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簡史二:儒學失寵,三教並立

1、玄學興起,迴歸自然

前文講到,自漢武帝時期儒教興起,人們變得十分迷信鬼神和天命。

但隨著漢朝政權的動盪,有識之士率先覺醒,開始對迷信產生質疑。

另外,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武夫上臺,一切來的簡單粗暴,不再依靠思想來控制社會。

雖然儒學誕生於動盪的時代,但動盪的時代也是儒學最不受待見的時代。

人們對迷信產生質疑後,開始尋找一種新的信仰。於是到了魏晉時期,儒學的地位被道家玄學替代。

所謂玄學,是一種質疑精神,試圖恢復人的思考能力。這類似於經歷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後的文藝復興。

儒學簡史二:儒學失寵,三教並立

玄學出自道家,同樣是主張君主無為、迴歸自然。對於政權合法性的解釋,玄學認為,統治者只要治理好國家就具有合法性。而要治理好國家就須無為。

相對於“天人合一”理論,玄學對宇宙本質也提出了一個新的解釋。宇宙不是由老天爺創造的,而是從“無”這個抽象概念中誕生的。從現在角度來看,這有點類似於宇宙大爆炸理論中的奇點。

玄學中的“自然”與儒學說的“天”的區別在於,自然是獨立運行的。

另外,與自然合一的思想,導致魏晉時人們以自然田園為憧憬,於是產生了謝靈運、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派詩人,以及放蕩不羈的竹林七賢。

玄學比起漢儒來是進步多了,但與同時期的佛教比起來,又過於淺薄。它過於倚重“無”這個概念,卻又缺乏更深厚的內涵。

2、儒教迴歸,三教並立

到了北魏時期,統治者重新認識到,佛教和道教都無法取代儒教對於社會的管理功能。

雖然在皇帝的信仰上已經多元化,但在社會組織上,仍舊採用了儒教的一套。

隋朝繼承了北魏制度,仍用儒教維繫政治結構,但科舉的選拔標準多樣化。同時也致力於佛教的推廣。

儒學簡史二:儒學失寵,三教並立

3、佛道輪替,儒學失寵

到了唐朝,事情有了新的變化。唐朝皇帝姓李,而老子恰好也姓李。為了拔高出身,唐高祖李淵便尊奉老子李耳為其祖宗,奉道教為國教,並確立三教地位:道教第一,儒學第二,佛教第三。

唐朝科舉分為明經科、進士科,此外還有專長考試(明法科、算學科等)。明經科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材,而進士科則比拼詩詞歌賦,不用讀儒經,因此造就了唐詩的繁榮。

到了武則天時期,武后為了取代李唐統治,於是命人制造《大雲經》,宣稱自己是彌勒佛轉世,開始大興佛寺,道教讓位。

儒學簡史二:儒學失寵,三教並立

後來唐玄宗李隆基恢復了李唐王朝,開始重興道教。佛、道不斷輪替,而儒家地位逐漸邊緣化。

直到安史之亂造成藩鎮割據之後,人們開始反思,認為唐代的自由精神破壞了整個帝國的社會結構,使得皇帝喪失了權威。要恢復權威,關鍵是要恢復儒教的中心地位。

重建儒家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然而韓愈時期的唐憲宗(805-820年在位)寵信佛教,欣起了崇佛高峰,韓愈力諫差點被殺。

終有唐一代,儒學都未能樹立起中心地位。面臨佛、道的盛行,傳統儒學又顯得天生不足。

唯有經過一番大改造,儒學才能再次回到主導的軌道上。請看下回分解——《理學誕生,脫胎換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