央視六看的,電視上英俊的少年用歌聲,向莎婷訴說著“自由”、“美”、“真理”,並給她帶來了她從未感受過的“愛”

有段時間每個星期都在看這部電影,就像一個絢爛無比充滿大悲大喜的夢。


以《紅磨坊》為例,解讀西方“舞女”文化——越濃豔越悲傷


歌舞片真的會讓人看到不同以往的一面,沒有接觸的可以看看。

文原創,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