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對於當代人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三國鬥


每個成語都有一個故事,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有一種古文化的濃縮傳承。

《增廣賢文》讀起來覺得朗朗上口,針對時弊,是教誨世人的箴言,在古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有些牽強附會。

成語比《增廣賢文》的表達力更加豐富、更加深奧、更有活力,在當代文化中有著畫龍點睛的意境。


文都楊稼


漢語成語數量眾多,包羅萬象,既是語言的精華,也是文化的精華。中華文化的內涵有多豐富,成語的內涵就有多豐富。

(一)成語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源於神話傳說: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
  2. 源於寓言故事:如“葉公好龍”“愚公移山”等;
  3. 源於歷史事件:如“負荊請罪”“草木皆兵”等;
  4. 源於文人作品:如“動輒得咎”“落井下石”等;
  5. 源於外來文化:如“火中取栗”“鴕鳥政策”等。

(二)成語具有明顯特點:

  1. 具有修辭作用:如“胸有成竹”的意思為“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考慮”,若解釋為“肚子裡有一根竹竿”就鬧笑話了;
  2. 結構固定,不可隨意改變:如“一諾千金”不能改成“一諾萬金”或“一諾百金”;
  3. 保留古漢語的語法特點:如賓語前置類“唯命是從”;狀語後置類“嗤之以鼻”;詞性活用類“衣錦還鄉(名詞動用)”;成分省略類“逍遙(於)法外”;互文類“善男信女”;
  4. 語法結構多樣:主謂關係“毛遂自薦”;並列關係“行屍走肉”;偏正關係“龐然大物”;動賓關係“不見經傳”;補充關係“無動於衷”。

(三)具有文化特色:

  1. 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如“愚公移山”“披星戴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體現中華民族的勇敢;“高瞻遠矚”“遠見卓識”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2. 反映古人日常生活:如“衣冠楚楚”,“衣”在古代指上衣,下衣叫“裳”,並不是褲子,而是裙。“冠”是帽子,古代貴族才有帽子,平民只有頭巾。“楚楚”是整齊漂亮的意思。“衣冠楚楚”出自《詩經》。
  3. 反映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如“爐火純青”出自先秦時期的手工藝著作《考工記》。
  4. 成語涉及大量古代典籍:出自《詩經》的成語有177條;出自《論語》的成語有173條;出自《孟子》的成語有136條;出自《左傳》的成語有255條;出自《莊子》的成語有161條;出自《史記》的成語有265條;出自《漢書》的成語有158條;出自唐詩成語有310條……我們通過學習成語,可以瞭解以前並不知道的古代典籍。

總之,學習成語,收穫多多!


秀雲涵天


顧名思義,“成語”!是自古以來:“是文人,士大夫,精心琢磨,反覆淬鍊,凝結而成的語言精華”。具有用詞簡短,表達形象,準確,獨到的作用,堪稱人類文化長河中的,璀璨亮星,在文化長河的文章章節中,爍爍發光,點亮當代文化,啟發人們的思想智慧。

當代文化,離不開成語,如同天空美麗的銀河系,離不來閃爍的繁星一樣。當代文化如果沒有成語,畫龍點睛的點綴,便和銀河失去繁星一樣“灰暗無趣,也就素然無味”。因此!可見成語對當代的文化意義重大。

文章美!在於利用一般語言,先進行平鋪直敘,再利用成語適當勾勒凸顯,也就是平敘與成語凸顯技法,相互為用,可以恰到好處地,表達內容思想的目的,無論古今,文章均為如此。因此!才顯得血肉豐滿,筋骨強勁,結果才會形成文章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才會得到完美的表達目的。

如果一篇好文章,假如沒有一般平常的“平鋪直敘描寫,就不會很好恰當的引發,精準的成語精要的概括表述,也就不會產生成語的精簡直接,畫龍點睛,形象生動的簡接勾勒效果”。

如果一篇好文章,假如缺少了成語,文章如同一攤爛泥,就會缺少敘述的精要亮點,顯得呆板,肉墜,平淡無味。為此!閱讀時,如果感覺文章缺少成語,便覺得文章缺少了牽連,點綴,凸顯,勾勒的精要骨氣。於是!文章內容便失去了:“成語對平鋪直敘的,簡單的勾勒,概括,總結。文章的準確表達性,也就大大降低,表達思想不明確,自然而然,文章也就失去了可讀性。

無論何時,假如文章缺少了成語,就會致整篇文章,內容低下,缺乏思想性,失去可讀性,而宣告文章失敗。因此!足見成語的重要性與意義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