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場化配置: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將帶來啥機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印發,作為中央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第一份文件,《意見》對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進行總體部署,明確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改革任務。這是一個非常的舉措,簡言之,就是要真正推動服務型政府、真正推動全面市場經濟的重大舉措,反映了黨和國家在新時期新階段的決心和魄力。

有網友諮詢,什麼是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體制?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要素。要素就是生產要素。這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範疇,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生產要素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繫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土地、資本、信息四種,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原始的生產要素是資本,勞動,土地,而現在對激活技術要素給予了更多的期待。

落實要素市場化配置,就是要進一步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政府真正走向服務型政府。

我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始終是限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將近半個世紀的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的形式,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企業既然是市場的主體,也應該是配置資源要素的主體。轉變政府職能,儘可能的減少對微觀經濟干預,以及消除政府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等問題,讓政府更多的負責宏觀調控和為社會服務的職能,也是新時期中國經濟大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個目的最終要推動的是打破國有、民營企業之間的不公平情況,推動各類企業通過競爭等市場手段平等獲取要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主要的生產要素出了勞動、土地,還有資本、信息甚至是技術。我們分開來看《意見》對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這五大生產要素的精神。(本文共計4300字,閱讀大概5分鐘)

《意見》指出要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包括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鼓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完善土地管理體制等四個條款。

四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最為滯後的市場化要素就是土地,作為最為基本的生產生活要素,我國的土地是國有的,政府對土地的調控和配置是基於政府治理的需要,並沒有很好的根據市場需求來配置,所以導致了這些年房地產業的無序發展,也造成了很大的民生問題,如果土地能夠儘早的進行市場化配置,那麼供需之間的關係是由市場進行配置的,就不至於出現庫存去化難,房價高企的社會問題。《意見》提出的四條舉措,都是切中問題要害,未來,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理、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制定出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意見等具體工作,將有效的保證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落實。土地改革的重點在於增強土地管理的靈活性。

《意見》指出要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等四個條款。

四十多年來,勞動力的有序流動體現了較好的市場配置效益,勞動力市場發展迅猛,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程度大幅提高。但是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相對落後於勞動力市場配置的進程,往年更多的是體現在教育、醫療等基本民生問題的矛盾,而今年疫情的發生,使得勞動力所屬戶籍地與工作地不同的矛盾更加突出,疫情防控的核心手段是切斷人口的流動,以切斷病毒的傳播路徑,但勞動力市場卻基本上是異地流動,務工人員的大規模人口流動,給社會治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意見》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消除制度障礙,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是順勢而為,對於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是最為關鍵的舉措。《意見》還提出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這些務實的舉措將有效解決人戶分離、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值得國民期待和點贊。勞動力改革的目的是暢通勞動力的有序流動。

《意見》指出要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包括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等四個條款。

我國資本市場這些年快速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規模已經穩居全球第二。資本市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助力作用,創業者在資本的助力下可以儘快的實現技術成果轉化消化,最快速度的融入到整個經濟發展中,但資本市場的市場化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過程不規範、不透明,也出現了很多問題。2006年至2015年,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姚剛利用擔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副主席等職務上的便利,為相關單位在併購重組、股份轉讓過程中股票停復牌、避免被行政處罰等事項上提供幫助的違法行為就是過程不規範、不透明所暴露的問題。

建設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要求,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放鬆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是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的有效舉措。《意見》明確,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市場品種,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探索對公司信用類債券實行發行註冊制管理。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增加服務小微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資本要素改革重點在於完善融資渠道,加快金融開放。

《意見》指出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包括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支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等五個條款。

這是國家重點強調的新要素精神。4月20日是我國接入互聯網26週年紀念日,20多年來,我國的技術發展迅速,尤其是應用技術的大規模發展和應用,已經成為世界上應用市場最大的國家,也是最有競爭力的國家。在這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技術人才、科技資源、知識產權等一系列的問題都相繼湧現出來,技術發展的迅猛不光帶來了中國科技實力的進一步提升,也帶來了很多歷史上沒有遇到的問題。

我國技術應用的主體在於大量的民營企業,接入市場需求,探索技術的應用場景,已經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4月7日發佈的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該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框架下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1999年該組織收到中國提交的專利申請為276件,2019年這一數字飆升至58990件,20年間增長了200倍。這個成就得益於中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連年遞增。

但是過去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走了一些彎路,技術所引領的製造業被房地產、金融以及互聯網吸收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導致了工業製造業的發展緩慢,重新重視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有效引導社會資源開始流向技術創新也是接下來國家要重點發力的方向。推動資本與技術要素的充分融合,鼓勵技術出口、國際間人才、技術的交流合作,也是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必要條件。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是技術要素的改革目標。

《意見》指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包括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等三個條款。

數據要素在國家層面作為生產要素提出是當前經濟發展歷史階段的必然。《意見》首次明確了數據要素的國家層面頂層設計思路,首次把數據與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並列,這也標誌著以“數據”為基本要素的產業化政策走向積極的落地實施。

區別於其他要素,《意見》對數據要素的指導思想是加快培育。數據要素比技術要素更為新穎,雖然已經進入國家頂層規劃,進入主要的生產要素,但是,數據市場化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一點,作為數據從業者的我們,也需要有清晰的認識。不過,路程很長也就意味著絕大的機會。搞清楚國家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基本邏輯,數據產業的發展機會將無限廣闊。

《意見》指出要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等三個條款,實際上就給與了數據行業發展的基本邏輯。以從業者多年的體會和觀察,要想發動數據要素的絕對競爭力和其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政府數據無疑是最基本也是最有價值的。政府數據在國民經濟管理、社會治理、城市運營以及公共服務過程中具有基礎性、關鍵性、決定性的價值和作用,全球各國政府都選擇把政務數據開放作為推動政府效率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政策。新冠疫情以來,包括健康碼等在內的各種防疫措施,都體現了政府數據在其中的影子,如果沒有這個作為基礎,我們很難想象僅僅依靠社會數據的支撐,是否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互聯網接入26年來,社會上產生了海量的、巨量的大數據,對於這些社會大數據的應用,其基礎必須在政府數據的支撐下,否則數據分析的標準、目的以及社會數據的有效性都值得推敲。所以,數據資源的整合利用也就必須提到議程上來。與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數據安全保護必然也就成為要重視的問題。

《意見》對政務數據的開放遵循了經濟優先、先易後難的指導思想。優化經濟治理基礎數據庫,加快推動各地區各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制定出臺新一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研究建立促進企業登記、交通運輸、氣象等公共數據開放和數據資源有效流動的制度規範。這既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更是繁榮發展經濟,應對未來重大風險不確定性的前提和基礎。加快培育數據市場是《意見》對數據要素改革的宗旨。

《意見》指出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包括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要素價格機制、加強要素價格管理和監督、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等四個條款。

2018年3月4日新華社受權發佈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優化政務服務,完善辦事流程,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保障各類市場主體機會平等、權利平等、規則平等,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這是兩年前的決定,意味著價格要素改革已經在路上,並且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所有生產要素中,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價格要素的改革最為先行,一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消費品定價權在市場而非政府也極大的促進了消費經濟的發展。當然,例如土地、石油、水電乃至一些基本壟斷性行業的價格要素改革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價格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充分體現市場決定要素價格的特徵。(江青 中國(西安)絲綢之路研究院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研究員、首頁大數據創始人)

——以上代表本文作者觀點。有不同意見請留言或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