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在最近熱播的情感類脫口秀《朋友請聽好》中,何炅老師的一段話揭示了當代親情之間的相處真相。他說:“

親情總是在有距離的時候會感覺特別好,但是在一起時就會覺得好煩。後來慢慢地發現,其實親人在身邊才是最重要的。”而何老師的這句話也在新海誠導演的《某人的目光》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某人的目光》是新海誠於2013年拍攝的影片,但令人驚歎的是,這是一部不動產的廣告宣傳片。雖然整部影片只有7分不到的時間,但卻細膩地講述了父女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愛與成長、分離與相聚等種種情感,讓觀眾在這部治癒系動畫中感受到了溫暖。

這部動畫講述了昌明科技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時代距離,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從未發生變化。東京某公司的職員岡村綾從小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後來由於媽媽工作繁忙被派到海外工作,而岡村綾大部分時間多是與自己的父親度過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小綾開始嚮往外面的世界。

終於有一天她開始了獨自生活,但是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小綾又接到了家中貓咪去世的消息。而這一消息也讓她重新審視與父親的關係以及親情的意義。因此本文將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現實意義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動畫廣告所帶給我們的親情感悟。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01、敘事結構:運用主觀視點的時空交錯式結構講述父女之間的愛與成長

在新海誠的動畫影片中,常見的敘事結構就是運用時空交錯的敘事手法,從兩條線講述不同時間段的故事,比如《你的名字》就是通過講述不同時空的男女主角而最終相遇的故事。而對於這部7分鐘的短片《某人的目光》也是一樣,作者通過講述岡村綾與家人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來表達他們彼此之間的羈絆和矛盾。

①以“特殊的人物”為主觀視點,講述了父女倆從過去到現在的情感變化

在長篇電影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往往是通過演員來演繹的,但是對於動畫短片電影來說,表達人物情感變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藉助“另外一個聲音”來進行描述。而新海誠導演也確實採用了這一敘述方式,但不同的是他為這個“聲音”設置了一個懸念,作為觀眾的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旁白人物是誰。

但我猜可能存在兩種可能性。其一作者可能將村野不動產擬人化來進行敘述,

畢竟這是一則廣告,因此將“不動產”作為目睹這一切的人來進行廣告植入,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了;其二可能是年邁的岡村綾通過平行宇宙,在另一個時空講述自己與父親的情感變化。之所以有這樣的猜測,是因為在這部影片的簡介中提到:“昌明的科技已足以和你我所處的時代拉開距離。”因此跨時空的目光也是有可能的。

在我看來,無論這個“目光”是不動產還是年邁的岡村綾,他對整個情節的敘述都是不可替代的。在短短的7分鐘之內,如果沒有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分析和解說,那麼觀眾很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而影片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②女兒的成長軌跡:依賴父母——獨立生活——親情的羈絆

將影片中的女兒岡村綾作為第一條敘事線,她的成長路徑也代表著大多數子女的成長過程。在小綾年幼的時候渴望父母的陪伴,有家人的地方到處都是歡聲笑語,無憂無慮,即使在和家人吃飯這樣的小事上,也同樣能夠感受到驚喜。當媽媽因工作需要被派到外地工作時,小綾下定決心要保護爸爸和小貓。而這時的小綾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到了小綾穿校服,走進校園的年紀時,她的快樂大部分不再來自家庭,而是夥伴。這時的小綾和同學暢談理想,吐槽自己的父母,甚至開始輕視父親的平凡,不願意與父親交流自己在校園中的趣事,使得他們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漸行漸遠。這段經歷好似我們年輕時候的自己,年少輕狂,喜歡特立獨行,認為父母不能理解我們的心思,因此選擇對他們敬而遠之。

長大之後的小綾以工作為藉口搬出了家,開始獨自生活。

但是成年人的生活哪有這麼容易,外面的世界不僅沒有繁花似錦,反而有時會佈滿荊棘。小綾的生活自然也是如此,生活的繁重讓她疲憊不堪,而工作的壓力也讓她倍感失落。但在面對父親的看望時,她選擇了拒絕並且欺騙父親說自己過得很好。

而小貓咪的去世讓父女之間的關係出現了轉機,而這條線索也成為了影片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小綾回到家長陪伴父親,併為他親自下廚,和他暢談過去的往事。而經歷了成長的我們已經很清楚,家人是我們一生的羈絆,無論走得多遠,生活有多麼不容易,家是唯一能停靠的港灣。

③父親守護的方式:陪伴女兒——放她自由——寂寞的思念

影片中的第二條敘事線是父親對家庭和孩子的付出。雖然這是一部日本動畫,但卻反映了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年輕時候的父親為了家庭而和生活抗爭,為了孩子的幸福而選擇無條件地付出。當妻子離開家去外地工作時,父親毅然決然地擔起了雙份責任,下定決心要保護女兒。

試問:這難道不是中國父親的真實情況嗎?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親漸漸變得寂寞無助,因為他發現女兒對他的依賴越來越弱,他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小,即使這樣,面對女兒的成長,父親依舊滿心歡喜。當女兒選擇離開家搬出去獨自生活時,縱有千萬不捨,父親還是選擇了放手。或許在親情中必然經歷的就是離別,父母與子女成功地分離,既是兒女的成長,也是父母的重生,但是他們的愛與羈絆卻永遠不會割捨。

離別後的重聚是這部影片的核心主題。在經歷了小咪的離開之後,女兒和父親都開始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間,因為有些人和物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是所有的分離都有機會再見。在我看來,作者用“貓咪”的隱喻來象徵那些我們沒有機會再見到的親人,藉此來拉近父女之間的距離。也藉此來告訴我們親人在身邊才是最重要的。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02、視聽語言:採用大量的全景、中景和特寫來表現父女之間細微的情感變化,而音樂的奏響讓故事情節走向高潮

①運用不同的景別呈現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在影片中導演通過切換不同的景別來體現人物所處當下環境的心理狀態,以及細微的情感變化,但是作者對於全景、中景和特寫的運用環境卻給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其中有三點我覺得是這部電影的精彩所在。

第一,導演藉助岡村綾的手部特寫來表現她當下的心理狀態。在影片的剛一開始,小綾像握著救生索一樣拽著公共汽車的吊環,從一開始的左右手來回切換,到雙手一起耷拉在吊環上,整個過程導演都給了手部的特寫,包括握姿和顏色的變化。運用這樣的特寫來表現小綾當下的生活其實並不如人意。獨立生活的她並沒有感受到自由的快樂,反而在生活的重錘之下變得落寞而憂傷。

第二,通過中景和特寫的交互使用來描寫父親微妙的情緒變化。

動畫中最令人動容的情節片段是父親邀請女兒吃飯卻被無情地拒絕了。導演在刻畫這段情節時,先是通過中景來拍攝父親的背影,以傳達父親在公寓樓下打電話邀請女兒吃飯的喜悅之情;隨後鏡頭給到父親腳部一個特寫,其實父親在打電話之前就已經準備好兩份高級便當了。

而父親被女兒拒絕之後,鏡頭從特寫又切回到中景,拍攝父親離開時那落寞的背影。整個過程中鏡頭並沒有拍攝父親的正面,但是單從背影就能夠感受到父親當時失落的心情。而這樣的描寫也將父親內心柔軟且堅強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儘管思念女兒,但也不想打擾女兒的生活,最後只是自己默默地承受一切。

第三,父女團聚時候的情景大部分都在全景的鏡頭之下拍攝完成的。整部動畫中凡是有父女在一起的情景,基本都是通過全景來完成的。比如童年時期的小綾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貓咪去世後小綾再次回到父親身邊,陪父親吃飯、聊天、回憶過去的往事。而這些幸福的瞬間都是通過全景鏡頭表現的。

在我看來,導演通過對團聚時全景的描寫,一是為了展示環境,通過刻畫家中環境的溫馨,來體現家是在人疲憊之後,可以隨時停靠的港灣;二是為了完整地展現父女兩人的形體動作,以此表現人物當時愉快的心情;三是由於故事是通過時空交錯式結構敘述的,因此全景的描寫也是為了區分家和外面的位置。

②音畫並行的使用,表達了父女倆一路走來的歡樂時光因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但是幸福卻從未消失的中心思想

在《某人的目光》中,採用的背景音樂是和紗演唱的《這樣就好》,歌曲溫暖而感人,這不僅為影片增加了一種溫馨的感覺,更是用音樂講述了父女平凡生活中的精彩瞬間。同時音樂也帶出了整個影片的節奏,微妙又直接操控了觀眾的情緒,使得影片的表達更加流暢和完整。

而在本片中,音樂最大的作用在於能夠將畫面中無法呈現出的內容通過歌詞來進行講述。比如詞中“無論多麼悲傷,也會有人守望著你;支持你的目光,總是在你的身邊。”

此時音樂、畫面和語言相互交織在一起,讓這部不到7分鐘的影片情節達到了高潮,通過對過去美好回憶,以及當下的幸福時刻的描寫,不但能夠很好地表達主旨,而且人物的心理狀態也完全地展示了出來。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03、現實意義:用具有詩意的現實主義描繪了親情中的矛盾與羈絆

①親情中語言表達與行為表達的矛盾

在東方文化中,語言表達似乎更側重於內斂和含蓄。因此導演更深入地刻畫了父女之間的動作和神態,但是對愛語言上的直接表達卻幾乎沒有。比如女兒因背後說了父母的壞話而感到懊悔,於是通過為父親做飯來表達內心的歉意。但是她並沒有用語言來表達這份情感,或許是不好意思,又或許是沒人告訴她該如何表達。

而對於父親來說也是如此,想要和女兒一起吃飯的父親其實已經買好便當走到女兒的公寓樓下了,但是打電話的時候卻隻字未提。我相信這時的父親心中一定充滿了矛盾,一方面想要和女兒見個面;另一方面又怕打擾到她的私人空間,最終在被拒絕之後選擇默默離去。而如此含蓄的表達在中國親情關係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在我看來,含蓄是一種美,特別是在中國的文字表達中,魅力獨具且無法替代。但是對父母表達愛時採用快意恩仇的方式或許也是一種嘗試。當我們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愛時,至少有了被看見而被救贖的機會,如果總是“憋”著,那可能會少了很多的美好和了解對方的機會。

正如“某人的目光”所看到的一樣,女兒永遠無法知曉自己給父親帶來了多少寂寞的回憶,因為父親也不會對女兒講。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②面對親人時,真實與謊言的矛盾

影片中的另一個矛盾就是真實與謊言的矛盾。《奇葩說》中有一個辯題叫“如果你在外地過得不開心,你要不要跟爸媽說呢?”反方傅首爾的觀點引起了大眾的共鳴。她說,父母和兒女最真實的溝通往往帶來的是最真實的愧疚感,誠實是一種好品質,但在過得不開心這件事上卻不是。我們不但要對父母裝,還要對自己裝。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在影片中小綾和父親即使生活得並不如意,但依然會對彼此說現在的生活一切都好,不用擔心。這不但是對他人所說,或許更是對自我的激勵,我們都有理由相信,還有更多的時間能將這些不好的事變成好事。而在與父母短暫的相處中,我們可以用更多的方式表達愛,而生活的謊言在親情面前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③和父母共生與分離的矛盾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說,只有在嬰兒6個月前,他與母親的共生關係才是正常的共生,而此後的皆為病態共生。因此從這個理論上看我們與父母從共生到分離的這個過程是人生需要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成長和實現的過程。正如影片中的小綾一樣,雖然剛搬離家中時,父親和自己都留下了寂寞和思念的淚水,但是這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對雙方來說都是重新開始選擇新生活的機會。

武志紅老師認為,父親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孩子提供規則和秩序。而這個規則無論是怎樣的,它都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並有自己說了算的人生。而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與孩子不斷分離的過程。童年時候的孩子,與父母聯繫緊密;當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就需要尊重孩子天然的分離動力。而該影片令人感動的正是小綾的父親學會了放手,給孩子一個空間,也給自己一個空間。

但是分離與親密並不會產生矛盾。這並不意味著分離之後就不會有親密的情感。每個人都希望能擁有更大的空間,因此走向這個空間是需要力量的,而自我最初的力量來源就是父母的愛和允許。

正如影片中的父女一樣,即使分開也能夠常常見面,偶爾陪伴,相互關愛,但唯一不同的是他們都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並且允許自己和他人有不一樣的命運,不一樣的選擇。

總結一下:

《某人的目光》豆瓣評分8.2分,這部寫實主義的動畫電影與其他動畫有些不同,它多了一些生活真相,少了一絲絲奇幻色彩。而影片主題也是圍繞著父女二人的親情所展開的,從動畫中我們找到了自己與父母的相處之道,也感受了很多日常感受不到的真實流露。

在我看來,人們通常談論的是奢侈的愛情和珍貴的友情,但對於親情卻很少有人談到,也許是因為這份愛從未離開,所以我們不會過多關注。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父母終將老去,既然不會在一起生活,那麼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他們就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畢竟家是世界上唯一能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同時也隱藏著甜蜜而偉大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